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清華學生“去種地”

發布時間:2023-08-01 10:49: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左手反握麥子,右手拿鐮刀呈一定的斜角割麥,割下的麥子要壓一下,才方便捆綁;豇豆是繞杆兒(er) 生長的,需要人工輔助繞蔓;長在大棚裏的草莓藤蔓需要用夾子固定新長出的根……”

  這段時間,清華大學日新書(shu) 院2022級本科生王博飛覺得自己成了勞作“小能手”,講起田地裏農(nong) 活兒(er) 的一些技巧頭頭是道。他和20餘(yu) 名師生一起來到甘肅省隴南市康縣,完成為(wei) 期三周的馬克思主義(yi) 理論專(zhuan) 業(ye) 的基礎課程——“耕讀-勞動教育”課。

  “走,種地去!”從(cong) 書(shu) 卷中抬起頭,再俯身到田間勞作中,這個(ge) 暑假,清華大學學生來到甘肅、江西、陝西等地,入村下田完成了為(wei) 期2-4周的耕讀活動。

  自2019年來,越來越多的清華學生參與(yu) 到一場場接地氣的勞動教育實踐課中。很多學生發出了和王博飛一樣的感慨:“這是第一次真實地體(ti) 驗勞動人民的勞作狀態,也了解了真實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與(yu) 產(chan) 業(ye) 發展。”

  在清華大學校園中,也有越來越多的學生在園藝工人、食堂阿姨、門衛保安等新老師的帶領下,第一次拿起竹耙,第一次修剪灌木,第一次種下花苗,第一次在校門口維持秩序……在這些“大課堂”中,他們(men) 和身邊最普通的勞動者一起,體(ti) 驗著真正的勞動。

  2018年9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全國教育大會(hui) 上強調,“要努力構建德智體(ti) 美勞全麵培養(yang) 的教育體(ti) 係”。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guan) 於(yu) 全麵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對新時代勞動教育作出頂層設計和全麵部署。

  如何讓青年學生懂勞動、會(hui) 勞動、愛勞動?經過幾年探索嚐試,清華大學初步構建起富有特色的勞動教育體(ti) 係,用“愛勞動、最清華”的新風尚作出回答。

  俯下身去,與(yu) 土地“親(qin) 密接觸”後發現更多大學問

  “原來我們(men) 和土地之間存在這麽(me) 大的距離。”去年暑期去往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參與(yu) 耕讀實踐,新雅書(shu) 院2021級本科生李佳祺和同學們(men) 參與(yu) 了除草、采茶、給黃瓜搭架子、施肥、挖土豆等農(nong) 活兒(er) ,還認識了很多之前沒見過的植物。

  讓他們(men) 沒想到的是,連挖土豆也是技術活兒(er) 。

  當地習(xi) 慣采用土豆與(yu) 大豆間種的模式,這就要求他們(men) 勞作時首先要準確避開大豆葉子,再去除土豆根莖。李佳祺說,“大家沒辦法一下子完成這麽(me) 細致的工作,總會(hui) 破壞到大豆葉子;由於(yu) 土地位置、形狀的不確定,有時候還會(hui) 將土豆從(cong) 中間劈開”。

  晚間討論時,有同學分享說,現代種植並非不用思考地去做體(ti) 力活兒(er) ,技術和經驗反而更重要。也有同學感慨說,當大家專(zhuan) 心學習(xi) 如何勞作時,沉浸在勞動中時,感受到了時間和自己的充實存在。

  李佳祺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看到一些司空見慣的農(nong) 產(chan) 品的收獲過程,了解到農(nong) 作物背後的種植艱辛,“對生命有了全新的認識,感受到人類文明的偉(wei) 大與(yu) 恢宏”。

  從(cong) 小在農(nong) 村長大,新雅書(shu) 院2019級本科生謝佩遙雖然對於(yu) 做農(nong) 活兒(er) 並不陌生,但她還是覺得“在學習(xi) 階段離土地和鄉(xiang) 村越來越遠了”。

  兩(liang) 年前的暑假,她選擇去往條件相對比較艱苦的陝西省榆林市靖邊縣進行耕讀實踐,在那裏她“找回了小時候的感覺”,也感受到了從(cong) 未有過的“衝(chong) 擊”。“十幾名同學在田地裏收胡蘿卜近3個(ge) 小時,賣出去的錢平均分配給每個(ge) 人,卻隻有4元多。”

  他們(men) 那次是幫當地農(nong) 戶收胡蘿卜。因為(wei) 農(nong) 戶已提前用機器將胡蘿卜翻出,謝佩遙和同學們(men) 要做的僅(jin) 僅(jin) 是把胡蘿卜拿出並去掉葉子,把果實裝進袋子裏,2-3名同學配合即可完成。

  “我當時算是幹得比較快的,完成後還有點洋洋得意,但我也看到了,我的速度明顯不如當地農(nong) 民快。”她說,看著一大片田地收獲的胡蘿卜,總覺得收獲豐(feng) 厚,但換成真正的收入卻特別低。“我就覺得農(nong) 民麵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很艱辛,付出的勞動與(yu) 收獲相比,和我們(men) 預想中的差距太大了。”

