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推出第四版 填補我國非遺理論研究空白
中新網北京6月11日電 (記者 應妮)在“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之際,我國首部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及其保護的理論專(zhuan) 著《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概論》新修訂第四版日前由高教出版社推出。自2006年起,該書(shu) 出版發行17年多次印刷,一直受到非遺保護領域和高等院校廣大讀者的歡迎,在我國非遺保護和非遺專(zhuan) 業(ye) 教學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概論》由文化學者、原文化部副部長兼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中心主任王文章研究員主編,是我國第一部全麵係統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專(zhuan) 著,在學術層麵上填補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理論研究的空白。該書(shu) 2004年開始編撰,中國藝術研究院最早參與(yu) 我國非遺保護實踐的8位學者參加,曆經兩(liang) 年完成於(yu) 2006年出版。2008年,為(wei) 適應高等院校教學的需要,該書(shu) 按教材體(ti) 例進行了調整,作為(wei) 教材由教育科學出版社推出第二版。2011年,鑒於(yu)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法》的頒布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的實踐經驗需要進行更深入的理論概括,作者再次對該書(shu) 做了認真修訂,2013年出版第三版。2017年,該書(shu) 曾獲得北京市人民政府頒發的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這十年來,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實踐不斷發展,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同時也不斷湧現新經驗和新問題需要從(cong) 理論上加以概括、總結,《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概論》第四版正是在實踐基礎進行科學理論的概括,進而使其葆有理論探索的生命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概論》探求、分析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及其保護的基本規律,對我國非遺保護工作中出現的各種理論與(yu) 實踐問題作出思考與(yu) 總結,著重回答了什麽(me) 是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它們(men) 到底有什麽(me) 樣的價(jia) 值?今天我們(men) 下這麽(me) 大的力氣來保護它究竟有什麽(me) 意義(yi) ?應該怎樣對非遺進行科學、合理的保護?書(shu) 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概念、特點、價(jia) 值、分類、保護的意義(yi) 和理念、保護的方式都做出了明確的論述。
正如主編王文章在第一章導論所說:“該書(shu) 站在曆史與(yu) 文化的總體(ti) 高度,從(cong) 國際國內(nei) 兩(liang) 個(ge) 視角,全方位地、係統而深入地回答了人們(men) 麵對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所關(guan) 心的一係列問題,而且還切實地為(wei)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搶救和保護工作提供了宏觀的解決(jue) 問題的思路。可以說,這樣係統的概論性著作的問世,對於(yu)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學乃至文化遺產(chan) 學這樣一些應時而興(xing) 、急切需要、很有前途的新興(xing) 學科的創立和發展,作出了積極的嚐試和有益的探索。”
該書(shu) 問世以來,我國非遺保護領域的不少學者撰文對該書(shu) 的理論探討作了高度肯定。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原中國民俗學會(hui) 會(hui) 長劉魁立認為(wei)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概論》首先回應了時代的呼喚,有嚴(yan) 整的建構,有學理的創建,既是基礎理論建設也是對策性研究的一部好書(shu) 。”
中國著名民俗學家、民間文藝學家烏(wu) 丙安生前曾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概論》作為(wei)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理論研究的奠基石,開拓了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基礎理論研究的新天地。”
戲曲理論家安葵認為(wei)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概論》在論述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基本原則時特別強調了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在保護的理念上闡述了費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覺’的觀點。這些論述可以消除在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中的許多誤解,使保護工作更健康地開展。”(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