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布載人登月初步方案 月球探索新任務新想象
近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公布了中國載人登月初步方案,計劃2030年前實現登月開展科學探索。從(cong) 嫦娥一號拍攝全月球影像圖,到嫦娥五號帶著珍貴月壤返回地球,中國在月球探測中不斷取得重大進展,承載著人類的太空探索之夢。
兩(liang) 次發射 實現登月夢
根據中國載人月球探測工程登月階段任務方案,中國計劃在2030年前實現載人登陸月球,開展月球科學考察及相關(guan) 技術試驗,突破掌握載人地月往返、月麵短期駐留、人機聯合探測等關(guan) 鍵技術,完成“登、巡、采、研、回”等多重任務,形成獨立自主的載人月球探測能力。
其後,中國將探索建造月球科研試驗站,開展係統、連續的月球探測和相關(guan) 技術試驗驗證,推動載人航天技術由近地走向深空的跨越式發展,深化人類對月球和太陽係起源與(yu) 演化的認識,為(wei) 月球科學的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曆史上,美國阿波羅計劃通過土星5號運載火箭一次發射完成登月。與(yu) 此不同的是,中國載人登月將通過兩(liang) 次發射來完成,即采用兩(liang) 枚運載火箭,分別將月麵著陸器和載人飛船送至地月轉移軌道,飛船和著陸器在環月軌道交會(hui) 對接,航天員從(cong) 飛船進入月麵著陸器。
隨後,月麵著陸器將下降著陸於(yu) 月麵預定區域,航天員登上月球開展科學考察與(yu) 樣品采集。完成既定任務後,航天員將乘坐著陸器上升至環月軌道與(yu) 飛船交會(hui) 對接,並攜帶樣品乘坐飛船返回地球。
國際月球科研站將成為(wei) 月球表麵和月球軌道長期自主運行、短期有人參與(yu) ,可擴展、可維護的綜合性科學實驗設施。科研站的建設將按照3個(ge) 階段分步實施——計劃2028年前建成基本型,開展月球環境探測和資源利用試驗驗證;2040年前建成完善型,開展日地月空間環境探測及科學試驗,並建成鵲橋通導遙綜合星座,服務載人登月和火星、金星等深空探測;之後建設應用型月球科研站,由科研型試驗站逐步升級到實用型、多功能的月球基地。
探月四期 建成科研站
自2007年發射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衛星以來,中國的探月之路書(shu) 寫(xie) 了人類文明發展曆程中的驚鴻之筆。2010年發射的嫦娥二號首次實現對小行星的飛躍探測;2013年升空的嫦娥三號攜帶著“玉兔號”月球車,實現了落月夢想;2018年發射的嫦娥四號首次實現人類月球背麵軟著陸……
2020年,嫦娥五號探測器把1731克月球樣品帶回地球,持續創造豐(feng) 碩的研究成果。2022年9月,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月球上的新礦物並命名為(wei) “嫦娥石”,這也讓中國成為(wei) 世界上第三個(ge) 發現月球上新礦物的國家。
在載人登月之前,中國還將全麵推進探月工程四期,包括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和嫦娥八號任務。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wei) 仁介紹,嫦娥六號將於(yu) 2024年前後發射,實施首次月背采樣返回任務;嫦娥七號將於(yu) 2026年前後發射,開展月球南極的環境與(yu) 資源詳查,爭(zheng) 取能夠在月球南極找到水;嫦娥八號將於(yu) 2028年前後發射,開展月球資源利用試驗驗證,構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吳偉(wei) 仁說,嫦娥八號將與(yu) 嫦娥七號月麵探測器組成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包括月球軌道器、著陸器、月球車、飛躍器以及若幹科學探測儀(yi) 器。中國計劃以月球為(wei) 主要基地,建立集數據中繼、導航、遙感於(yu) 一體(ti) 的月球互聯網,對月球上的一些資源和探測器實行有效管理。
未來,國際月球科研站或將作為(wei) 飛向更遠深空的探測中轉站。
值得一提的是,探月探測領域的國際交流與(yu) 合作也將持續進行。例如嫦娥六號任務和小行星探測任務將提供搭載平台和載荷資源的機會(hui) 。而國際月球科研站將由中國聯合多國共同建設。今年4月,中國國家航天局與(yu) 亞(ya) 太空間合作組織簽署了關(guan) 於(yu) 國際月球科研站合作聯合聲明,雙方將在國際月球科研站論證、工程實施、運營和應用方麵開展廣泛而深入的合作。
運載火箭 滿足新需求
火箭的運載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目前正在太空中運行的中國空間站,處於(yu) 距離地球約400公裏的近地軌道上。與(yu) 之相比,地球和月球之間的平均距離可達38.44萬(wan) 公裏。要實現把人送上月球的目標,需要更大推力的運載火箭。
針對載人登月的目標,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和火箭的研發工作已全麵啟動,包括研製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長征十號)、新一代載人飛船、月麵著陸器、登月服等飛行產(chan) 品,新建發射場相關(guan) 測試發射設施設備等。
根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展規劃,為(wei) 發射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和月麵著陸器而全新研製的載人運載火箭,預計在2027年首飛。
中國工程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係列運載火箭總師顧問龍樂(le) 豪說,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的近地軌道的運載能力可達70噸左右,地月轉移軌道的運載能力約27噸,火箭的箭體(ti) 直徑與(yu) 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相當,通過將已經成熟的火箭技術進行綜合運用,滿足載人登月的任務需求。
同時,針對載人登月任務中科學載荷、載人月球車方案征集,新一代載人飛船、月麵著陸器名稱征集等,未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將陸續發布相關(guan) 公告。
劉 嶢(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劉 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