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關注度超過火鍋,成都現在流行什麽?

發布時間:2023-08-04 15:58:00來源: 中國新聞周刊

  圓夢大運,何以成都?

  作者:朱影 王譽瑾

  發於(yu) 2023.8.7總第1103期《中國新聞周刊》雜誌

  由川籍航天員葉光富領隊,31名火炬手一同點燃太陽神鳥火炬盤,光芒直射到空中30米,12道煙火引發體(ti) 育場頂棚一圈的節日煙火,如一隻神鳥穿梭過200米的煙火長廊,點燃了主火炬塔熊熊燃燒的聖火。

  7月28日晚,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hui) (以下簡稱“大運會(hui) ”)正式在成都開幕。出土於(yu) 距今3000多年的金沙遺址的“太陽神鳥”是開幕式的主導形象。“我們(men) 要表達的就是年輕人向著陽光追夢的故事,選擇航天員葉光富作為(wei) 火炬手領隊,正是因為(wei) 他是離太陽最近的人。陽光永遠在前方,一定要追夢不止。”開幕式總導演陳維亞(ya) 說。

  本屆大運會(hui) 口號是“成都成就夢想”。但一屆成功的大運會(hui) ,成就的不僅(jin) 是運動員的夢想,還有工作人員、世界各地的大學生、普通市民……無數人的夢想交匯於(yu) 此。成都這座千年古都,也煥發出青春與(yu) 活力。正如國際大學生體(ti) 育聯合會(hui) (以下簡稱“國際大體(ti) 聯”)代理主席雷諾·艾德所說,“大運會(hui) 遠遠超出了體(ti) 育成績本身。”

  夢開始的地方

  女子田徑100米欄運動員吳豔妮是開幕式火炬手之一,值得紀念的是,這天也是她的26周歲生日。當晚,她在微博寫(xie) 下“今天沒有流星,但有煙花也能許願”,為(wei) 自己的大運征程拉開了序幕。

  因為(wei) 又美又颯的青春形象,吳豔妮在網絡上擁有火爆的人氣,“我也覺得我自己長得挺好看,但我不是網紅,我還是喜歡走實力路線。”作為(wei) 一名地道的“川妹子”,回到家鄉(xiang) 比賽對吳豔妮來說意義(yi) 非凡,她希望在這個(ge) 競技舞台上,取得好成績的同時,能和全世界的大學生運動員切磋交流,展示當下中國青年的新風采。

  “一代年輕人的精彩表現可以影響下一代年輕人。”吳豔妮一直把劉翔視為(wei) 偶像,但她並不願被稱作“女劉翔”。在她眼裏,每位年輕人都應該是自己故事裏的英雄,而大運會(hui) 往往是這些運動員人生新故事的開始。

  劉翔的首個(ge) 世界級冠軍(jun) ,就是來自大運會(hui) 。2001年,年僅(jin) 18歲的劉翔在北京大運會(hui) 上為(wei) 中國取得了大運會(hui) 曆史上的首枚田徑金牌。3年後,他一舉(ju) 奪得雅典奧運會(hui) 男子110米欄冠軍(jun) ,進入職業(ye) 生涯的巔峰期。

  大運會(hui) 素有“小奧運會(hui) ”之稱,很多運動員都是在大運會(hui) 嶄露頭角,再登上更高的競技舞台。大運會(hui) 是他們(men) “夢開始的地方”。

  時鍾撥回至2018年12月13日,在葡萄牙召開的國際大體(ti) 聯常委會(hui) 會(hui) 議上,國際大體(ti) 聯宣布,第3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hui) 舉(ju) 辦城市是成都。現場掌聲雷動。

  彼時,成都已經提出了建設“三城三都”的構想,其中就包括世界賽事名城的建設。舉(ju) 辦大運會(hui) ,是成都提出世界賽事名城建設後申辦的首個(ge) 國際性綜合運動會(hui) 。這座建城2300多年來“名未改、址未易”的古都,渴望再次被世界看見。

  這是中國大陸第三次舉(ju) 辦大運會(hui) ,從(cong) 北京到深圳,再到成都,大運會(hui) 不僅(jin) 記錄了中國運動健兒(er) 在競技體(ti) 育上不斷進取的輝煌成績,也見證了中國發展的不同階段和城市崛起的節奏。

