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文字失語症,別讓垃圾短視頻廢了可思化
文字不隻是文字,它與(yu) 思維密切相關(guan) 。文字的過程是運用概念思考的過程,概括、抽象、提煉、比較、描述,用文字去思考和輸出的過程,迫使大腦訓練概括與(yu) 提煉能力。
_______________
“文字失語”已成為(wei) 一個(ge) 越來越需重視的社會(hui) 問題。此前,中國青年報社調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2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6.5%的受訪者感覺自己的語言越來越貧乏。在豆瓣小組“文字失語者互助聯盟”裏,很多受“文字失語”困擾的網友集結一堂:心中所想難以付諸文字,離開梗就不會(hui) 說話,過於(yu) 依賴表情包、梗、流行語、省略語,不是你在說話,而是“話”在說你,未經你的思考和語言生成。久而久之,你的文字表達能力便被梗塞住了,表意能力嚴(yan) 重萎縮,成為(wei) “語梗”患者,也就是文字失語:社交語言匱乏,語塞沉默型社交恐懼。寫(xie) 作達不到要求的長度,幾句就寫(xie) 完,其他靠絞盡腦汁地擠、編、憋。奈何當年沒文化,看到悲傷(shang) “很好哭”就脫口而出,“內(nei) 卷”一詞幾乎概括所有現象,“雙向奔赴”泛濫成“語災”,語言幹癟貧乏,語料庫裏就那麽(me) 幾個(ge) 詞,沒有能力用豐(feng) 富的語言將所看所思清晰地表達出來。
文字失語有很多原因,比如讀書(shu) 少、與(yu) 人交流少、寫(xie) 作少、過度依賴電子媒介電子表達。電子媒介中對文字表達形成最大衝(chong) 擊甚至帶來文字失語的,尤其要說的是劣質短視頻。重視頻輕文字的媒介環境中,直觀、可視、娛樂(le) 化的短視頻在傳(chuan) 播中形成壓倒性的覆蓋,“當時覺得很有意思,就順手拍下來,沒想到居然火了”之類迎合大眾(zhong) 獵奇需求的擺拍視頻,幾乎全麵占據了公眾(zhong) 閱讀和視覺世界。娛樂(le) 也就罷了,但如果青少年的日常閱讀、信息獲取、網絡環境也被這些“垃圾”所環繞,那是非常可怕的。
前段時間給孩子訂了幾份報紙和雜誌,試圖培養(yang) 他通過紙質媒介在文字閱讀中獲取信息和知識的習(xi) 慣。紙質媒介文字閱讀本來是閱讀的基本方式,但當下的電子媒介環境已經顛覆了這一傳(chuan) 統,孩子們(men) 已經被深深嵌入ipads、筆記本電腦、手機的“裝置範式”中,電子閱讀成為(wei) 主流媒介。讓他讀報看書(shu) ,一是了解每天“嚴(yan) 肅的時事熱點”(而不是社交媒體(ti) 熱搜上的奇聞八卦);二是培養(yang) 專(zhuan) 注,讀書(shu) 看報不像電子媒介那樣有天然吸引力,文字可能是枯燥的,但閱讀必須要有一個(ge) 耐枯燥的過程,先澀後暢,先慢後快,才能進入深度思考所需要的專(zhuan) 注境界。如傳(chuan) 播學家麥克盧漢所說,印刷品中細長、平直、排列整齊的字符能讓人類保持清醒、冷靜。第三,文字閱讀才能滋養(yang) 文字輸出,短視頻的形象直觀很多時候隻是消費、消磨你的時間。
看看那些熱搜上的很多劣質短視頻是怎麽(me) 生產(chan) 出來的?某媒體(ti) 的一篇采訪,以某平台走紅的爆款視頻為(wei) 切入點,談了流量與(yu) 幕後製作的問題。從(cong) 頭到尾,那個(ge) 短視頻製作人都在強調,“不要講邏輯,觀眾(zhong) 不需要高級的東(dong) 西”“不要教育引領觀眾(zhong) ,盡可能滿足他們(men) ”“觀眾(zhong) 們(men) 很懶,別讓他們(men) 動腦”“觀眾(zhong) 沒有耐性,讓他們(men) 爽了就行”——真讓人恍然大悟,不要講邏輯,盡可能滿足;別讓他們(men) 動腦,讓他們(men) 爽,這不就是那些火爆的短視頻給人的感覺嗎?