  謝佩遙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除了勞作,她們(men) 在調研中,看到了靖邊縣幾十年“防風固沙”治理後的綠滿山川,也了解到了當地扶貧政策的因地製宜。

  在她看來,這樣的勞動教育課並非是要讓學生們(men) 掌握一項技能,而是要俯下身接觸土地,理解勞動人民的不易。“更重要的是,勞動才能創造價(jia) 值。參加勞動耕讀實踐的日子裏,我覺得更深刻地體(ti) 會(hui) 到了勞動創造價(jia) 值的過程和意義(yi) 。”

  幾年來,清華大學師生的勞動足跡逐漸印在了江西婺源、陝西榆陽與(yu) 靖邊、湖北恩施等地。很多學生走出校園去往鄉(xiang) 村之前,最大的感受是“有趣、新鮮”。但真正貼近大地去勞動,他們(men) 有了不一樣的思考。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院長朱安東(dong) 認為(wei) ,進入大學之前,多數學生都在“拚學業(ye) ”,與(yu) 勞動、與(yu) 基層相隔很遠。“在新時代背景下,加強勞動教育顯得尤為(wei) 重要。隻有自己真的去勞動了,才知道普通勞動人民在追求幸福美好生活時付出的艱辛;隻有走到普通勞動人民身邊,才能夠真正培養(yang) 他們(men) 與(yu) 基層勞動者的感情相通。”

  同樣在康縣完成了“耕讀-勞動教育”課,日新學院學生許馨心寫(xie) 道:“脫離城市的喧囂,走上鄉(xiang) 村的小道,一切都是全新的體(ti) 驗。割麥子、種豆子、鋤草、鬆土,每一次勞動體(ti) 驗都讓我收獲了更多的農(nong) 業(ye) 知識,也讓我深切地感受到農(nong) 民的不易。到基層去看看,所學的理論也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具有了現實的關(guan) 切,具有了感人的溫度……”

  “那些從(cong) 未注意過的身邊的勞動者,也是我們(men) 的老師”

  從(cong) 書(shu) 卷中抬起頭,勞動教育的“講台”可以搬到田間地頭,讓麵朝黃土背朝天的農(nong) 民成為(wei) 大學生的老師,一起日出而作,翻土起溝、播種施肥、采摘果實;“講台”也同樣可以搬到校園的各個(ge) 角落,由校園裏並未被關(guan) 注過的保安、食堂阿姨、園藝工人等“授課”。

  “日常看起來非常簡單的勞動,也都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機械係2019級本科生郭家瑄在學校組織的“‘清’年愛勞動”活動中,曾參與(yu) 了校門秩序管理崗位的值班。“實際上去校門口值班,需要早起,即便天氣再冷,也要站在那邊維持秩序。”

  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作為(wei) 學生,可能在學習(xi) 、科研之外不會(hui) 注意到這些細節工作,但實際參與(yu) 其中,才真切認識到營造美麗(li) 安定的校園學習(xi) 環境是離不開許多默默無聞的工作者的無私付出的。“看到了很多被我們(men) 忽略的地方,讓我對勞動者有了更深厚的敬佩。我們(men) 也應當擔負起自己的責任,通過更努力地學習(xi) ,在未來作更多貢獻。”

  李佳祺和同學一起在校園裏體(ti) 驗了幾次除草,平時看上去很“聽話”的除草機,到了他們(men) 手中卻“拐起了彎兒(er) ”,“要非常認真、非常用力地去工作”。她坦言,在和園藝工人聊天的過程中了解到草坪維護有固定修剪時間,“體(ti) 驗除草之前,並沒有特別關(guan) 注過校園裏的草坪為(wei) 什麽(me) 保持著美觀的狀態,原來背後還有這麽(me) 多園藝工人在付出,他們(men) 真的很偉(wei) 大”。

  她也在淩晨4點多“掙紮”著起床,參與(yu) 食堂早餐的準備工作。和食堂阿姨一起擇菜、和麵、包包子,開餐後站在窗口售賣,她笑稱,“平時早晨時間緊,買(mai) 早餐時阿姨能夠迅速算出價(jia) 格和刷卡,但到了自己這裏,種類繁多的早餐讓人眼花繚亂(luan) 、手忙腳亂(luan) ”。

  “要讓大學生出力流汗地去勞動,讓他們(men) 體(ti) 驗平凡勞動者的勞動工作。校園內(nei) 便有很多沒有被學生關(guan) 注到的勞動者,他們(men) 親(qin) 身去體(ti) 驗了才能有更深的感悟。”清華大學團委原副書(shu) 記、全球勝任力中心副主任黃成曾負責學生勞動實踐工作,她介紹說,自2020年年底,清華大學麵向本科生、研究生分別推出了“‘清’年愛勞動”“清‘研’愛勞動”鍛煉誌願專(zhuan) 項,把勞動體(ti) 驗崗位設在了日常生活可觸及的地方。