  2001年的北京大運會(hui) 是中國首次舉(ju) 辦世界性綜合運動會(hui) ,北京將其當作2008年奧運會(hui) 的預演,積累下的賽事經驗奠定了“雙奧之城”的基礎。彼時剛跨過千禧年,中國加入WTO,正以全新的姿態向世界亮相,大運會(hui) 承擔起劃時代的意義(yi) 。

  2011年,深圳大運會(hui) 開幕式上打開了“海之門”裝置,向全球傳(chuan) 達“包容、開放、走向世界”的城市形象。深圳首次承辦國際性重大體(ti) 育賽事即大獲成功,多年以後,人們(men) 談起深圳灣的快速崛起,多少都會(hui) 提到大運會(hui) 的影響。

  “大運會(hui) 的成功舉(ju) 辦呼應了中國社會(hui) 經濟發展的脈搏。成都大運會(hui) 是中國西部地區承辦的首個(ge) 綜合性國際體(ti) 育賽事。通過成都這個(ge) 窗口,世界可以看到中國的變化。”成都大運會(hui) 執委會(hui) 體(ti) 育競賽部(反興(xing) 奮劑部)專(zhuan) 職副部長、成都市體(ti) 育局副局長陳誌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近年來,成都進入飛速發展階段,持續流入的人口與(yu) 占比45.87%的青年人群讓天府之國愈加年輕,公園城市建設令其美不勝收,在這裏,古老與(yu) 新潮並存,奮鬥和休閑共生。

  中國大陸三個(ge) 舉(ju) 辦大運會(hui) 的城市都有很強的象征意義(yi) ,應和著發展的節拍,接力棒傳(chuan) 到了成都手上。這背後還有另一層深意,大運會(hui) 是一場青春盛宴,擁抱青年就是擁抱未來,這也是中國繼續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的表達。

  四年蓄勢

  大運會(hui) 主媒體(ti) 中心內(nei) ,誌願者張雪儀(yi) 正在為(wei) 一名外媒記者做指引,即便對方已經明確了信息,她還是會(hui) 反複確認,“這幾天接觸到很多人,讓我的思維開闊了不少。特別榮幸能成為(wei) 服務大運會(hui) 的一員,這個(ge) 機會(hui) 來之不易。”

  今年22歲的張雪儀(yi) 是一名英語專(zhuan) 業(ye) 的學生,大運會(hui) 期間主要負責國外媒體(ti) 的接待工作。自成都大運會(hui) 申辦成功以來,她曾經連續三次發起誌願者申請。今年,終於(yu) 圓了大運夢。

  眾(zhong) 所周知,成都大運會(hui) 因疫情兩(liang) 次延期。隨著辦賽環境不斷變化,負責大運會(hui) 籌備工作的執委會(hui) 需要不停在籌備工作方麵轉換軌道。成都大運會(hui) 執委會(hui) 機關(guan) 黨(dang) 組副書(shu) 記、成都市體(ti) 育局局長熊豔曾在發布會(hui) 上表示,這個(ge) 過程還是很煎熬,也蠻曲折。另一方麵,因為(wei) 有了比較充足的籌備時間,也讓整個(ge) 隊伍更成熟、更專(zhuan) 業(ye) ,從(cong) 這個(ge) 角度,也為(wei) 大運會(hui) 的成功舉(ju) 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的確,從(cong) 誌願者到工作人員,從(cong) 社會(hui) 體(ti) 育組織到專(zhuan) 業(ye) 機構人士,以及無數成都市民,都為(wei) 保障這場賽事的協調與(yu) 高效運轉傾(qing) 注了努力。

  在成都高新區的雙子塔地標下,天府國際金融中心4號樓是成都大運會(hui) 執委會(hui) 的辦公樓所在地。在大運會(hui) 籌備的時間裏,這裏的深夜燈火常明。

  據介紹,成都大運會(hui) 執行委員會(hui) 團隊成員都是從(cong) 全市機關(guan) 、企事業(ye) 單位臨(lin) 時抽調來的。大家缺少相關(guan) 經驗,事情該怎麽(me) 辦,都得摸著石頭過河。每一項看似簡單的工作,拆解下來都是無數個(ge) 具體(ti) 問題。技術人員的後勤保障怎麽(me) 做,大會(hui) 用水如何更加節約,宣傳(chuan) 物料如何既讓運動員和市民感受到濃厚的大運會(hui) 氣氛,又能物盡其用……每個(ge) 細節的問題都考量著團隊的智慧和耐力,很多時候,一版方案就能摞起半米高。樓裏的很多人都見過淩晨的月亮。

