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紅山文化“紅”起來?
文/《中國報道》記者 陳珂 王哲
牛河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位於(yu) 遼冀蒙三省區交界的遼寧省朝陽市境內(nei) ,抵達這裏後,礙於(yu) 山梁交錯、植物繁茂,並不能立即看清8.3平方公裏核心保護區的全貌。從(cong) 公園門口進入,循著內(nei) 環路,能到牛河梁遺址博物館、女神廟保護展示館和祭壇、積石塚(zhong) 保護展示館,它們(men) 是遊客來此的主要參觀點。
牛河梁遺址博物館以文字、圖片資料為(wei) 主,羅列著曆代考古工作者發掘研究紅山文化的成果。另外兩(liang) 處保護展示館建於(yu) 遺址之上,原址展示了我國迄今最早的史前神殿女神廟、有著等級差異的墓葬塚(zhong) 群和紅山先民祭天禮地的祭祀圓壇遺存,昭示著在幾千年前,這裏已經升起了文明社會(hui) 的曙光。
近年來,隨著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推進,公眾(zhong) 中的關(guan) 注度持續升溫。特別是2020年以來,原本冷門的考古突然成了熱門話題,尤其是在三星堆新一輪發掘中,中央電視台罕見地將直播間搬進考古現場先後3次直播,第三次發掘全網關(guan) 注度甚至超100億(yi) 人次。此後以三星堆、良渚等為(wei) 代表的考古遺址公園遊人如織,一到節假日甚至人滿為(wei) 患。
牛河梁是紅山文化核心區域,把可考證的中華文明史向前推進了1000多年。但牛河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與(yu) 良渚古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三星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等相比,卻顯得有些“寂寞”。對於(yu) 已經逐漸步入公眾(zhong) 視野的紅山文化而言,如何讓遺址“活”起來,讓博物館“火”起來,讓紅山文化真正“紅”起來,是一個(ge) 重要課題。
考古發掘進程加快
打開地圖,走101國道、長深高速或京沈高鐵,都能便捷駛往牛河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除了正在發掘和做特殊保護的遺址現場不對外開放外,公眾(zhong) 能在這裏遍訪紅山先民幾千年前踏過的足跡。
牛河梁遺址博物館館長王軒龍告訴《中國報道》記者,牛河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研學旅行工作從(cong) 2017年啟動至今的6年時間裏,吸引了北京、沈陽等地多家教育機構和朝陽市周邊中小學學生,目前各級學生累計參與(yu) 研學旅行活動近百場。公園自2013年試運營以來,每年參觀人數和門票收入以20%的速度遞增。2023年上半年接待參觀人數接近去年一年的整體(ti) 水平,今年“五一”期間旅遊接待人數更是突破了同期曆史。
遼西和內(nei) 蒙古東(dong) 南部是紅山文化分布的核心區,紅山文化分布範圍達20萬(wan) 平方公裏,延續近1500年的時間,雖然已經有長期大量的考古和學術研究,但目前對紅山文化的認識仍相當有限。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新偉(wei) 表示,讓紅山文化“紅”起來,考古發掘研究工作是基礎,是不可或缺甚至是決(jue) 定性的因素。
牛河梁遺址區的新一輪發掘工作正在加快進程。在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牛河梁工作站,《中國報道》記者看到院內(nei) 綠植按照三層圓祭壇和陶片上的紋飾模樣修剪成形。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牛河梁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之一郭明在這裏接受采訪後,帶領記者來到第一地點的台基址。
