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第一”走出史書 多元文創帶火縣域“甄完IP”
中新網紹興(xing) 8月15日電(記者 項菁)連日來,以甄完為(wei) 原型創作的清廉主題電影《甄完傳(chuan) 之執筆為(wei) 刀》在甄完故裏——浙江省紹興(xing) 市新昌縣電影院內(nei) 持續放映,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民眾(zhong) 觀影,縣城再次掀起了“甄完熱”。
甄完是誰?
“來官不接,去官不送,膳食住宿,一概自理。”這是甄完為(wei) 官之時定下的規矩。
甄完是新昌縣鏡嶺鎮岩泉村人,明朝時期曾任刑部山東(dong) 清吏司主事、河南左布政使等,在三十餘(yu) 載仕途中,清廉剛正、秉公斷案,明景帝朱祁鈺賜其“清官第一”匾額。
不過,長期以來,甄完的故事或載在史書(shu) ,或流傳(chuan) 民間,缺乏當下“可觀、可觸、可感”的新載體(ti) 。曆史名人如何從(cong) 史料中“走”出來,使其精神品質被後人傳(chuan) 頌?
電影是文化創意產(chan) 業(ye) 之一,也是激活“甄完IP”的最新寫(xie) 照。正在新昌熱映的電影《甄完傳(chuan) 之執筆為(wei) 刀》根據甄完擔任刑部山東(dong) 清吏司主事期間的故事改編創作,由旭澤導演、新昌鄉(xiang) 賢投資,先後在該縣多地取景拍攝。
“甄完是明代新昌籍廉吏,是發生在身邊的真實故事,我有責任把他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質搬上熒屏,讓更多人知道、更多人傳(chuan) 承。”新昌鄉(xiang) 賢、該電影製片人吳國江受訪時說。
甄完的故事雖是首次正式“觸影”,卻不是第一次“碰撞”文創產(chan) 品。
早在2010年,新昌縣就挖掘梳理甄完的清廉故事,依托“中國戲曲活化石”——調腔,首次打造廉政大戲《甄清官》。該劇曾兩(liang) 次進京演出,在全國巡演170餘(yu) 場,也讓“甄完IP”有了雛形。
新昌所處浙江東(dong) 部山區,是“浙東(dong) 唐詩之路”精華段,素有“東(dong) 南眉目”之稱。為(wei) 挖掘獨特的地域文化,近年來,新昌縣紀委監委構建了包括甄完在內(nei) 的100多位清官組成的“廉脈文庫”,並通過互動化、大眾(zhong) 化、共建化三條路徑,讓“天姥清風”廉潔文化品牌紮根。
值得關(guan) 注的是,當地還將甄完故事融入書(shu) 籍、漫畫、廣播劇、畫冊(ce) 、戲曲等載體(ti) ,並推出甄完訓尺、泥塑、微信表情包等文創產(chan) 品,讓甄完的形象從(cong) 束之高閣的典籍中“活”起來,以多樣化方式走向民間。
從(cong) 抽象到實體(ti) 、從(cong) 靜態到動態、從(cong) 縣域到全國,以新時代廉潔文化為(wei) 代表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正以更加“接地氣”“沉浸式”的形式,走出一條“破圈”之路。
據新昌縣紀委常務副書(shu) 記、監委副主任求雪軍(jun) 介紹,當地還聚焦清官、奉獻、家風等不同主題,打造甄完故裏、梁柏台紅色教育基地、尉家台門等23個(ge) 實體(ti) 清廉文化教育基地,以穿岩十九峰“清風號”小火車和“清風廉路”公交專(zhuan) 線為(wei) 引線,串珠成鏈鋪就“詩路遺存”“紅色文脈”“清官文化”等三條主題廉路,讓遊客與(yu) 清官廉吏、先賢名士展開“跨時空對話”。(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