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達、好客、美妙……“上合小記者”的中國印象
中新網北京7月16日 (宮宏宇 張尼)“你了解中國嗎?中國是什麽(me) 樣子?”在這個(ge) 周末前,對於(yu) 參加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青少年夏令營暨“上合小記者”係列活動的青少年們(men) 來說,這些話題還很陌生。
帶著好奇與(yu) 期待,7月14日-15日,來自9個(ge) 上合成員國的“小記者”們(men) 來到北京,探訪了中國新聞社、中國傳(chuan) 媒大學、鳥巢、水立方、華為(wei) 北京研究院等。
“中國人好客善良”“這裏基礎設施十分便利,令人驚歎”……短短兩(liang) 天的北京行程結束後,“小記者們(men) ”已經開始迫不及待地描述著自己的中國印象。
“中國有美妙的色彩和獨特的文化”
本次活動由上海合作組織睦鄰友好合作委員會(hui) 、中國新聞網、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活動旨在以國際青少年小記者的獨特視角講好“上合故事”,為(wei) 多元文化發展互融提供新動能和生命力,攜手共建上合組織命運共同體(ti) 。
大多數“小記者”都是第一次來到中國。這一次,他們(men) 除了作為(wei) 遊客遊覽北京,還“采訪”、“報道”所見所感。
該如何形容和報道中國?之前隻通過課本和媒體(ti) 報道粗略了解過中國的“小記者們(men) ”在行程中不停尋覓著屬於(yu) 北京行的“關(guan) 鍵詞”。
“中國是一個(ge) 和平而安全的國家。”看到北京街頭井然有序的車流和行人,來自印度的斯奈普裏特·考爾和蒂希亞(ya) ·昌多克說,中國人十分自律,遵守規則,中國的治安非常好,生活在中國很安全。
來自巴基斯坦的穆罕默德·阿揚·穆達西爾則關(guan) 注到北京馬路上劃分明確的各類車道。他表示,“中國政府給民眾(zhong) 提供的基礎設施令人驚歎。自行車和行人都有各自的路線,而且自行車有專(zhuan) 門的停放區,使用起來十分便利。這些設施不是每個(ge) 國家都有的。”
“中國有美妙的色彩和獨特的文化。比如鳥巢、水立方等獨特的建築。”穆罕默德·阿揚·穆達西爾感歎。
“中國朋友都很熱情、好客、善良”
“我想把在這裏的一切都寫(xie) 進我的報道”,蒂希亞(ya) ·昌多克對中新網記者說,非常喜歡中國傳(chuan) 媒大學的傳(chuan) 媒博物館、鳥巢和水立方,要在文章中涵蓋在這裏經曆的所有一切。
蒂希亞(ya) ·昌多克提到的“一切”,也包括她在中國認識的新朋友們(men) ,比如她的中國“導師”、隊內(nei) 導遊以及其他國家的“小記者”。盡管剛來到中國兩(liang) 天,像蒂希亞(ya) ·昌多克一樣,許多“小記者”已經快速融入了這裏的氛圍。
“你也喜歡Justin Bieber(賈斯汀·比伯)嗎?”參觀途中,來自俄羅斯的安娜·維亞(ya) 切斯拉芙娜·葉列梅奇和她的中國向導——中國傳(chuan) 媒大學學生康語宣驚奇地發現,他們(men) 喜歡風格相似的流行音樂(le) 。邊哼著歌邊打著節拍,兩(liang) 個(ge) 少年很快就找到了共同語言。
“澳門是哪裏”“為(wei) 什麽(me) 鳥巢裏會(hui) 擺放這麽(me) 多‘冰墩墩’”,在參觀中國國家體(ti) 育館時,兩(liang) 個(ge) 巴基斯坦“小記者”邊走邊向身邊的向導何富嬈提問。來自中國傳(chuan) 媒大學學生何富嬈表示,一開始他們(men) 還有些靦腆,熟悉後便瞬間打開了話匣子。
中國傳(chuan) 媒大學學生賀子怡也是向導之一,她說,自己已經和哈薩克斯坦的“小記者”約好,今後要去哈薩克斯坦遊玩,了解他們(men) 國家的曆史文化。
“人們(men) 非常熱情,人與(yu) 人的關(guan) 係非常緊密。”安娜·維亞(ya) 切斯拉芙娜·葉列梅奇如是表達了自己的所感。
穆罕默德·阿揚·穆達西爾也說,“中國朋友都很熱情、好客、善良,我的中文不好,他們(men) 一直努力幫助我理解。我感到很溫暖。”
盡管時間短暫,在友好的交流和互助中,“小記者”們(men) 和向導們(men) 已經建立起跨越國界和文化的友誼。
來自塔吉克斯坦的伊博佐達·迪爾諾茲(zi) 告訴中新網記者,如果用一個(ge) 詞來形容自己這次的北京之行那就是“喜悅”,“這裏的朋友都很友善,喜悅的印象充斥在我們(men) 旅行的整個(ge) 過程中,我會(hui) 把這些故事寫(xie) 進自己的報道中。”
“未來要帶朋友、親(qin) 人一起來看中國”
短短的兩(liang) 天旅程,已然成為(wei) “小記者”們(men) 與(yu) 中國緣分的新起點。
蒂希亞(ya) ·昌多克表示,盡管她中文還不是很好,但這次旅行中她又學到了不少中文單詞,這可以幫助她日後繼續了解中國。
來自塔吉克斯坦的科米洛夫·薩法爾表示,“如果有機會(hui) 的話我一定會(hui) 再來。到時希望帶著自己的朋友、親(qin) 人一起,給他們(men) 看中國發達的基礎設施,以及中國人民的友好。”
“中國的媒體(ti) 行業(ye) 更發達,實踐機會(hui) 也更多,所以我到中國留學,學習(xi) 新聞。”穆罕默德·阿揚·穆達西爾在采訪中國傳(chuan) 媒大學的巴基斯坦留學生後在筆記本上認真記下了留學生來中國學習(xi) 的原因。
“通過成為(wei) ‘小記者’,我對新聞記者這個(ge) 職業(ye) 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來自俄羅斯的格裏戈裏·安德烈耶維奇·阿爾希波夫所說,新聞報道能夠幫助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人員之間交換信息,交流思想和情感。國與(yu) 國之間交流也是如此,我們(men) 需要這樣的交流平台。(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