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黃杏、沙漠韭菜成為搶手貨……白芨灘迎來治沙新飛躍
央視網消息:2023年6月6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hui) 上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以防沙治沙為(wei) 主攻方向,調動各方麵積極性,力爭(zheng) 用10年左右時間,打一場“三北”工程攻堅戰,把“三北”工程建設成為(wei) 功能完備、牢不可破的北疆綠色長城、生態安全屏障。
寧夏全境屬於(yu) “三北”防護林的區域,是“三北”防護林的重要組成部分。地處毛烏(wu) 素沙漠邊緣的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三北”防護林體(ti) 係的重要組成部分。1953年建立白芨灘防沙林場至今,白芨灘人累計治沙造林68萬(wan) 畝(mu) ,控製流沙近百萬(wan) 畝(mu) ,使毛烏(wu) 素沙漠從(cong) 銀川平原灌區邊緣後退了20多公裏,有效遏製了毛烏(wu) 素沙漠的南移和西擴,保護了黃河的生態安全。
生命不息治沙不止 白芨灘沙漠變綠洲
這幾天,白芨灘每天車來車往,非常熱鬧。這裏種植的沙漠黃杏、沙漠韭菜一直是市場上的搶手貨。
能在沙漠裏種韭菜,是李國寶這樣的治沙人以前壓根兒(er) 不敢想的事情。靈武市地處毛烏(wu) 素沙地西南邊緣,近90%的麵積都是沙地,白芨灘又曾經是沙化最嚴(yan) 重的區域,20多個(ge) 村3萬(wan) 多人被迫陸續遷徙。為(wei) 了徹底改變當地生態環境,改善當地人民的生存條件,1953年,寧夏設立了靈武市白芨灘防沙林場,開始對毛烏(wu) 素地區的沙害進行治理。
“種活一棵樹比養(yang) 個(ge) 娃還難。”這句在沙區廣為(wei) 流傳(chuan) 的話,反映了防沙治沙最現實的困境。
一代又一代的治沙人,克服重重困難,一點點地向沙漠進軍(jun) 。
為(wei) 了種活檸條,林場的人們(men) 可沒少費功夫。剛播下的檸條種子,幾天時間就被老鼠吃掉了。
白芨灘年降水不到200毫米,缺水是頭等難題。在長期的實踐中,林場總結出了“1+4”治沙技術,“1”是用1立方米的草方格固定流沙,“4”是雨季撒播草籽、穴播灌木種子、營養(yang) 袋苗造林、春秋植苗造林4項技術互為(wei) 補充,造林平均成活率從(cong) 過去的30%提升到現在的80%。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三北”工程將“水資源承載力”擺在越來越關(guan) 鍵的位置。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加大封育和飛播造林比重,推動防沙治沙工作從(cong) 粗放式逐步邁向精細化。白芨灘也迎來了治沙工作的新飛躍,以每年造林2萬(wan) 畝(mu) 的速度繼續為(wei) 沙漠增綠。
如今,林場發展起4大支柱產(chan) 業(ye) ,種植林果、苗木、蔬菜,還建起了奶牛養(yang) 殖場。白芨灘的變化不隻是沙漠變綠洲,治沙工人也兼職產(chan) 業(ye) 工人,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經過70年的努力,人們(men) 在毛烏(wu) 素沙地邊緣築起了一道東(dong) 西寬30公裏、南北長61公裏的綠色屏障,創造了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