  “我們(men) 也鼓勵學生服務這些校園內(nei) 的勞動者,麵向他們(men) 開展校園講解,讓這些平時可能隻是兩(liang) 點一線工作、休息的勞動者,更了解和熟悉清華校園,進行雙向互學。”在黃成看來,首先要為(wei) 初入大學的大學生“扣好尊重勞動者、熱愛勞動的第一粒扣子”,讓他們(men) 在觸手可及的勞動裏養(yang) 成良好的勞動習(xi) 慣。

  今年5-6月,清華大學麵向全校學生開展了“勞動教育月”係列活動。學生們(men) 可以參與(yu) 到食堂初加工擇菜、教室值日生、超市運行支持、樓宇清潔、自行車擺放等工作裏;可以到北京海澱區近郊的農(nong) 場裏,在農(nong) 場師傅的指導下開溝、澆水、播種、蓋土,完成毛豆播種;也可以到園藝、木工、布藝、非遺體(ti) 驗等“小而精”的趣味工作坊中,感受勞動的樂(le) 趣。

  清華大學黨(dang) 委學生部部長餘(yu) 瀟瀟提到,學校黨(dang) 委製定發布了《清華大學勞動教育實施方案》,深化學生對勞動的理解和認識,樹立正確勞動觀念,提升學生勞動能力,通過打造五月“勞動教育月”、開展“勞模進校園”、評選“最美勞動者”等係列活動,促進形成“愛勞動,最清華”的校園勞動氛圍。

  “我們(men) 更加強調出力流汗的‘體(ti) 力’勞動,讓學生動手實踐、接受鍛煉、磨煉意誌,培養(yang) 對勞動的尊重、對勞動人民的感情。”她介紹說,大部分學生參與(yu) 後最大的感受是“第一次親(qin) 自參與(yu) 實際的勞動過程,真正走近身邊的勞動者後,才感受到勞動的價(jia) 值和勞動者的不易”。

  從(cong) 懂勞動、會(hui) 勞動、愛勞動到“勞動+”

  去年暑假,在北京海澱區蘇家坨鎮的書(shu) 院農(nong) 場裏,新雅書(shu) 院2021級本科生何潤琪第一次體(ti) 驗了“勞動分隊長”的工作。在他看來,勞動並非單打獨鬥,“要把時間和任務分配好,有效、高效地組織同學們(men) 完成勞動,還是很有挑戰性的”。

  “從(cong) 勞動的場景裏,我們(men) 看到了整個(ge) 社會(hui) 經濟的發展脈絡。”在他看來,農(nong) 場為(wei) 北京市民提供果蔬保障,“會(hui) 覺得原來我們(men) 的食物是這樣來的,它是這樣流通到整個(ge) 市場上去的,這比書(shu) 本上的理論知識更直觀,深入體(ti) 驗、思考後還會(hui) 有更大的視野打開”。

  朱安東(dong) 認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勞動觀是學校開展勞動教育當中最重要的事情。“勞動教育要提高針對性,讓學生真正參與(yu) 農(nong) 工勞動,同時要在日常生活中主動做力所能及的勞動。勞動教育不僅(jin) 要體(ti) 現在課程裏,更應該體(ti) 現在全過程、全領域的教育中。”

  清華大學黨(dang) 委副書(shu) 記、勞動教育委員會(hui) 主任過勇在學校與(yu) 昌平區共建的勞動教育基地現場,見證了學生們(men) 參與(yu) 基地大棚內(nei) 起蒜、種薑等田間勞作的過程。在他看來,大部分大學生在城市長大,對農(nong) 村不甚了解或者印象還停留在過往,實際現在很多產(chan) 業(ye) 發展都有高科技的注入,未來同學們(men) 也可以在其中作出自己的貢獻。“希望同學們(men) 在親(qin) 身參加勞動的過程中,能夠體(ti) 會(hui) 到勞動帶來的樂(le) 趣,感受國家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實施為(wei) 農(nong) 村帶來的巨大變化,增強對農(nong) 村和農(nong) 民的感情,增強對國家的熱愛。”

  “勞動教育的落實落地還需要加強第一、第二課堂融合。”過勇談到,學校一方麵在培養(yang) 計劃中增加勞動教育相關(guan) 內(nei) 容,比如基礎工業(ye) 訓練中心開設的20餘(yu) 門製造工程係列課程,讓學生在學習(xi) 製造工程知識的同時,動手實踐把自己的創意想法變成現實;另一方麵也在係統的培養(yang) 計劃和課堂教學之外,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chan) 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讓學生在課外活動中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誌。通過課內(nei) 主渠道,發揮課外優(you) 勢,不斷豐(feng) 富教育形式,全麵培養(yang) 學生的正確勞動價(jia) 值觀和良好勞動品質。

  今年5月,清華大學勞動教育委員會(hui) 正式成立。過勇希望結合學校的勞動育人傳(chuan) 統,進一步探索出勞動教育的清華經驗、清華模式,下一階段將重點加強勞動教育的課內(nei) 課外相結合,創新勞動教育模式,緊密圍繞“什麽(me) 是勞動”的本質問題,結合學校在創新創業(ye) 、誌願服務等方麵的工作基礎,探索“勞動+”的活動模式,擴寬勞動教育活動場景的同時擴大學生受益麵,推動形成全員覆蓋。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孟佩佩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