  為(wei) 成功舉(ju) 辦大運會(hui) ,成都付出了超常的努力。“成都大運會(hui) 全方位地調動一個(ge) 城市的參與(yu) ,促進城市綜合管理能力的提高。”陳誌說。

  在國際奧委會(hui) 副主席、成都大運會(hui) 專(zhuan) 家谘詢委員會(hui) 主任於(yu) 再清看來,對成都而言,辦好大運會(hui) 這場大型綜合性國際運動會(hui) ,是考驗也是契機,將為(wei) 這座城市提供各方麵提檔升級的好機會(hui) 。

  事實上,在籌備大運會(hui) 的4年多時間裏,成都已經迎來城市能級的躍升。2010~2020年十年間,成都人口流入位居全國第三,僅(jin) 次於(yu) 深圳和廣州;2022年年初,國務院批複同意,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同年,成都GDP總量超過2萬(wan) 億(yi) 大關(guan) ,人口總量達到2100萬(wan) ,成為(wei) 中國第七個(ge) 邁入2萬(wan) 億(yi) 俱樂(le) 部的城市。

  宜居的環境、不斷湧入的人口和持續增長的城市經濟,讓成都這座曆史文化名城不斷煥發生機,成為(wei) 中國最具活力和幸福感的城市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同時也是西南地區最大的高校密集地區,擁有64所高校、110萬(wan) 名在校大學生。

  曆時4年,大運會(hui) 深入到這座古老又充滿活力的城市肌理,不斷創造著新的價(jia) 值,而這座城市能級的提升,也為(wei) 大運會(hui) 賦予更多可能性。

  在大運會(hui) 博物館內(nei) ,一隻通體(ti) 白色的大熊貓雕塑成為(wei) 大運會(hui) 曆時4年籌辦的特殊見證者,先後兩(liang) 屆國際大體(ti) 聯主席在這隻大熊貓身上留下寶貴的簽名:

  一次是在四年前,東(dong) 安湖體(ti) 育公園主體(ti) 育場開工奠基時,由時任國際大體(ti) 聯主席奧列格·馬迪欽考察時所簽;另一次是今年3月,由來自瑞士的現任國際大體(ti) 聯代理主席雷諾·艾德留下。

  每一分努力都不會(hui) 白費,國際大體(ti) 聯對成都的籌備工作給予高度評價(jia) 。“成都人對體(ti) 育運動的熱情,我前所未見。成都發展理念跟大運會(hui) 的理念完全契合,成都獨特的曆史地理文化是大運會(hui) ‘加分項’。我們(men) 去了這麽(me) 多城市、這麽(me) 多國家,從(cong) 來沒有一個(ge) 城市和國家做到成都這樣完善,讓我們(men) 感到無比震驚。”奧列格·馬迪欽曾為(wei) 成都寫(xie) 下寄語。

  雷諾·艾德也不吝對成都籌備大運會(hui) 的感謝,他同時提到,成都大運會(hui) 的成功舉(ju) 辦,也證明運動的力量可以克服重重困難。

  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們(men) ,這隻“留白”的熊貓雕塑,見證了成都大運會(hui) 的時間之變與(yu) 空間之變,無數人接力共同“創作”這個(ge) 雕塑,共同“創造”了成都大運會(hui) 。

  重塑城市氣質

  如果說成都為(wei) 人們(men) 奉獻了一場難忘的大運會(hui) ,那麽(me) 大運會(hui) 為(wei) 成都留下什麽(me) 同樣值得思考。

  7月24日,成都大運會(hui) 博物館舉(ju) 行開館儀(yi) 式,這是世界大運會(hui) 曆史上首家在大運會(hui) 開幕前向公眾(zhong) 開放的大運主題博物館。雷諾·艾德曾經激動地表示:“謝謝你們(men) 呈現了如此傑出的大運遺產(chan) !”

