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青年故宮實習,從“去故宮”到“回故宮”
中新社北京8月22日電 題:粵港澳青年故宮實習(xi) ,從(cong) “去故宮”到“回故宮”
中新社記者 應妮
“當我第一次走進故宮的太和門廣場,一看到金水河,突然就理解了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門口,嚴(yan) 迅奇先生以玻璃設計了一條‘金水河’——這兩(liang) 條‘金水河’在南北兩(liang) 個(ge) 地方遙相呼應。”正在故宮博物院實習(xi) 的香港中文大學學生黃君怡日前對中新社記者說。
“粵港澳青年故宮實習(xi) 計劃2023”由故宮博物院、香港民政及青年事務局、澳門文化局、廣東(dong) 省青年聯合會(hui) 共同主辦。共有來自粵港澳三地的38位青年學子參與(yu) 本次實習(xi) 計劃,黃君怡就是其中之一。
擔任過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義(yi) 工的她,坦言自己來到北京故宮時會(hui) 有一種親(qin) 切感。此次她在宣傳(chuan) 教育部公眾(zhong) 教育組實習(xi) ,參與(yu) 了不同的工作坊、講座、課程,最近正在協助一項以甲骨文和零廢棄為(wei) 主題的線下活動。“我看見每個(ge) 參與(yu) 的觀眾(zhong) 離開時臉上都帶著微笑,還有很多觀眾(zhong) 是特意走進故宮參與(yu) ,這讓我認識到,一個(ge) 有效的教育活動,不僅(jin) 要讓公眾(zhong) 在參與(yu) 過程中獲得滿足感,同時還要能有效地推廣知識,更讓我意識到博物館教育工作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即將在今年9月入職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張仲倩畢業(ye) 於(yu) 香港大學。這次實習(xi) 她來到了故宮世界遺產(chan) 監測部,在專(zhuan) 業(ye) 人員指導下開展了東(dong) 西六宮外簷門窗專(zhuan) 項調查與(yu) 評估工作,從(cong) 實地考察拍照、列表格記錄,到梳理相應位置,對每個(ge) 門窗進行形製描述、病害描述及程度評價(jia) ,她切身體(ti) 驗到了文保的一線工作。同時,她也感受到因地域不同帶來的研究對象轉變,從(cong) 香港嶺南特色的民間建築,如天後廟、鄧氏宗祠等,到故宮這種須嚴(yan) 格遵循相應等級製度的官式建築,反差之大也令她直呼獲益良多。
“交流實習(xi) 加深了我對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認識,使我對即將躋身的文物保護行業(ye) 有了更立體(ti) 了解。我期望自己未來能堅持初心和熱愛,為(wei) 遺產(chan) 保護乃至文保行業(ye) 盡綿薄之力。”張仲倩說。
來自南京大學考古學係的澳門實習(xi) 生陳彥蓓,正在故宮博物院文物保護標準化研究所實習(xi) 。她記憶猶新的是自己第一次在實驗室操作工具時的手忙腳亂(luan) ,在顯微鏡裏觀察到絲(si) 質文物樣品時的興(xing) 奮雀躍。她說,科學分析和檢測是文物保護的第一步,在實驗室裏全麵了解文物信息、分析病害,然後製定安全科學的修複方案,這便是對文物的“望聞問切”。
“參加過‘粵港澳青年故宮實習(xi) 計劃’的前輩跟我說過,經曆過在故宮的實習(xi) ,你會(hui) 把‘去故宮’說成‘回故宮’,不再把自己稱作實習(xi) 生,而是‘故宮人’。隨著實習(xi) ,我對故宮的感情也逐漸變深。在澳門成長的我,見證了澳門曆史城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an) 名錄》,也見證澳門成為(wei) 遺產(chan) 保護研究的重要基地。我希望與(yu) 故宮的老師、粵港澳的同學交流學習(xi) 文化遺產(chan) 保護方麵的知識,也希望自己未來投身文化遺產(chan) 保護事業(ye) ,為(wei) 家鄉(xiang) 澳門貢獻力量。”即將升入大四學習(xi) 的陳彥蓓,對自己希冀滿滿。
“粵港澳青年故宮實習(xi) 計劃”始於(yu) 2017年。故宮博物院港澳台辦公室副主任董丹介紹,此前舉(ju) 辦的三屆活動中,累計接待126名粵港澳青年在故宮博物院進行實習(xi) 交流。今年的實習(xi) 計劃7月17日啟動,實習(xi) 部門增加至14個(ge) ,每個(ge) 接收部門均配有專(zhuan) 門聯絡員,負責實習(xi) 生在該部門的實習(xi) 、工作、生活等各方麵的聯絡與(yu) 安排,8月25日將迎來結業(ye) 式。(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