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東北亞草原第一都”:解密百年契丹王朝
中新社赤峰6月11日電 題:探訪“東(dong) 北亞(ya) 草原第一都”:解密百年契丹王朝
中新社記者 張瑋
“1100多年前,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建立起中國遊牧民族在北方草原上的第一座都城,開創了曆時200餘(yu) 年基業(ye) 的遼王朝,從(cong) 此,草原絲(si) 綢之路從(cong) 這裏蜿蜒向西,遊牧文明與(yu) 農(nong) 耕文明在此交融發展。”隨著巴林左旗委書(shu) 記任璽手指的方向,一座雄渾壯闊的契丹皇都仿佛屹立在眼前。
近日,遼上京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在內(nei) 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左旗正式揭牌,記者走進這座“失落的瑰寶”,探訪神秘的契丹王朝。
公元907年,遼朝建立;公元918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在現今巴林左旗林東(dong) 鎮南郊創建皇都;公元938年,遼太宗耶律德光將其正式改稱為(wei) 上京。在整個(ge) 遼朝統治時期,遼上京是控製北方的重要基地和軍(jun) 事協調中心,可稱為(wei) “東(dong) 北亞(ya) 草原第一都”。
“說它是‘失落的瑰寶’並不為(wei) 過,因為(wei) 這裏是遊牧文明與(yu) 農(nong) 耕文明交流交融的開端,也為(wei)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的發展曆史提供了珍貴實證。”在遼上京遺址開展考古發掘工作13年,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遼上京考古隊隊長董新林儼(yan) 然成為(wei) 這裏最棒的“講解員”。
據董新林介紹,遼上京遺址現存主城牆周長8920米,城牆均雜土夯築,整體(ti) 呈“日”字形平麵布局和皇城“回”字形環套式規劃的混搭模式。“這是秦漢以來中國都城規劃理念和營建模式的創舉(ju) 。”
“遼上京雙城製的平麵布局,是‘因俗而治’統治理念的物化表現,對於(yu) 金、元、清諸王朝都產(chan) 生了深遠影響,在中國乃至世界古代都城發展史上有著重要地位。”董新林進一步闡釋。
“遼上京遺址是中國目前保存狀況最好的古代都城遺址之一。位於(yu) 北部的皇城遺址平麵格局基本保存完好,宮殿、寺院等建築基址依稀可見。”董新林站在皇城東(dong) 西向的中軸線上,指向遼上京皇城東(dong) 門、宮城東(dong) 門、宮城內(nei) 一組東(dong) 向的大型宮殿建築址,“東(dong) 門為(wei) 三門道,其他為(wei) 單門道,這說明東(dong) 門規模大、等級高,應是皇城、宮城的正門,體(ti) 現出帝都的規製。”
“而位於(yu) 南部的漢城則為(wei) 漢及其他少數民族集居區。”在董新林看來,遼上京的城市建設體(ti) 現了遼政權除了保存自身的民族特色外,還繼承了唐朝都城製度和陵墓製度,在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曾起到重要作用。
可惜的是,從(cong) 元代以後,遼上京卻被世人逐漸淡忘。
十餘(yu) 年間,“揭秘契丹王朝”的考古發掘工作成果豐(feng) 碩:首次確定了遼上京宮城的準確位置和規模;首次發現並確認都城東(dong) 向的軸線;確認西山坡遺址的性質為(wei) 遼代皇家寺院……
董新林稱,最新考古研究表明,遼上京曾是連接東(dong) 亞(ya) 及朝鮮半島和西域中亞(ya) 腹地、中原地區及西南地區和北亞(ya) 地區的重要經濟文化樞紐,對於(yu) “草原絲(si) 綢之路”的繁榮起到了重要作用。“契丹族為(wei) 古代中外文化的交往曾作出重要貢獻。”
2023年,遼上京遺址首次在皇城內(nei) 確認遼代始建的大型南向建築。這幾天,考古隊員們(men) 正在發掘現場“埋頭苦幹”。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遼上京考古隊項目領隊汪盈告訴記者,遼代契丹民族習(xi) 俗以東(dong) 向為(wei) 貴,遼上京遺址的皇城和宮城的朝向皆為(wei) 東(dong) 向,皇城建築的朝向問題對認識遼上京城址布局在遼、金兩(liang) 代的沿革具有重要意義(yi) 。
如今,遼代上京城和祖陵遺址被列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an) 預備名單,遼上京遺址的考古發現也將為(wei) 今後世界研究遼文化提供翔實的原始資料。
而令任璽高興(xing) 的是,作為(wei) 遼文化的發祥地,巴林左旗將依托豐(feng) 厚的遼文化資源,著眼打造“契丹遼文化國際旅遊目的地”,讓考古遺產(chan) 煥發曆久彌新的光彩。(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