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良渚博物院院長徐天進:文明交流要多講共性 更要變成日常

發布時間:2023-07-07 15:34: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杭州7月6日電 題:良渚博物院院長徐天進:文明交流要多講共性 更要變成日常

  記者 童笑雨

  “當下我們(men) 更多著眼於(yu) 文明的多樣性,反而忽略共性。其實在文明交流中,後者同樣重要。有了共性,就會(hui) 有共同語言,也能減少文明的隔閡。”7月6日,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院長徐天進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說。

  作為(wei) 良渚與(yu) 世界——“良渚古城·雅典衛城”中希文明對話活動的一部分,“中希文化藝術的互鑒、互融”分享會(hui) 於(yu) 7月6日在浙江杭州餘(yu) 杭良渚舉(ju) 行。

  現場,徐天進針對“美美與(yu) 共:文化遺產(chan) 的當代價(jia) 值”這一話題進行分享。他提到,文明交流要多講共性,更要變成日常。

  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良渚古城被稱為(wei) “中華第一城”。古希臘是歐洲文明的起源,雅典衛城是希臘最傑出的古建築群,當中最著名的是帕特農(nong) 等各座神廟。

  在很多人眼裏,良渚文明和古希臘文明截然不同:一個(ge) 位於(yu) 東(dong) 方——中國的長三角地區,以稻作農(nong) 業(ye) 為(wei) 經濟支撐;一個(ge) 在西方的愛琴海沿岸,貿易商業(ye) 發達。

  作為(wei) “探訪於(yu) 古今之間”的考古人,對於(yu) 文明的解讀,徐天進有不同的視角。

  他認為(wei) ,從(cong) 資源和社會(hui) 、技術和文明、信仰和藝術這三組關(guan) 係來看,兩(liang) 個(ge) 文明有很多共性。如兩(liang) 個(ge) 文明都有對美和藝術的崇尚。“崇尚來自哪裏?很大一部分可能來自信仰。”

  此前,良渚古城遺址莫角山宮殿東(dong) 側(ce) 發掘了長短不一的巨型木構件,最高的達17.2米。考古學家們(men) 推測這是良渚先民祭祀之處,或是“王”接受朝拜的地方。而在萬(wan) 裏之外的希臘雅典,由巨石建造的神廟也同樣宏偉(wei) 。

  徐天進表示,雖然因地理環境或信仰的不同,良渚與(yu) 雅典的建築在材料、結構、技術等方麵有差異,但背後都是信仰的體(ti) 現。

  將視野拓展到古印度文明和古埃及文明,會(hui) 發現,它們(men) 和中國文明一樣,都經曆了從(cong) 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再到鐵器時代的過渡。

  又如古人喜歡在石製品上刻畫,認為(wei) 這是一種恒久的記錄,謂之“金石永壽”。而在中國、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有大量的石窟遺存,這體(ti) 現的是文明對永恒的追求。

  “文明是趨同的。”徐天進說,在文明交流過程中,我們(men) 要尊重差異性、多樣性,更要關(guan) 注、認識共性。深入了解後會(hui) 發現,不同文明雖然表現形式不同,但本質相同。“這樣會(hui) 少一些偏見,交流也更順暢。一味強調差別,可能會(hui) 適得其反。”

  在徐天進眼裏,這也是此次活動舉(ju) 辦的初衷:讓良渚和雅典先“握手”,在交流中發現共性,拉近距離,最終成為(wei) 好朋友。“朋友要常來常往,文明交流也是。要持續下去,一次對話肯定不夠,而是像空氣和水一樣,成為(wei) 日常。”

  他認為(wei) ,藝術、展覽和學術互動都是很好的方式,都能展現文明之美,但最優(you) 解還是實物展示、實地探訪。“不來莫角山,沒有去過瑤山遺址,隻通過照片很難有身臨(lin) 其境的震撼之感。就像美食推薦,無論文字再怎麽(me) 優(you) 美、圖片再怎麽(me) 逼真,都沒有親(qin) 口品嚐印象深刻。”

  據悉,本次分享會(hui) 由杭州市餘(yu) 杭區人民政府、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hui) 、中新社國際傳(chuan) 播集團、中國新聞網、《中國新聞》報主辦,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中新社國際傳(chuan) 播集團浙江分公司承辦,浙江外國語學院環地中海研究院協辦。(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