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丨守好良田護“糧倉”
6月25日是第三十三個(ge) “全國土地日”。今年土地日的主題是“節約集約用地 嚴(yan) 守耕地紅線”。糧食安全,國之大者,糧食生產(chan) ,根在耕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反複強調,耕地是我國最為(wei) 寶貴的資源;18億(yi) 畝(mu) 耕地必須實至名歸,農(nong) 田就是農(nong) 田,而且必須是良田。今年3月,總書(shu) 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hui) 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又強調,過去是南糧北調,現在是北糧南調。但是南方自己的責任田,自己還是要保。讓我們(men) 走進江蘇和安徽,來看看這兩(liang) 個(ge) 地方的耕地保護。
在江蘇太倉(cang) 市璜涇鎮王秀村,記者看到,有一些舊廠房正在被拆除。這是一個(ge) 占地60多畝(mu) 的工業(ye) 園,共有30多家小企業(ye) ,租用的是村集體(ti) 的土地。按照太倉(cang) 市國土空間全域專(zhuan) 項整治的安排,今年這些廠房都會(hui) 被陸續拆除,這塊地將複墾為(wei) 耕地。
侯振亞(ya) 是當地一家小化纖廠的負責人。十幾年前,侯振亞(ya) 在璜涇鎮永樂(le) 村建起了一個(ge) 工廠,占地六畝(mu) 多。
蘇州振躍化纖有限公司負責人侯振亞(ya) :那時候提倡農(nong) 民致富,搞家庭式作坊,從(cong) 小企業(ye) 小機器一步一步更新。
和這裏一樣,太倉(cang) 市許多村子都有不少小工廠,它們(men) 大多是從(cong) 早年間的家庭小作坊發展而來,生產(chan) 方式落後,同時廠房老舊、安全隱患大,且分布零散、雜亂(luan) 無序占用土地,對土地使用造成了很大浪費。
近年來,隨著我國對耕地保護日益重視,從(cong) 中央到各地都推出一係列政策和措施,要求嚴(yan) 守耕地紅線,嚴(yan) 控城鎮建設用地增量、以合理方式盤活存量,提升土地資源要素的配置效率。
太倉(cang) 市也於(yu) 2020年啟動了國土空間全域專(zhuan) 項整治工作,依據規劃,著重對村莊內(nei) 低效、高汙染企業(ye) 和零散閑置建設用地進行整治,將符合條件的建設用地複墾為(wei) 耕地。
侯振亞(ya) 的化纖廠也被列入當地的拆舊複墾企業(ye) 名單,按照規劃今年廠房將被拆除。當地拆舊複墾規劃中的地塊,要經過嚴(yan) 格的論證和審批。當地相關(guan) 部門組織了大量專(zhuan) 業(ye) 人員,對地塊和相關(guan) 企業(ye) 進行調研,確認拆除的必要性、土地複墾後的實際效果和可行性。
不過,拆舊複墾工作還是遇到不少困難。侯振亞(ya) 所在的璜涇鎮有1000多家化纖、小五金、家具加工等小工廠,許多人已經習(xi) 慣了這種家庭經營模式,不願意搬離。為(wei) 保障拆舊複墾工作平穩順利進行,當地嚴(yan) 格按照自願拆除、自願簽約的原則,同時出台了嚴(yan) 格的工作流程和安置補償(chang) 方案,以保障村民和企業(ye) 主的利益。
村民毛振岐的家具廠被列入了2021年第一批拆舊複墾企業(ye) 名單。依據當地政策,由第三方評估機構對他的企業(ye) 資產(chan) ,包括建築物、設備等進行評估,做出合理補償(chang) 。另外對企業(ye) 停產(chan) 等經營性損失和人員安置等,也會(hui) 有相應補償(chang) 。
毛振岐的補償(chang) 簽約很順利,本以為(wei) 拆除可以順利進行,沒想到又起波折。原來,幾年前,毛振岐把一部分閑置的廠房租了出去,現在幾個(ge) 租戶也想拿到一部分補償(chang) 款。但租戶原本就拖欠著房租,因此雙方爭(zheng) 執不下,拆除工作也擱置下來。當地工作人員多次上門了解情況,進行調解。
在工作人員調解下,他們(men) 協商分配了補償(chang) 款,拆舊複墾工作得以順利進行。為(wei) 了讓企業(ye) 平穩過渡、走上良性發展,政府還牽頭幫毛振岐找到了新的廠房,現在他的生意已經走上正軌。
這些老舊廠房拆除後騰退出的土地會(hui) 進行平整、鬆土等一係列修複,恢複為(wei) 耕地,然後由專(zhuan) 業(ye) 部門進行驗收。毛振岐原來廠房所在的地塊恢複為(wei) 耕地後,由村裏的農(nong) 業(ye) 合作社經營,種上了小麥和蔬菜。現在,隨著大麵積的複耕完成,這裏的環境也有了很大改善。
對於(yu) 被拆除的企業(ye) ,當地政府也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幫助一部分有實力的企業(ye) 轉移到現代化工業(ye) 園區,建設高標準的生產(chan) 線,實現了企業(ye) 的轉型升級。
從(cong) 2020年以來,太倉(cang) 市通過村莊建設用地的拆舊複墾,實現項目新增耕地近萬(wan) 畝(mu) ,有效保護和擴大了耕地。
江蘇太倉(cang)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繆永華:這些複墾的地塊,我們(men) 通過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實現與(yu) 周邊農(nong) 田集中連片,實現從(cong) 小田變大田的格局,從(cong) 本質上最終實現全市耕地淨增加。
