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兩山”理念的科學內涵和實踐要求
【光明論壇】
深刻把握“兩(liang) 山”理念的科學內(nei) 涵和實踐要求
——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①
作者:秦漢(北京市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副教授)
8月15日,我國迎來首個(ge) 全國生態日。這個(ge) 首創性、標誌性的紀念日,體(ti) 現了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地位,體(ti) 現了全麵推進美麗(li) 中國建設的決(jue) 心。
在近日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指出,今後5年是美麗(li) 中國建設的重要時期,要深入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生態文明思想,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建設美麗(li) 中國擺在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的突出位置,推動城鄉(xiang) 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美麗(li) 中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刻揭示了人與(yu) 自然和諧發展、全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客觀規律,為(wei) 我們(men) 築牢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根基提供了強大思想力量。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舉(ju) 世矚目的成就。我國提前實現聯合國提出的到2030年實現全球退化土地零增長目標,提前達到2020年比2005年下降40%~45%的碳排放目標;長江經濟帶在“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思路指引下,實現了生態優(you) 先下的綠色發展;毛烏(wu) 素沙漠從(cong) “不毛之地”變為(wei) “塞上綠洲”,讓周邊村莊走上綠色脫貧之路;第一批國家公園正式設立,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不斷加強……各地各部門全麵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持續加大汙染治理力度,紮實開展生態保護修複,不斷拓寬綠水青山轉化金山銀山的路徑,協同推進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科學、合理、有效地將生態價(jia) 值轉化成經濟發展動力,給子孫後代不斷開拓出新的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作為(wei) 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兩(liang) 山”理念是我們(men) 做好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根本遵循與(yu) 行動指南。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斷深刻揭示了發展與(yu) 保護之間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關(guan) 係,即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chan) 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chan) 力。一方麵,“兩(liang) 山”理念從(cong) 發展視角和時代發展需求看待環境問題,致力於(yu) 建設以產(chan) 業(ye) 生態化和生態產(chan) 業(ye) 化為(wei) 特征的生態經濟體(ti) 係,推動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在改善環境的過程中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麵,“兩(liang) 山”理念深切回應民眾(zhong) 實際訴求,體(ti) 現了我們(men) 黨(dang) 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推進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wei) 民,提供更多優(you) 質生態產(chan) 品,讓人們(men) 在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li) 中國中,切實感受發展帶來的生態效益。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加快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堅持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wei) 解決(jue) 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綠色生產(chan) 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更加堅定、係統地貫徹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踐行“兩(liang) 山”理念。邁上生態文明建設新征程,要積極探索推廣“兩(liang) 山”轉化路徑,加快建立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機製。
具體(ti) 來說,一是不斷強化係統觀念,統籌考慮自然生態各個(ge) 要素,從(cong) 全局角度推進生態環境係統治理、協同治理、源頭治理,著力提升生態係統質量和穩定性,在維護生態平衡的同時提升生態服務功能。二是積極探索“兩(liang) 山”轉化路徑模式。在頂層設計上,探索建立以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為(wei) 導向的政策框架,培育新型生態產(chan) 業(ye) 化經營主體(ti) ,推動形成目標一致、上下聯動、共商共享的建設格局,以及政府主導、企業(ye) 和社會(hui) 各界參與(yu) 、市場化協同運作的可持續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機製,探索包括綠色銀行、“生態+”複合業(ye) 態等在內(nei) 的轉化路徑模式,為(wei) “兩(liang) 山”理念創新實踐積累經驗。三是持續加強生態環境法治保障,完善生態文明立法體(ti) 係,堅持用最嚴(yan) 格製度、最嚴(yan) 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積極推進重點領域法律法規製度修訂,加強生態環境法律製度銜接協調,為(wei) 踐行“兩(liang) 山”理念、打造生態文明發展新範式夯實法治根基。總而言之,不斷增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自覺性、主動性,把綠水青山護得更美,把金山銀山做得更大。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15日 02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