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開板四周年:硬科技作底色 為科創企業撐起一片天
今日科創板喜迎開板四周年:
“硬科技”作底色 科創板為(wei) 科創企業(ye) 撐起一片天
本報記者 邢 萌 田 鵬
6月13日,科創板喜迎開板四周年。
四年來,作為(wei) 注冊(ce) 製改革的第一塊“試驗田”,科創板堅持以信息披露為(wei) 核心,在發行、上市、交易、退市、再融資、並購重組等方麵進行了一係列製度創新,形成了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為(wei) 創業(ye) 板、北交所、主板等市場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鑒,推動了注冊(ce) 製改革在全市場的平穩落地。
四年來,科創板堅守“硬科技”定位,打造服務科技創新的良好市場生態,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集聚效應凸顯,科創企業(ye) 持續加碼研發投入,推進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勇立創新潮頭,交出了一份“硬核”成績單。
展望未來,作為(wei) 我國“硬科技”企業(ye) 上市的首選地,科創板肩負著引領經濟發展向創新驅動轉型的使命,必將永攀科技高峰,為(wei) 推動科技創新提供不竭動力,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強自立,助推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
彰顯“硬科技”底色
研發投入持續加碼
科創板作為(wei) 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增強了資本市場對實體(ti) 經濟的包容性,更好地服務了一眾(zhong) 具有核心技術、行業(ye) 領先、有良好發展前景和口碑的企業(ye) 。
據東(dong) 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截至6月12日,科創板共有上市公司534家,IPO融資總額達8365.17億(yi) 元,分別占同期A股市場的10.26%和16.83%,總市值為(wei) 6.65萬(wan) 億(yi) 元,累計成交金額達37.88萬(wan) 億(yi) 元。
自開板至今,科創板著力支持關(guan) 鍵核心技術創新,如今已集聚了一批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以及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和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硬科技”成色漸濃。具體(ti) 來看,截至6月12日,科創板共上市218家新一代信息技術公司、108家生物醫藥公司、88家高端裝備製造公司、62家新材料公司、28家節能環保公司和25家新能源公司。此外,還包括1家數字創業(ye) 產(chan) 業(ye) 企業(ye) 和4家相關(guan) 服務企業(ye) 。
廣西大學副校長、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堅守“硬科技”定位,助力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科創板“初心”所在。在全麵注冊(ce) 製下,科創板的“硬科技”定位更為(wei) 清晰,將促成更多“含科量”充分和符合上市標準的企業(ye) 登陸資本市場並謀求更大的發展。
科創板作為(wei) 連接資本市場與(yu) 技術要素市場的紐帶,其“硬科技”底色還體(ti) 現在持續推動形成技術引領產(chan) 業(ye) 發展、產(chan) 業(ye) 引導資本投入的有效循環中。據東(dong) 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截至6月12日,上述534家科創板企業(ye) 合計擁有專(zhuan) 利66938個(ge) ,平均每家公司擁有約125項專(zhuan) 利。此外,擁有“專(zhuan) 精特新”屬性的企業(ye) 有320家,占比約六成。
同時,科創板公司始終保持高強度研發投入。一方麵,研發投入持續增長,2022年合計金額達1312.42億(yi) 元,同比增長32.10%。其中,包括亞(ya) 虹醫藥、海創醫藥等在內(nei) 的70家公司的研發投入占比超過30%。另一方麵,研發隊伍不斷擴容,截至2022年底,科創板研發“大軍(jun) ”已超19萬(wan) 人,平均每家公司超過370人,占公司員工總數的比例超三成,中國通號、傳(chuan) 音控股等34家公司的研發團隊規模在千人以上。
蘇州科技大學商學院教授王世文在談及研發投入保持高強度的實際效用時表示,這可為(wei) 企業(ye) 保持戰略穩定性與(yu) 提升戰略執行力提供保障。
資金“活水”精準滴灌
企業(ye) 成長凸現投資價(jia) 值
四年來,科創板堅持“硬科技”定位,加快產(chan) 業(ye) 集聚和品牌效應顯現的同時,進一步引領資金流向關(guan) 鍵領域、節點企業(ye) ,從(cong) 而構建起全覆蓋、可持續的資本支持體(ti) 係。
例如,在再融資審核方麵,科創板不再將盈利要求作為(wei) 發行條件,而主要關(guan) 注上市公司的規範運作,重點審核其是否充分披露公司經營麵臨(lin) 的風險因素等。同時,為(wei) 了進一步提高審核效率、縮短審核時限,將采取差異化的審核程序。
數據顯示,截至6月12日,科創板公司通過增發募集資金841.21億(yi) 元,通過發行可轉債(zhai) 募集資金527.93億(yi) 元,合計再融資規模達1369.14億(yi) 元。此外,據上交所官網顯示,今年以來,共有50家科創板公司披露再融資計劃,其中18家已注冊(ce) 生效。
在融資環境日益優(you) 化背景下,科創板企業(ye) 整體(ti) 業(ye) 績保持較快增長。2022年,科創板公司共計實現營業(ye) 收入1.28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30.65%;實現歸母淨利潤1183.38億(yi) 元,同比增長8.70%。其中,有24家企業(ye) 營收增幅在100%以上,最高達56倍。