這讓人毛骨悚然,不動腦,滿足感官刺激,不講邏輯,爽,泡在這樣的劣質可視化環境裏,一個(ge) 人怎麽(me) 可能保持思考能力,又怎麽(me) 可能不患上文字失語症?文字是線性和理性的,需要動腦、講邏輯,克製“爽”和“刺激”,“重視頻輕文字”的閱讀環境衝(chong) 擊著文字表達的思維根基,弱化著文字作為(wei) 基本表達媒介的位置。
《娛樂(le) 至死》一書(shu) 作者波茲(zi) 曼說:大學裏對於(yu) 真理的認識,同印刷文字的結構和邏輯密切相關(guan) ,因此,高學位的候選人必須把自己的專(zhuan) 業(ye) 見解寫(xie) 成論文。這是因為(wei) ,書(shu) 麵文字使思想能夠方便地接受他人持續而嚴(yan) 格的審察,書(shu) 麵形式把語言凝固下來。需要把語言放在眼前才能看清它的意思,找出它的錯誤,明白它的啟示——確實如此,這就是為(wei) 什麽(me) 對人類至關(guan) 重要的那些事務,都必須訴諸文字去固化,嚴(yan) 肅的討論和分享往往都以紙麵文字為(wei) 交流中介。2003年,波音公司用28頁PPT說服NASA相信,哥倫(lun) 比亞(ya) 號航天飛機不會(hui) 因為(wei) 一塊硬泡沫的脫落而有危險。結果,哥倫(lun) 比亞(ya) 號在返航中失事。從(cong) 此NASA規定,在重要的事件上,禁止用PPT來匯報和演示,必須使用“完整的句子”和“具有邏輯的文本”。
文字落到紙上,白紙黑字很難更改,由此才變得莊重和神聖。不僅(jin) 是“航天航空”這種事關(guan) 無數人命的事,必須要“具有邏輯的文本”,嚴(yan) 肅的閱讀也是如此,形象、直觀、可視可以用來增強說服力、感染力和傳(chuan) 播力。
視頻化和可視化,容易給閱讀者一種“直達對象”的直接感,多直接啊,那就是歡樂(le) 的場景,那就是青山綠水,那就是大地蒼茫白雪皚皚,讓文字萎縮的,正是這種“感性直觀”,直觀到無須文字的存在,不需要經過文字描述這個(ge) 思維中介了。
當電視這種媒介還處於(yu) 研製和試播階段時,電影理論家愛因漢姆就預見到了它對智慧的考驗:“我們(men) 所掌握的直接經驗的工具越完備,我們(men) 就越容易陷入一種危險的錯覺,即以為(wei) 看到就等於(yu) 知道和理解。電視是對我們(men) 智慧的一次嚴(yan) 重的新考驗。這個(ge) 新手段,如果掌握得當,它將使我們(men) 的生活更加豐(feng) 富。但是它同時也能使我們(men) 的頭腦入睡。我們(men) 決(jue) 不能忘記,過去正因為(wei) 人不能運送自己的親(qin) 身經曆,不能把它傳(chuan) 達給別人,才使得使用語言文字成為(wei) 必要,才迫使人類運用頭腦去發展概念。因為(wei) ,為(wei) 了描繪事物,人們(men) 就必須從(cong) 特殊中概括出一般;人們(men) 就必須選擇、比較和思索。到了隻要用手一指就能溝通心靈的時候,嘴就變得沉默起來,寫(xie) 字的手會(hui) 停止不動,而心智就會(hui) 萎縮。”
說得太深刻了。文字不隻是文字,它與(yu) 思維密切相關(guan) 。文字的過程是運用概念思考的過程,概括、抽象、提煉、比較、描述,用文字去思考和輸出的過程,迫使大腦訓練概括與(yu) 提煉能力。直觀可視的視頻,解除了人們(men) “文字思考之勞苦”,一切盡在視頻中——文字思維沉默,與(yu) 之對應的思維心智就萎縮了。
視頻和圖像提供的是一種“感覺直觀性”,這種“直觀”意味著日常的、觸手可及的、非抽象的,在“那就是”的感覺直指語法中,以自身去明見,這叫“自明性”,可以不需要語言文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邏輯、概念、抽象這種深度思考,必須借助文字,文字的功能是透過“感覺直觀”飛躍到“本質直觀”,用文字透視到事物的本質,讓事物的深層質感與(yu) 紋理經由文字呈現出來。最近常用網絡用語“太美了”“泰褲辣”(表示“太酷了”),這隻是一種感覺直觀層麵的感慨,怎麽(me) 美?傾(qing) 城今始見,傾(qing) 國昔曾聞。媚眼隨羞合,丹唇逐笑分。風卷葡萄帶,日照石榴裙。美的質感就出來了。高級的美,洞見本質的美,在文字中讓人浮想聯翩。《文心雕龍》把這種文字境界表達得很透徹:故其敘情怨,則鬱伊而易感;述離居,則愴怏而難懷;論山水,則循聲而得貌;言節侯,則披文而見時。