和太倉(cang) 市一樣,近幾年,我國許多地方都在根據實際情況,梳理、盤活土地存量,保護和擴大耕地。自2018年以來,全國消化閑置土地共2200多萬(wan) 畝(mu) 。2022年度全國國土變更調查顯示,全國耕地麵積較2021年底淨增加約130萬(wan) 畝(mu) ,為(wei) 我國的糧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要保護和擴大耕地,一方麵需要盤活土地存量、擴大耕地麵積,另一方麵,對現有的耕地則要進行提質改造,用更現代化的方式實現高效耕作。對此,全國不少地方也在不斷探索。
這些天,安徽蚌埠市馬城鎮的種糧大戶王家金剛收完小麥,正忙著種下一季的水稻。王家金在當地一共流轉了700多畝(mu) 地,種一季水稻、一季小麥,一年收入能有40多萬(wan) 元。但就在幾年前,這片地別說流轉了,很多村民自己都不願意種,不少地都撂荒了。村民李乃耀對此很有感觸。
安徽蚌埠市馬城鎮朱村村民李乃耀:我家的地原來都是拋荒的,流轉也流轉不掉,自己種也不劃算,種糧大戶也不願意要。
蚌埠市地處安徽東(dong) 北部,淮河穿城而過,水資源豐(feng) 富,很適合農(nong) 業(ye) 耕作。然而,由於(yu) 地勢高低不平、施工難度大,當地的農(nong) 田水利設施一直不夠完善,灌溉跟不上,全市500多萬(wan) 畝(mu) 耕地,一大半隻能種經濟效益較低的旱田作物。緊挨淮河,卻沒水可用。李乃耀家的8畝(mu) 多地,之前隻能種小麥、黃豆這些不需要大量灌溉的旱田作物,產(chan) 量低,還賣不上價(jia) 錢,一年忙到頭,收入經常還不夠本錢。
近幾年,隨著國家大力推動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蚌埠市也開始實施耕地提質改造項目,進行土地整治、土壤改良、建設和完善水利設施,將原先的低窪旱地、低產(chan) 旱田,改造成“旱能灌,澇能排”的高產(chan) 水田。
如今,經過提質改造,馬城鎮朱村的3000多畝(mu) 耕地,都變成了一塊塊整齊、規模化的方格田,新建的灌溉水渠,配合各節點上的泵站,既能將周邊水係引入農(nong) 田灌溉,又能及時將多餘(yu) 的來水排盡,使農(nong) 作物能夠旱澇保收。收成有了保障,帶來最直接的變化就是土地的租金漲了。過去很多撂荒的耕地,一下都成了香餑餑。
現在,村民把土地流轉出去,不僅(jin) 能得到一筆可觀的流轉費,還可以到農(nong) 場就業(ye) ,或者外出打工,再有一份收入,當地村民的收入有了大幅提高。同時,由於(yu) 改造後的耕地更適合大規模機械作業(ye) ,也吸引了有著現代化設備和經營理念的企業(ye) 來承包,這又進一步增加了糧食產(chan) 量、提升了糧食品質。
從(cong) 2020年至今,蚌埠市結合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等項目,實現新增灌溉麵積2.5萬(wan) 畝(mu) ,新增水稻種植麵積3.8萬(wan) 畝(mu) 。在全國,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也成效顯著。到2022年底,全國已建成高標準農(nong) 田10億(yi) 畝(mu) ,穩定保障1萬(wan) 億(yi) 斤以上糧食產(chan) 能。
江蘇、安徽的耕地保護,是全國耕地保護工作的一個(ge) 縮影。 近年來,我國堅持落實最嚴(yan) 格的節約用地製度和最嚴(yan) 格的耕地保護製,堅決(jue) 遏製耕地“非農(nong) 化”、防止耕地“非糧化”,使耕地持續快速減少的態勢得到初步遏製,耕地總量連續兩(liang) 年止減回增。
自然資源部耕地保護監督司綜合處處長陳秀欣: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嚴(yan) 防死守耕地紅線是根本。下一步,一是穩住總量,通過編製省市縣各級國土空間規劃,逐級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nong) 田保護任務,明晰保護責任;二是優(you) 化布局,通過經濟獎懲措施,督促南方省份有計劃、有節奏、分類別、分區域恢複一部分過去流失的優(you) 質耕地;三是壓實責任,各級黨(dang) 委政府和有關(guan) 部門,將共同簽訂耕地保護責任書(shu) ,嚴(yan) 格考核。
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耕地保護任務艱巨。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結果顯示,2019年末全國耕地麵積為(wei) 19.18億(yi) 畝(mu) ,人均耕地麵積隻有1.36畝(mu) ,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與(yu) 此同時,耕地資源空間分布不均衡,超過一半的耕地依然靠天收。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強調,必須把關(guan) 係十幾億(yi) 人吃飯大事的耕地保護好,絕不能有閃失;紅線包括數量,也包括質量。耕地保護,我們(men) 既要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穩數量、控用途,同時也要提質量,讓每寸耕地都成為(wei) 豐(feng) 收的沃土,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的根基。
編輯丨李靜 江凱
攝像丨張敏 周少軍(jun)
剪輯丨鄭昱 邢永躍 張文慶
策劃丨崔辛雨
(央視新聞客戶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