建設人文灣區分論壇 共同塑造和豐富灣區人文精神內涵
6月8日,首屆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建設人文灣區分論壇在深圳舉(ju) 行。來自內(nei) 地與(yu) 港澳台的專(zhuan) 家學者、學生代表共聚一堂,凝聚各方共識,堅定文化自信,為(wei) 推進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共同塑造和豐(feng) 富灣區人文精神內(nei) 涵貢獻智慧。論壇現場,專(zhuan) 家學者佳句頻出,氣氛熱烈,奉上了一場精彩紛呈的“文化盛宴”。
“嶺南地域認同始終與(yu) 國家認同聯係在一起”
“嶺南的地域認同,始終是與(yu) 國家認同聯係在一起的。”論壇主題發言上,中山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中山大學嶺南文化研究院院長陳春聲,圍繞“嶺南文化傳(chuan) 承與(yu) 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融合”的主題,從(cong) 曆史源流回顧嶺南文化的發展過程。
明代中葉以後,隨著中原與(yu) 嶺南之間的交流與(yu) 溝通日益密切,嶺南人越來越強調自己作為(wei) 中原人後代的身份。進入近代以來,嶺南文化更深入推動中國近代政治文明和社會(hui) 經濟現代化進程,嶺南文化的自覺性也在不斷提升。陳春聲指出,嶺南文化自覺的過程,發生於(yu) 現代國家轉型的大背景中,它始終與(yu) 國家認同聯係在一起,“所謂‘廣東(dong) 的文化’,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中國文化在廣東(dong) ’”。
“嶺南文化的發展本身就是一個(ge) 不同人群、不同傳(chuan) 統交流、互動、融合的過程,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自然也會(hui) 成為(wei) 這個(ge) 過程的延續。”陳春聲表示,嶺南文化是粵港澳大灣區共同的文化基礎;積極討論嶺南文化與(yu) 大灣區之間關(guan) 係,這可以視為(wei) 嶺南文化“自覺”過程的一個(ge) 新階段。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hui) 香港分會(hui) 主席、集古學社社長鄭培凱認為(wei) ,從(cong) 幾千年前開始,融合就成為(wei) “多元一體(ti) ”的中華文化主流。這種特征也深刻影響到嶺南文化,影響到粵港澳大灣區。
“多元文化的前景,應當是融合,而非對抗。”鄭培凱指出,如何利用好大灣區的多元文化資源是關(guan) 鍵。他建議,大灣區各地可設立“大灣區多元文化發展基地”,廣邀港澳台與(yu) 海外學者藝術家進駐,鼓勵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助力多元文化融合發展。
中華文化的一體(ti) 性,也引起了來自中國台灣地區學者的深深共鳴。“無論身處內(nei) 地、香港或台灣地區,我沒有感到任何隔閡。”澳門理工大學名譽教授、台灣中國文化大學社科院原院長邵宗海分享自己成長的心路曆程。生於(yu) 內(nei) 地、長於(yu) 香港、求學於(yu) 台灣地區的他,“從(cong) 來沒有感到離開過‘自己的土地’,也沒有任何的陌生感”。
“中華文化並不是抽象的概念。5000年來的文化,一直將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中國人緊緊地結合在一起。”他動情地說。
“粵港澳台都有一樣的中華文化的底色。”從(cong) 中國台灣地區來到中山大學求學的學生小葉對此深以為(wei) 然。互動環節上,他提問:“如何提升港澳台青年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邵宗海寄語青年:將民族融合的精神傳(chuan) 承下去。
重構文化元素凝聚灣區價(jia) 值認同
論壇現場,香港特區政府文化體(ti) 育及旅遊局副秘書(shu) 長郭黃穎琦穿上一身旗袍亮相。“今天我穿了旗袍出場,並不隻是因為(wei) 出席今天的場合,而是因為(wei) 我很喜歡穿旗袍。”
“傳(chuan) 承中華文化也是我們(men) 文化工作非常重要的一環。”作為(wei) 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香港近年也在積極推廣旗袍文化,郭黃穎琦觀察到,穿長衫、旗袍已經慢慢成為(wei) 年輕人新的時尚。
