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成為強國興農路上的追光者

發布時間:2023-09-06 15:06:00來源: 光明日報

  【觀察者】

  作者:王藝潼(中央黨(dang) 校〔國家行政學院〕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穿越時光的長河,回望幾千年的農(nong) 耕文明,我們(men) 的祖先在土地上辛勤耕耘,用雙手和智慧譜寫(xie) 了壯麗(li) 詩篇。然而,在漫長的曆史演進中,農(nong) 業(ye) 發展一直麵臨(lin) 自然災害和資源不足等諸多因素的挑戰。直到如今,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設施農(nong) 業(ye) 逐漸嶄露頭角、推廣普及,為(wei) 農(nong) 業(ye) 發展開辟了一條嶄新道路。

  強國必先強農(nong) ,農(nong) 強方能國強。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黨(dang) 中央高度重視“三農(nong) ”工作,站在統籌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高度,引領推進新時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事業(ye) 發展。農(nong) 業(ye) 強國是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的根基,推進農(nong) 業(ye) 現代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在農(nong) 業(ye) 現代化建設進程中,設施農(nong) 業(ye) 大有可為(wei) 。先進科技的不斷創新,讓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逐漸擺脫自然條件束縛,為(wei) 糧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推動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的轉型升級。在這一過程中,青年人才發揮了舉(ju) 足輕重的作用,他們(men) 溯源追光,懷著對土地的熱愛,投身設施農(nong) 業(ye) 建設與(yu) 發展。一代又一代青年將個(ge) 人理想融入時代主題,為(wei) 守護我國糧食安全、推進農(nong) 業(ye) 現代化建設貢獻青春智慧。

  現代設施農(nong) 業(ye) 將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的被動接受自然環境轉變為(wei) 積極管理自然環境,使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更加穩定、高效。溫室大棚、節水灌溉、無土栽培等先進技術逐漸普及,打破了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對自然環境的依賴,使得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變得更加穩定。與(yu) 此同時,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的運用,更是讓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實現了精準管理,大大提高了農(nong) 產(chan) 品的產(chan) 量和質量。現代設施農(nong) 業(ye) 的科技創新不僅(jin) 提高了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效率,更為(wei) 農(nong) 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福祉。通過科技手段的運用,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成本降低,農(nong) 產(chan) 品附加值提升,農(nong) 民收入也隨之增高。

  隨著科技農(nong) 業(ye) 的蓬勃發展,一個(ge) 個(ge) 現代化新農(nong) 村綻放光彩,一座座現代智能溫室在陽光下孕育新生……一幅農(nong) 業(ye) 強、農(nong) 村美、農(nong) 民富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青年農(nong) 業(ye) 科技工作者為(wei) 現代設施農(nong) 業(ye) 發展注入新動能。在近期有關(guan) 設施農(nong) 業(ye) 從(cong) 業(ye) 者的調研中,我們(men) 看到,有這樣一群青年人,緊盯科技前沿,長期致力於(yu) 設施農(nong) 業(ye) 的研發與(yu) 推廣,不斷集聚整合設施農(nong) 業(ye) 科研力量和創新資源,守住管好“大國糧倉(cang) ”,全力以赴,向高水平農(nong) 業(ye) 科技自立自強之路邁出堅定步伐。

  90後博士後鄭建鋒出生在河南產(chan) 糧大市周口。小時候,當地的糧食生產(chan) 和農(nong) 事操作基本上都是“麵朝黃土背朝天”的全人工狀態,不僅(jin) 勞動強度大,而且生產(chan) 效率低。他從(cong) 小受到的教育就是“一定要好好學習(xi) ,爭(zheng) 取以後不再務農(nong) ”。但現在他的想法是“好好學習(xi) 現代設施農(nong) 業(ye) 技術,爭(zheng) 取讓務農(nong) 不再那麽(me) 難”。為(wei) 此,他與(yu) 團隊積極研發實踐智能植物工廠創新技術,助推基於(yu) 植物工廠技術的鮮食蔬菜規模化高效生產(chan) ,為(wei) 北京、上海等大型都市的“菜籃子”提供保障。