麥克盧漢說,字母表使我們(men) 的大腦與(yu) 我們(men) 天性中更加具象的感知分離。什麽(me) 意思呢?我們(men) 天性中有對具象的感知能力,依賴具象和形象的事物,而文字讓我們(men) 擺脫了這種依賴,與(yu) 具體(ti) 的事物形成“間離”,在“間離”中去冷靜、深刻、可普遍化的思考。比如,大象的力量人們(men) 都能看見,從(cong) 其龐大笨重的身材和粗壯的四肢可以具象地感知到,但細微如螞蟻的力量,你能感知到嗎?千裏之堤,潰於(yu) 蟻穴,螞蟻的力量能把堅固的大堤給整崩潰。我們(men) 的肉眼根本看不到螞蟻是怎麽(me) 啃食堅固的大堤的,這就需要訴諸抽象。大江東(dong) 去,大浪淘沙,卷起千堆雪,巨浪的力量是看得見的,但滴水之力是看不見的,滴水石穿,必須訴諸抽象。獅子的力量形象直觀,但我們(men) 身體(ti) 內(nei) 細菌、病毒的力量呢?不能都借助顯微鏡,必須調用起抽象能力。概念、歸納、邏輯、提煉、分類,這些與(yu) 文字緊密相連的思維語法,超越日常生活的具象去洞見事物之本質。抽象化要求“在現象的上位概念中尋求解釋因,並用簡化的命題形式表達出來”。
由於(yu) 語言文字在描述“形象”時是間接的,所以哲學家黑格爾認為(wei) ,“語言在喚起一種具體(ti) 圖景時,並非用感官去感知一種眼前外在事物,而永遠是在心領神會(hui) ”。好一個(ge) “心領神會(hui) ”,它訓練的就是我們(men) 的心智語法,擴展了我們(men) 的表意空間,全麵調動感覺和思維係統,去解讀與(yu) 理解文字背後的意義(yi) 。汶川地震15年,震撼我的不是當年悲情悲慘的災難視覺,而是這樣一段平淡的文字:地震那年,我六歲。我活著,很多同學都不在了。現在我上大學,每次回家遇到那些同學的家長。他們(men) 都把我拉住,上上下下看個(ge) 遍,“都這麽(me) 大了”。
如此平淡的描述,卻能在人心中掀起巨大波瀾,讓人淚流滿麵,它不是訴諸感性直觀的衝(chong) 擊,而是在調動人們(men) 的感覺和思維想象中,在喚起種種記憶中,去完成一場紀念。對於(yu) 閱讀和寫(xie) 作,更重要的正是這種“可思化”,讓人去思考,讓人在思考中參與(yu) 結論,喚起共通的人性人情,凝固更深刻的記憶。
那種訴諸直觀、形象、快感、趣味的畫麵,更多的是在激發感官刺激和欲望消費。當你看短視頻時,多會(hui) 處於(yu) 一種節奏感染或放空狀態,很少會(hui) 跟著思考,更少有“把它說出來寫(xie) 出來”的同步思維。讀書(shu) 不一樣,如一直倡導閱讀的文學教授周憲所言:閱讀與(yu) 思考密不可分,文字的理解就是努力通過抽象的能指來理解其後的所指,把握文字的複雜意義(yi) ,眼睛在頁麵黑色字體(ti) 間有序地掃視,不斷地在頭腦中轉換成特定的意義(yi) 。讀書(shu) 是從(cong) 容、雙向的和可以反複的,而視頻則是單向的、不可逆的、不可停頓的。默讀的孤獨性和理性思考,有助於(yu) 建構“理性自主的自我”,讓思維在默讀和靜觀中保持文字生成的活性。
語言和文字是思考生成的,文字又促進著可思,文字失語症,失語的不隻是文字,更是用概念和邏輯進行深層思考的能力,我們(men) 賴以表達的文字思維,不能被那些娛樂(le) 你感官的垃圾短視頻給廢了。安靜下來,打開那本書(shu) 。
曹林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