  除了博物館,如何借助大運會(hui) 營城興(xing) 業(ye) 惠民,是成都在申辦大運會(hui) 時就在考慮的問題。

  據國際大體(ti) 聯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hui) 主任趙晶回憶,國際大體(ti) 聯曾提示成都方麵,從(cong) 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不推薦為(wei) 大運會(hui) 新建場館。而成都體(ti) 育局當時的回複是:有沒有大運會(hui) ,我們(men) 都要建場館、辦賽事,這是我們(men) 居民、我們(men) 城市體(ti) 育產(chan) 業(ye) 發展的需要。

  為(wei) 了成功舉(ju) 辦大運會(hui) ,成都共設置賽事場館49個(ge) ,其中新建場館13個(ge) 、改造場館36個(ge) 。

  城北體(ti) 育館是本屆大運會(hui) 的首金誕生地。這座有著幾十年曆史的老場館是成都人的集體(ti) 記憶,在作為(wei) 賽事體(ti) 育館改造前,曾經被出租為(wei) 電子商城,和體(ti) 育“漸行漸遠”。

  直到被確定為(wei) 大運會(hui) 武術項目的比賽場地後,成都市政府對城北體(ti) 育館按照國際A級標準進行改建,改建後的體(ti) 育館不僅(jin) 具備承接絕大部分室內(nei) 體(ti) 育項目的能力,還增加了地下停車場、戶外籃球場、足球場以及訓練館中央空調等建設內(nei) 容。

  場館的建設也輻射到周邊,讓周圍環境煥然一新。賽中,城北體(ti) 育館和周邊的居民生活融為(wei) 一體(ti) ,運動的熱情和城市的煙火氣交相輝映。賽後,成都會(hui) 將場館開放給市民,方便就近鍛煉。家住體(ti) 育館附近居民小區的李禾說,街道環境大變樣,在自己家門口就有國際標準體(ti) 育館,平時也可以去鍛煉,大大提升了生活的幸福感。

  鳳凰山體(ti) 育公園是本屆大運會(hui) 新建的核心場館之一,也是籃球比賽的場地。由“一場兩(liang) 館”組成,其中包含一座6萬(wan) 座位的專(zhuan) 業(ye) 足球場。成都大運會(hui) 還未開幕,這裏每到中超比賽日就人山人海,成為(wei) 中國最火爆的球市之一。數據顯示,今年中超聯賽開賽以來,鳳凰山體(ti) 育公園共迎來約15.8萬(wan) 名觀眾(zhong) 觀賽,場均入場人數接近4萬(wan) 人。而在建設之初,6萬(wan) 座的設計一度遭到質疑,“會(hui) 有這麽(me) 多人看球嗎?” 如今,鳳凰山專(zhuan) 業(ye) 足球場上座率正在不斷創下新高。

  大型體(ti) 育場館後期利用問題,是所有世界級綜合性運動會(hui) 遺產(chan) 規劃管理的重點,也是難點。成都在建館之初,就進行長遠規劃,建成後又重視場館的可持續利用,推出“一館一策”“一館一案”要求,確保場館長期高效利用。比如,在新建和改建場館之初,盡可能考慮地區均衡性,保證未來所有市民都能就近使用;大運村則直接設置在成都大學內(nei) ,賽後可以直接由大學生使用。

  受疫情影響,大運會(hui) 兩(liang) 次推遲舉(ju) 行,這些賽事場館也並沒有“閑著”。“能賽盡賽、能開盡開”,大運賽事場館自然成了市民觸手可及的優(you) 質健身資源。數據顯示,僅(jin) 在2022年這些賽事場館就麵向社會(hui) 免費或低收費開放近8萬(wan) 小時、服務群眾(zhong) 超過509萬(wan) 人次、舉(ju) 辦各類賽事727項。

  在籌辦大運會(hui) 的過程中,成都的城市氣質形象得到提升,城市形態不斷重構,賽後用好有形和無形的大運遺產(chan) ,有望持續助力城市綜合發展。

  位於(yu) 龍泉驛區的東(dong) 安湖體(ti) 育公園是本屆大運會(hui) 的開幕式場館所在地。也是13個(ge) 新建場館之一。秉承“綠色、節儉(jian) 、必須”的辦賽原則,新建場館全麵采用綠色建材,並利用新型建築技術、智慧能源管理係統、可再生能源等技術,均達到綠色建築二星級標準。東(dong) 安湖體(ti) 育公園更是采用了目前最為(wei) 環保的施工方法,無現澆、無裝飾,也是首次在西南大規模采用新材料100%工廠定製生產(chan) 。

