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院士稱號回歸本質
靜 子
“禁止參與(yu) 有損中國科學院及院士群體(ti) 聲譽的活動”“禁止參加各類應景性、應酬性活動”“禁止院士增選中的各種不當行為(wei) ”……近日,新版《中國科學院院士行為(wei) 規範(試行)》公布,新增“禁止行為(wei) ”一章5條,旨在為(wei) 院士參與(yu) 各類活動劃出明確界限、規製不當行為(wei) 。
院士是我國科學技術方麵和工程科技領域的最高榮譽稱號,學術性、榮譽性和純潔性是其本質。近年來,黨(dang) 中央著力推動完善院士遴選評審機製、優(you) 化學科布局、實行退休退出製度、加強學風作風建設,院士製度不斷健全、院士稱號逐漸回歸本質。及時更新相關(guan) 製度,正是適應當前良好學術形勢、維護院士這一榮譽稱號的必要之舉(ju) ,有利於(yu) 引導廣大院士做堅守學術道德、嚴(yan) 謹治學的表率,進一步發揮其科技領軍(jun) 作用。
科技界不是世外桃源,誘惑和“圍獵”風險同樣近在身邊。從(cong) 以往案例看,有的院士憑借這一榮譽稱號大肆收錢斂財、為(wei) 他人非法牟利;有的院士兼任較多行政或社會(hui) 性職務,任性調動資源;有的院士在參加線上學術會(hui) 議時行為(wei) 失範,造成惡劣社會(hui) 影響……榮譽稱號絕不能被用來換越軌的權力、牟不當的利益。早在2021年,中國工程院院長就明確表示“製定院士行為(wei) 負麵清單,對違反學術道德、違規違紀的現象零容忍”,此次新增條款,進一步表明了相關(guan) 部門將榮譽頭銜與(yu) 各項職能、利益、資源“解綁”的堅定決(jue) 心。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yu) 這一頭銜有著廣泛的社會(hui) 影響力,因此,院士更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舉(ju) 止。近來頻頻被網友引用的“建議專(zhuan) 家不要建議”熱梗,就是重要例證,提醒院士們(men) 應做到謹言慎行,切忌迷戀“雙聘院士”“全能院士”等花架子。新版規範明確“禁止公開發表與(yu) 自身專(zhuan) 業(ye) 領域無關(guan) 的學術意見”“禁止參加與(yu) 本人職務職責和專(zhuan) 業(ye) 領域無關(guan) 的谘詢、評審、評價(jia) 、評估、推薦等活動”,無疑是對院士群體(ti) 的及時提醒,有助於(yu) 涵養(yang) 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
兩(liang) 院院士和廣大科技工作者是國家的財富、人民的驕傲,責任重大、使命重大。期待新版規範能夠切實發揮好指揮棒作用,能夠積極鼓勵和支持院士專(zhuan) 心致誌開展科研工作,排除非學術性因素幹擾,助推院士稱號進一步回歸本質。(南方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