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追星被騙35萬元 小粉絲何以成了“鮮嫩的韭菜”

發布時間:2023-08-25 15:46: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小粉絲(si) 何以成了“鮮嫩的韭菜”

  暑假期間,未成年群體(ti) 網絡活動增加,給了網絡詐騙分子可乘之機。近日,多地警方披露小學生追星被騙案件。有未成年人為(wei) “愛豆”打Call,遭遇“追星詐騙”,私下用父母的手機付款,花光賬戶裏的錢,損失最嚴(yan) 重的,被騙35萬(wan) 元之多。

  梳理多地公布的案件可以發現,犯罪嫌疑人往往利用未成年人渴望與(yu) 偶像接觸的心理,誘導未成年人添加“偶像”賬號或者粉絲(si) 群,然後冒充警察、明星律師等,以泄露隱私、抓捕拘留等理由哄騙威脅未成年人使用家長手機支付巨款或購物。未成年人缺乏社會(hui) 經驗和法律意識,遭遇這種恐嚇和威脅,很容易任其擺布、乖乖就範。

  冒充公檢法工作人員,要求被害人配合調查,並發送虛假“通緝令”“逮捕令”等法律文書(shu) ,使被害人陷入恐懼,再讓被害人進行“資金清查”或者將錢轉入公檢法指定“安全賬戶”,是電信詐騙的常見套路。很多成年人都深陷其中、未能幸免。針對未成年人的上述騙局,其實就是“冒充公檢法”的變種,其共同點都是利用受害者的恐懼心理。

  在全社會(hui) 反詐意識不斷提高的背景下,把罪惡之手伸向未成年人,何其毒也!相關(guan) 詐騙套路之所以屢試不爽,與(yu) 未成年人反詐防詐意識不強有關(guan) 。這也提醒家校社協同發力,為(wei) 未成年人補上反詐防詐這一課,補齊反詐防詐教育的短板。

  而從(cong) 詐騙分子多利用追星實施詐騙來看,該補上的還不僅(jin) 是反詐防詐課,還有追星課。當下,網絡已經成為(wei) 未成年人追星的重要渠道,在“飯圈”文化的影響下,很多未成年人瘋狂參與(yu) 到應援、打榜甚至是網絡罵戰等行為(wei) 中,不僅(jin) 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為(wei) 愛豆打Call,還花費大量的金錢用於(yu) 集資應援、購買(mai) 周邊產(chan) 品等,隻為(wei) 給偶像爭(zheng) 取虛名。在嚴(yan) 密的商業(ye) 化運作下,狂熱的低齡粉絲(si) 也就成了“鮮嫩的韭菜”。

  愛令智昏。孩子的錢為(wei) 什麽(me) 這麽(me) 好騙,追星的詐騙套路為(wei) 什麽(me) 能夠屢屢得手,正是利用了未成年人網絡追星中的盲目心態。因此,教育引導未成年人樹立正確的偶像觀,提高網絡素養(yang) ,使之在網絡追星中避免盲從(cong) ,保持冷靜與(yu) 理性,同樣應該成為(wei) 反詐防詐教育的重要內(nei) 容。

  未成年人遭遇追星騙局,在威脅和恐懼之下給“明星律師”們(men) 轉錢的現象,也從(cong) 側(ce) 麵反映親(qin) 子關(guan) 係的質量,至少說明孩子對父母缺乏足夠的信任。在一些案例中,未成年人在掉入圈套後,連續多次用父母的手機向詐騙分子轉錢,被騙金額高達數十萬(wan) 元,也說明了不少問題。一方麵,一些父母過於(yu) “馬大哈”,對銀行卡賬號、密碼、支付驗證碼等重要信息缺乏保密意識,讓孩子有可乘之機,另一方麵,也說明父母對孩子的日常狀況缺乏足夠關(guan) 注。因此,提升親(qin) 子關(guan) 係質量,給孩子更多有質量的陪伴與(yu) 關(guan) 心,讓孩子在豐(feng) 滿的現實生活中享受樂(le) 趣和溫暖,既是引導孩子遠離非理性追星的重要一環,也能幫助孩子們(men) 更好抵禦各類詐騙。

  李一陵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