  當地很多市民都知道,從(cong) 前的東(dong) 安湖周邊還是一片未經開發的地區,大運會(hui) 結束後,新的城市地標將在此崛起。

  據成都市龍泉驛區政府副區長王旭濤介紹,大運會(hui) 結束後,龍泉將從(cong) 精心塑造體(ti) 育賽事品牌、提升打造東(dong) 安湖活力新城、持續拓展文體(ti) 旅融合場景、大力開展高品質惠民活動等方麵,促進大運會(hui) 場館賽後利用和體(ti) 育惠民,重點引進全國性賽事,打造本土賽事IP,用好“大運遺產(chan) ”。依托東(dong) 安湖活力城片區,打造先進汽車和宇航研發創新中心、體(ti) 育賽事和文化展演中心;加快建設東(dong) 安湖國際旅遊度假區,將東(dong) 安湖體(ti) 育中心打造成為(wei) 音樂(le) 演藝新地標和體(ti) 育專(zhuan) 業(ye) 人才孵化基地。

  大運會(hui) 期間,第一次來成都的人不少,他們(men) 以為(wei) 成都是一座隻有大熊貓的山城。下了飛機入住酒店,看到對麵亞(ya) 洲最大的單體(ti) 建築新世紀環球中心,很多人不由自主地拿出相機拍照。大家完全沒有想到在中國西部內(nei) 陸的成都,現代化已經發展到了如此程度。

  是的,去成都的街頭走一走吧,在那裏可以感受到現代化的萬(wan) 千氣象。

  生活是體(ti) 育的最高理想

  沿著錦江河道,滑板公園和後備箱夜市融合在一起,成為(wei) 吸引年輕人的打卡點。在成都,沒有人不知道這裏的三色路滑板公園。主理人在接受采訪時曾提到,在那條本身是為(wei) 陸衝(chong) 板準備的泵道上,他見過騎自行車的大叔和踩小輪車的年輕人,就連外賣小哥也忍不住開著自己的電動車,在上麵穿梭幾遍。

  “運動是一個(ge) 現代化城市的重要特征。”大運會(hui) 籌辦期間,經曆數次各大賽事的“實戰演練”,成都市民對體(ti) 育運動的熱情正在達到一個(ge) 前所未有的高度。

  大運會(hui) 執委會(hui) 曾特別提到2020年抖音統計的一個(ge) 數據:成都人對於(yu) 體(ti) 育的關(guan) 注度首次超過了麻將,對於(yu) 最愛的體(ti) 育項目籃球的關(guan) 注度超過了火鍋。關(guan) 注體(ti) 育運動之餘(yu) ,成都人也樂(le) 於(yu) 在體(ti) 育運動上消費:根據《成都市居民體(ti) 育消費調查報告(2020—2022年)》顯示,成都市2022年體(ti) 育消費總規模達到578.6億(yi) 元,較2021年同期增長8.4%,人均體(ti) 育消費支出突破2700元。

  對於(yu) 熱愛“吃火鍋、打麻將”的成都人來說,這是一種深刻的改變。“體(ti) 育發展的理想境界就是生活體(ti) 育,體(ti) 育生活化。”陳誌表示,生活體(ti) 育比全民健身更能調動市民自發的熱情,是把體(ti) 育完全融入日常生活中。

  對此,國家體(ti) 育總局體(ti) 科所中國體(ti) 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鮑明曉也曾提到,全球頂級賽事的溢出效應和地標性場館的聚氣作用,是重塑產(chan) 業(ye) 經濟地理、優(you) 化城市功能格局的引爆點,“在服務於(yu) 國家城市集群的整體(ti) 發展中,體(ti) 育生活化的路徑有著更大的創新價(jia) 值。成都建設世界賽事名城,歸根結底就是要持續滿足百姓的高品質生活需求。”

  生活體(ti) 育的理想正在成都照進現實。總長約1.69萬(wan) 千米的天府綠道成為(wei) 世界各地騎行愛好者打卡地,這條世界規模最大的綠道係統被外國友人稱為(wei) “綠色長城”。

  今年4月,2023中國·成都天府綠道國際自行車賽舉(ju) 辦,來自雲(yun) 南的騎行愛好者魏魁有著接近二十年的騎行經驗,賽後他對成都的騎行環境讚不絕口。而作為(wei) 成都本地騎行愛好者的張碧雲(yun) 則表示,看到五湖四海的朋友來到成都,感受成都文化很開心,通過騎行也讓她交到不少好朋友。