1983年首次發掘時,第一地點被認定為(wei) 共有4座建築址,其中1號建築址就是女神廟,2號建築址麵積最大,約4萬(wan) 平方米,由三座山台式建築構成“品”字形。由於(yu) 2號建築址緊鄰女神廟,牛河梁遺址考古發掘與(yu) 研究工作重新啟動後,重點便是對其進行發掘,希望弄清楚它的結構甚至性質。
經新的考古發掘初步確認,這裏是由9座石砌護坡台基建築組成,總麵積達到10餘(yu) 萬(wan) 平方米。2022年,考古人員在牛河梁遺址第一地點2號建築址的7號山台又有新的發現。7號山台位於(yu) 第一地點東(dong) 側(ce) ,即牛河梁發掘報告中的“東(dong) 山台”,最外側(ce) 石牆保留較為(wei) 完好。7號山台中、西部地勢較為(wei) 平緩,東(dong) 部坡度較大。已在山台上發現了多組複雜的砌石與(yu) 夯土建築遺跡。“有一些遺跡我們(men) 之前發掘的時候都沒見到過,下一階段重點要確認7號台基的結構、性質和功能到底是什麽(me) ,以尋求研究新突破。”郭明說。
在郭明帶領下,記者眼前出現了一個(ge) 帶有坡度、鬆林密布的考古現場,山石淩亂(luan) 堆疊在探方周邊及其輪廓裏,有的探方上麵附著有保護膜。“複原遺址麵貌,在紅山相當難。牛河梁林子太密了,探方開挖要避開樹和石頭,而且整個(ge) 一號地點台址麵積特別大,給人的視覺衝(chong) 擊力會(hui) 差一點。”郭明表示,“考古就像開盲盒”,將來會(hui) 讓人們(men) 覺得特別有突破的,興(xing) 許就是“挖一挖女神廟”,但還需要準備得更充分一點才能開始。
講好“地書(shu) ”之外的故事
公眾(zhong) 一般很難目睹考古過程,如何講述“地書(shu) ”背後的故事是個(ge) 難題。“我們(men) 和遺址博物館工作人員有時也會(hui) 說起,到牛河梁遺址參觀的一些人,會(hui) 覺得看到的隻是一堆石頭、一堆土。如果古人真的留下了一些比較特殊的東(dong) 西,或許我們(men) 還能知道這裏曾經發生過什麽(me) 故事。”郭明說。
“如何講好紅山文化的故事,讓紅山文化被更多公眾(zhong) 所熟知,就不僅(jin) 僅(jin) 是曆史與(yu) 考古工作者的工作了。如何用深入淺出的方式、用具象化的現代視聽手段講清楚紅山文化已經到達的文明階段,講清楚紅山人的宇宙觀、社會(hui) 觀,展現紅山先民的曆史和成就,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區做好這篇考古學文化傳(chuan) 播的大文章。”李新偉(wei) 對《中國報道》記者表示,國內(nei) 包括良渚、三星堆、金沙、殷墟等考古遺址充分借助傳(chuan) 統媒體(ti) 和社交媒體(ti) 的傳(chuan) 播力量構建起了自己成熟的品牌傳(chuan) 播方式,這些都值得紅山文化借鑒。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國祥對《中國報道》記者表示,提升紅山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需要把學術基礎、社會(hui) 關(guan) 注度轉化為(wei) 更高的遊覽意願,進而轉化為(wei) 更深厚的文化自信,紅山文化應積極打造自己統一的“文化IP”。劉國祥認為(wei) ,最關(guan) 鍵的因素在於(yu) 人,提升管理運營水平、持續開展考古科研、擴大品牌效應都需要培養(yang) 吸納更多專(zhuan) 業(ye) 人才。
記者采訪的三星堆、金沙等考古遺址博物館的負責人都表示,博物館是讓更多人領悟紅山文化博大精深的最佳場所,是弘揚和保護紅山文化的最重要載體(ti) 。建議遼寧省和內(nei) 蒙古兩(liang) 省份的文物主管部門進一步通力配合,牽頭相關(guan) 紅山文化的多家博物館深度聯手與(yu) 國內(nei) 更多的博物館協作,共同策劃打造各種主題的巡展,有力發揮博物館宣傳(chuan) 紅山文化的社會(hui) 功能,拓寬各種傳(chuan) 播渠道;通過更多的雲(yun) 平台展示紅山文化珍貴藏品,為(wei) 紅山文化愛好者打造網上家園;同時打造精品文創產(chan) 品,讓紅山文化在生活中不僅(jin) 看得見,更能摸得著。