建設人文灣區,塑造共同價(jia) 值認同,成為(wei) 不少港澳嘉賓不約而同關(guan) 注的焦點。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澳門基金會(hui) 行政委員會(hui) 主席吳誌良表示,塑造人文灣區歸根結底是文化重構的過程,通過文化基因與(yu) 各種要素的化學反應,形成共同的心理結構、身份認同和價(jia) 值認同。
隨著人文灣區建設步伐提速,無論是政府合作還是民間交流,都需要通過項目和活動的帶動,實現理念、機製和模式的創新。在新的背景下,吳誌良認為(wei) ,港澳一方麵應進一步加強中國曆史文化教育,增強港澳同胞的民族觀念和國家意識;另一方麵應拓展港澳的世界敘事視野、經驗和能力,強化港澳的國際傳(chuan) 播平台作用。
香港藝術發展局文委會(hui) 顧問、香港作家聯會(hui) 會(hui) 長潘耀明表示,在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中,香港被賦予“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新定位。他認為(wei) ,香港應抓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機遇,加快建立香港文學館。
澳門理工大學人文及社會(hui) 科學學院院長、澳門文教出版協會(hui) 會(hui) 長林發欽則指出,粵港澳大灣區需要在教育領域培養(yang) 認同感與(yu) 凝聚力,“塑造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需要形成完整、共同的文化理解。我們(men) 需要重視粵港澳大灣區的教育,形成共同的教學理念,才能形成共識”。
交流研討環節上,澳門樂(le) 團大提琴首席呂佳即興(xing) 演奏世界經典名曲《天鵝》,引起觀眾(zhong) 陣陣掌聲。“天鵝是群居動物,它們(men) 的生活習(xi) 慣就是互相配合協同。”呂佳分享,他在維也納留學期間,有一次看到天鵝媽媽帶著小天鵝在湖中戲水。此情此景,仿佛寓意著在祖國母親(qin) 帶領下,粵港澳台將協力傳(chuan) 承和發展中華文化。
錘煉藝術精品助力灣區文化“出海”
隨著酣暢淋漓的水墨動畫,論壇現場響起了灣區膾炙人口的廣東(dong) 音樂(le) 《步步高》。耳熟能詳的旋律裏,來自珠海金爵士樂(le) 隊的多位中外藝術家奏出了時尚的氣息。唱著《帝女花》、帶妝登場的粵劇演員則將表演引向高潮。創意十足的演出引得來賓紛紛舉(ju) 起手機拍照錄像。
這是“中國腔調”項目之《尚伯岱車站》中法融合創編戲劇的精彩首演。《尚伯岱車站》是珠海傳(chuan) 媒集團、江蘇演藝集團和廣東(dong) 金爵士聯合發起的“中國腔調”文化“走出去”係列項目中的創新之作。它將法國經典喜劇和爵士音樂(le) ,融入中國傳(chuan) 統戲曲音樂(le) 與(yu) 粵劇的戲曲表演內(nei) 容,以音樂(le) 劇的形式演繹詼諧幽默的故事。
嶺南文化在變化中發展。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廣東(dong) 省作家協會(hui) 主席蔣述卓認為(wei) ,大灣區文藝承接嶺南近代對現代化追求精神與(yu) 魂魄,又具有新時代對中國式現代化訴求,“是富有生產(chan) 性的、富有召喚性的文藝新形態,它著眼於(yu) 構建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特質”。
如何讓更多來自大灣區的文藝精品揚帆“出海”?多位嘉賓展開精彩碰撞。廣州交響樂(le) 團團長陳擎求學於(yu) 粵港,職業(ye) 生涯則以澳門為(wei) 起點。在他看來,講好灣區故事需要運用現代的表達方式,交響樂(le) 就是一種無須翻譯的藝術語言。他認為(wei) ,粵港澳大灣區不但有非常優(you) 質的場館,也有非常優(you) 秀的院團,“具備如此得天獨厚的軟硬件條件,是我們(men) 這些在大灣區從(cong) 業(ye) 者的幸運”。
第十九屆文博會(hui) 期間,原創舞劇《詠春》備受矚目。與(yu) 灣區結緣多年,中國東(dong) 方歌舞團青年編導、原創舞劇《詠春》總導演韓真回到深圳滿懷感觸。她回憶起《詠春》創作期間,曾到順德香雲(yun) 紗製作基地采風:“我們(men) 在這裏感受到香雲(yun) 紗的美,也感受到灣區的人文生命力。”
“我們(men) 麵對的是全世界,中華文化是我們(men) 的根。”全國港澳研究會(hui) 理事、凝動香港體(ti) 育基金創辦人黃梓謙認為(wei) ,未來需要培育具有灣區特色的大眾(zhong) 文化:“文化就是生活,文化無所不在。灣區文化需要吸引更多人參與(yu) ,才能成功。”
韓真進一步表示,灣區要打造文化精品,就必須培育人才,“當我們(men) 的作品足夠精致、可以媲美國際的高水準時,我們(men) 可以完全自信地走出去”。
南方日報記者 楊逸 黃楚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