  “新農(nong) 人”石嫣不僅(jin) 是學問高、懂科技的博士後,還是接地氣、懂種地的“掌櫃的”。她所創立的“分享收獲”農(nong) 場,不僅(jin) 持續向市場輸出各類有機農(nong) 產(chan) 品,為(wei) 周邊村莊的“老農(nong) 人”提供工作崗位,還培養(yang) 了不少來自全國各地的“新農(nong) 人”。在石嫣看來,“做農(nong) 業(ye) 不是攀登珠穆朗瑪峰那樣一次登頂就是成功,它更像是每一天的修行”。在農(nong) 場裏,我們(men) 可以在設施農(nong) 業(ye) 的細節處感受到科技的能量,也能在青年人的行動中感受到他們(men) 愛農(nong) 助農(nong) 的情懷、探索創新的勇氣。

  同樣是一名“新農(nong) 人”,徐丹在荷蘭(lan) 深造和工作期間見識到先進的設施農(nong) 業(ye) 技術,他將積累的技術和人脈帶回國,在北京密雲(yun) 牽頭建造了占地約3萬(wan) 平方米的玻璃溫室。玻璃溫室整套技術設備的應用使基地裏的作物幾乎擺脫了農(nong) 藥使用,單位麵積耗水量不到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的十分之一、產(chan) 量卻是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的10倍以上。如今,徐丹在溫室裏種番茄已經九年了。他每天早晨7點40分準時從(cong) 市區的家出發,開車100多公裏,前往城郊的種植基地。

  在這些青年研究者身上,我們(men) 感受到理想的光芒始終閃耀,奮鬥的姿態從(cong) 未改變。相信在設施農(nong) 業(ye) 發展道路上追著光的他們(men) ,最終也會(hui) 成為(wei) 光。

  青年農(nong) 業(ye) 科技工作者生逢其時、重任在肩、大有可為(wei) 。隨著時代的進步,農(nong) 業(ye) 不再是刀耕火種、靠天吃飯,而是與(yu) 現代科技緊密結合。因此,實現農(nong) 業(ye) 現代化,關(guan) 鍵在於(yu) 科技創新,更在於(yu) 青年人才的不斷湧現和持續進步。

  近年來,我們(men) 以科技創新為(wei) 引擎,在智慧農(nong) 業(ye) 、設施農(nong) 業(ye) 等方麵取得了顯著突破。我們(men) 通過現代科技的創新突破實現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機械化、精準化和標準化,有效提高土地生產(chan) 率、勞動生產(chan) 率以及農(nong) 業(ye) 的全要素生產(chan) 率,從(cong) 而有力推進農(nong) 業(ye) 現代化建設。

  在這一過程中,青年科技人才支撐農(nong) 業(ye) 高質量發展、推進農(nong) 業(ye) 現代化建設的能力與(yu) 作用顯著提升,他們(men) 已經成為(wei) 農(nong) 業(ye) 強國事業(ye) 的重要力量。在農(nong) 業(ye) 現代化的舞台上,正是這群才華橫溢的青年科技尖兵肩負起時代重任,用科學技術攻克農(nong) 業(ye) 發展諸多難題,向科技要產(chan) 量、要效益、要競爭(zheng) 力,才使農(nong) 業(ye) 現代化建設之路行穩致遠。

  歲月正青春,農(nong) 業(ye) 科技路漫漫。在這個(ge) 充滿機遇和挑戰的時代,讓我們(men) 緊緊抓住推進科技創新這一重要的曆史機遇,積極投身農(nong) 業(ye) 現代化建設;讓我們(men) 厚植愛農(nong) 情懷,練就興(xing) 農(nong) 本領,以科技創新為(wei)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貢獻青春力量。科技創新的推動下,中國農(nong) 業(ye) 一定能譜寫(xie) 出更加輝煌的新篇章,為(wei) 世界農(nong) 業(ye) 的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05日 12版)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