雖然紅山文化所處區域基本都遠離現在的人口稠密區,特別是核心區域位於(yu) 內(nei) 蒙古、遼寧交界,遠離中心城市,相對於(yu) 良渚、金沙等處於(yu) 杭州、成都等中心城市郊區的考古遺址並不占優(you) 勢,但從(cong) 另一方麵來說,紅山文化的主要遺址與(yu) 博物館所在地與(yu) 首都北京已經有通達的高鐵,從(cong) 北京每天有10班高鐵直達牛河梁站,路程隻需一個(ge) 半小時左右;到赤峰每天也有10班高鐵,需兩(liang) 個(ge) 半小時左右,“完全可以考慮以北京為(wei) 中心策劃和推出一係列的紅山文化宣傳(chuan) 推廣與(yu) 文旅活動”。
紅山文化已經開始了這方麵的探索,2020年10月,“玉出紅山——紅山文化考古成就展”在國家博物館開展,引發了觀展熱潮。2021年,“玉·見——紅山·良渚文化展”在浙江省博物館開展,兩(liang) 大文化穿越時空和地域相遇,共同印證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ti) 格局的起源。
專(zhuan) 家普遍建議,在此前的工作基礎上,可以打開思路探索更多的形式去傳(chuan) 播紅山文化,比如在更高層次上設立紅山文化研究院與(yu) 大講堂,廣泛開發各種形式的研學文旅項目;多與(yu) 各地高校合作舉(ju) 辦各種交流活動,積極邀請高校師生探訪紅山文化,提高紅山文化在高校師生中的影響力;借助國家級平台的支持多參與(yu) 國際傳(chuan) 播活動,提升世界知名度,比如在日本和韓國乃至歐美等國家策劃舉(ju) 辦紅山文化傳(chuan) 播活動,在國際上形成“紅山熱”。
申遺續寫(xie) 紅山文明
2012年9月,紅山文化遺址列入國家文物局更新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an) 預備名單》,遺址點有朝陽市的牛河梁遺址和赤峰市的紅山後遺址、魏家窩鋪遺址。2014年,朝陽市與(yu) 赤峰市簽署《紅山文化遺址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an) 工作備忘錄》,宣布對紅山文化聯合申遺。
王軒龍告訴《中國報道》記者,今年3月,國家文物局啟動《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an) 預備名單》更新工作,借此次更新的契機,牛河梁遺址按照國家重新調整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an) 預備名單的要求,目前正積極編製各項申報材料,按照時間節點完成申報工作。
申遺成功無疑意味著更好的弘揚和更多的引流。王軒龍說,遼寧省為(wei) 此高位推動,把申遺列入遼寧省政府工作報告、朝陽市政府工作報告。今年,朝陽市還將牛河梁大遺址保護和申遺工作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先導區,納入《遼寧全麵振興(xing) 新突破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
為(wei) 進一步進行研究價(jia) 值闡釋,緊隨2020年國家文物局頒布《“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申報管理指南(2020年—2035年)》之後,由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領銜,聯合河北省、遼寧省、內(nei) 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機構成立合作團隊,申報紅山文化考古中國項目。2021年,“考古中國——紅山社會(hui) 文明化進程研究項目”獲批。
從(cong) “滿天星鬥”到“多元一體(ti) ”,中華文明的形成方式和格局已被學界普遍認可。郭明介紹,此次考古中國項目會(hui) 更注重“文明”視角,重點研究紅山文化在中華文明的形成格局中到底發揮著怎樣的作用、紅山先民是否已經進入文明社會(hui) 、紅山文明與(yu) 中原地區的文明相比有哪些異同等,有望破解紅山文化的諸多未知問題。
王軒龍表示,新的學術成果將進一步支撐申遺工作。
(來源:《中國報道》2023年7月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