也正是得益於(yu) 企業(ye) 業(ye) 績保持良好發展態勢,相關(guan) 企業(ye) 價(jia) 值愈加凸顯。同時,科創板積極引入做市商製度,提高市場流動性、保持交易活躍度、平抑市場波動,進一步提升了市場價(jia) 值發現能力。
在田利輝看來,在資金支持上,科創板暢通了資本生態鏈,實現了早期場外資金、專(zhuan) 業(ye) 創投資本、社會(hui) 公眾(zhong) 資金的全鏈條發展,有力地支持了高質量科創企業(ye) 的股權融資。在股權融資提升的同時,科創板上市企業(ye) 實際上也獲得了債(zhai) 券發行機會(hui) 和更多的銀行信貸。同時,作為(wei) 公眾(zhong) 市場,科創板為(wei) 上市公司提供了跨期定價(jia) 機會(hui) ,從(cong) 而凸顯科技創新的長期價(jia) 值。
新陳代謝進退有序
市場生態日益優(you) 化
四年來,科創板市場生態日益完善,多元化的上市條件以及愈加嚴(yan) 格的退市機製共同打造了科創板進出有序的良好生態。
“科創板深化了關(guan) 鍵製度創新,助力創新鏈加快轉化。”巨豐(feng) 投資首席投資顧問張翠霞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科創板深化了發行製度改革,提升了審核效率,完善多元包容上市條件,健全交易機製,優(you) 化融資融券機製,一係列舉(ju) 措進一步提升了市場定價(jia) 效率和流動性,科創板已成為(wei) 境內(nei) 機構化程度最高的板塊。
科創企業(ye) 因自身成長路徑和發展規律,往往在創立初期會(hui) 呈現出投入和收益不匹配的特點。基於(yu) 此,科創板設置了多元包容的上市標準,允許符合科創板定位、尚未盈利或存在累計未彌補虧(kui) 損的企業(ye) 在科創板上市,允許符合相關(guan) 要求的特殊股權結構企業(ye) 和紅籌企業(ye) 在科創板上市。
數據顯示,科創板目前已存在一批特殊類型上市企業(ye) ,包括8家特殊股權架構企業(ye) 、6家紅籌企業(ye) 、19家第五套標準上市企業(ye) 、1家轉板上市企業(ye) 。此外,科創板目前累計有18家公司實現“摘U”。
“科創板更多注重企業(ye) 的成長潛力和核心技術創新能力,而非傳(chuan) 統的盈利能力要求。”華鑫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嚴(yan) 凱文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使得更多有潛力的科創企業(ye) 能夠通過上市獲得融資,並受到市場的關(guan) 注,進而有助於(yu) 發現和推動企業(ye) 價(jia) 值,進一步激發企業(ye) 的創新活力和成長動力。
在設置多元化上市條件,把握好IPO“入口關(guan) ”的同時,科創板也在加強“出口關(guan) ”管理,實現兩(liang) 者之間的良性互動,加速板塊“新陳代謝”。5月31日晚,*ST紫晶、*ST澤達相繼發布公告稱,收到上交所出具的股票終止上市決(jue) 定書(shu) ,預計最後交易日期為(wei) 6月30日。首批兩(liang) 家科創板企業(ye) 即將退市。
“這標誌著科創板邁出常態化退市的重要一步。”華夏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師軒偉(wei) 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一方麵彰顯監管機構依法全麵從(cong) 嚴(yan) 監管、嚴(yan) 厲打擊證券違法行為(wei) 、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的立場和決(jue) 心;另一方麵,也對其他科創板上市公司起到警示和約束作用。
科創板隊伍不斷擴大
交易所綜合服務能力亟須提高
在“硬科技”定位指引下,科創板融資支持及價(jia) 值發現功能也將不斷強化,疊加多元化上市條件及愈加嚴(yan) 格退市機製共同打造的良好生態,科創板充滿了活力與(yu) 魅力,未來將吸引更多優(you) 秀企業(ye) 登陸發展。
上交所官網顯示,目前已有過百家科創企業(ye) “蓄勢待發”。從(cong) 科創板IPO項目審核狀態來看,9家已提交注冊(ce) ,7家獲上市委會(hui) 議通過或暫緩審議,處於(yu) 中止及財報更新、已問詢、已受理等狀態的還有90家,合計106家科創企業(ye) 排隊候場。
科創板隊伍不斷擴容,對板塊服務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中航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董忠雲(yun) 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全麵注冊(ce) 製下,科創板相關(guan) 基礎製度逐步優(you) 化,IPO、再融資等製度已較為(wei) 完善,做市商製度也已落地,未來可以繼續優(you) 化交易機製、完善股權激勵製度、創新衍生產(chan) 品,繼續提高科創板包容性和市場化程度,提升資本市場資源配置效率,繼續大力支持科技創新企業(ye) 發展。
談及如何利用科創板支持科技創新,構建科技創新良好生態,上交所理事長邱勇日前在第十四屆陸家嘴論壇上透露了:首先,提升科技創新綜合服務、精準服務能力。發揮綜合服務體(ti) 係,突出科創板硬科技特色,嚴(yan) 把上市“入口關(guan) ”,凸顯中介機構“看門人”職責,持續打造“硬科技”企業(ye) 上市首選地。其次,支持科技創新製度體(ti) 係。強化市場約束和法治約束,提高投融資便利性,優(you) 化市場資源配置。以全麵注冊(ce) 製為(wei) 牽引,優(you) 化股權激勵信息披露等製度,提升再融資和並購重組效率,支持突破關(guan) 鍵核心技術、擁有原創引領技術的企業(ye) 上市發展,助力戰略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集聚集群發展,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同時,增強服務科技創新活力。堅持“三開門”,開門辦審核、開門辦服務、開門辦監管,以公開促公正,進一步凝聚開門的共識。推動產(chan) 業(ye) 鏈上中下遊、大中小企業(ye) 協同創新發展,打通從(cong) 科技強到企業(ye) 強、產(chan) 業(ye) 強、經濟強的通道,形成推動科技創新的不竭動力。(證券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