  與(yu) 此同時,各種新興(xing) 體(ti) 育運動場景也在不斷拓展邊界。飛盤、滑板、馬術、潛水等新興(xing) 的時尚運動蔚然成風。國家4A級旅遊景區麓湖水城每到周末便遊人如織,到新都區尖鋒運動公園滑旱雪、到高新區錦城湖公園玩皮劃艇,到錦江區輕極限運動公園玩陸地衝(chong) 浪……各類運動項目扮靚了成都市民的生活。除此以外,成都挖掘城市的“金角銀邊”空間,橋下空間、廢舊廠房等場地被改造後,都成了市民“舉(ju) 步可就”的健身空間。

  據悉,成都已經在謀劃大運會(hui) 後世界賽事名城建設的發展路徑,並且具體(ti) 到階段性的發展目標。“到2035年建成體(ti) 育融入市民生活、運動成為(wei) 城市高品質生活特質的世界生活名城,體(ti) 育成為(wei) 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標誌性事業(ye) ,體(ti) 育為(wei) 城市經濟、社會(hui) 、文化以及人的全麵發展作出重要貢獻。”未來,成都在世界賽事名城建設上,將更加突出地域特色、增強可持續性,打造城市自己的賽事IP。

  這些有形或無形的“大運遺產(chan) ”,對城市發展產(chan) 生更為(wei) 深遠的意義(yi) ,也許要5~10年後再回首才能看得出來,但可以確定的是,體(ti) 育重塑了這座古都的氣質,她正在變得運動又年輕。

  錦繡未來

  體(ti) 育和文化是相輔相成的。除了“世界賽事名城”的目標,成都的另一個(ge) 宏大理想是打造“世界文化名城”。在成都看來,世界文化名城的構成要素中,體(ti) 育是城市文化傳(chuan) 播、文化積澱以及城市走向現代化、國際化的一個(ge) 重要抓手。

  就在當下,以體(ti) 育為(wei) 媒,大運會(hui) 正在成為(wei) 傳(chuan) 播文化、交流思想的重要載體(ti) 。

  開幕式入場環節,運動員腳下的路變成了以蜀繡為(wei) 元素的“錦繡之路”。一位成都本地的紡織姑娘,用古老的蜀錦織機編織,借助投影的效果,七彩絲(si) 線流淌到地麵上,織出絢麗(li) 的錦繡之路。100多個(ge) 代表團隊伍的引導牌,都是由非遺傳(chuan) 承人用蜀繡技藝手工繡製在蜀錦上,引導牌邊框選取漆藝紋樣,麵料選用亞(ya) 金色回形紋蜀錦,在四角上繡製如意紋樣。此外,成都大運會(hui) 的獎牌綬帶也有蜀錦元素……這些細小的傳(chuan) 統文化元素都飽含對年輕人的美好祝福,寓意全世界青年健兒(er) 在蜀繡鋪就的錦繡之路上,踏著祥雲(yun) ,追尋錦繡前程。這是中國獨有的浪漫,也象征著古老與(yu) 現代的對話。

  “去和彼此交流,和誌願者交流吧。走進這座美好的主辦城市,了解這裏的人民,探索這裏的曆史和文化,和你們(men) 的親(qin) 朋好友及粉絲(si) 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吧。”雷諾·艾德在開幕式致辭中,就向所有來到這裏的年輕人發出倡導。

  走在大運村裏,隨處可見國外運動員背包上的“鬼火熊貓”掛飾,他們(men) 在比賽之餘(yu) 還會(hui) 湧進成都街頭吃火鍋,去熊貓基地看網紅熊貓“花花”,大家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著對這座城市和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喜愛。一位來自尼泊爾的友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他對開幕式上的“川劇變臉”印象深刻,此前他曾來過中國七次,對不同城市的風土人情都有特別的感受。這一次,巴蜀之地在他心中的形象,多了幾分神秘古老的色彩,讓他對中國文化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年輕人是一個(ge) 國家的未來,也是世界的未來。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也是他們(men) 哺育自身成長的過程。大運會(hui) 是青年的聚會(hui) ,不同膚色的青年人因為(wei) 體(ti) 育結下友誼,成就夢想,這為(wei) 當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帶來鼓舞與(yu) 力量。

  “看得見多久的曆史,就能看得到多遠的未來。”當告別這場青春、團結、友誼的盛會(hui) 時,也許有人會(hui) 回想起開幕式上的初見,他們(men) 沐浴在太陽神鳥的光芒下,彼此開懷互動,一起憧憬錦繡前程。

  《中國新聞周刊》2023年第30期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shu) 麵授權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