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注銷,未支付的工資不能一筆勾銷
30多名在上海市虹口區某餐飲公司務工的勞動者日前遭遇了一件難事:企業(ye) 尚未結清工資,大家共同向虹口區人社局求助,該企業(ye) 卻在接受執法處理的情況下,偷偷注銷了公司。企業(ye) 沒了,正在維權的勞動者該何去何從(cong) ?
麵對勞動者的求助,虹口區人社局對這種惡意注銷的行為(wei) 采取了“重拳出擊”,在執法有據的基礎上,向三名自然人股東(dong) 依法追責。最終,在公安、檢察院等多方協作下,虹口區人社局不僅(jin) 幫助勞動者追回工資,還由點及麵,與(yu) 多部門形成新預警聯動機製,為(wei) 勞動者增添了保障。
員工工資尚未結清,公司卻注銷了
2021年年中,張某等20餘(yu) 名勞動者通過多種渠道陸續向有關(guan) 部門反映,他們(men) 所工作的餐飲門店突然關(guan) 門歇業(ye) ,應付給他們(men) 的工資尚有一個(ge) 多月沒有付清。並且張某等人還反映,之前與(yu) 該公司簽訂的勞動合同均被收走。證據缺失,增加了維權難度。
虹口區人社局負責辦理此案的工作人員介紹,經過調查,發現此次維權的職工多為(wei) 農(nong) 民工,且被拖欠的工資不算多,“不排除企業(ye) 是想利用農(nong) 民工維權意識相對薄弱,加上未給付的工資並不高,讓人產(chan) 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從(cong) 而達到侵權的目的。”
讓勞動者和人社部門經辦人員沒想到的是,該企業(ye) 在尚未結清員工工資、在行政處理決(jue) 定作出前,向有關(guan) 部門作出了虛假承諾,偷偷注銷了公司。
這讓虹口區人社局的行政執法陷入了兩(liang) 難。辦案人員介紹,原本,該類案件在完成調查審理後,會(hui) 依法送達《行政處理決(jue) 定書(shu) 》,責令該公司及時支付勞動報酬。但由於(yu) 該餐飲公司已經注銷,行政執法的原執法對象主體(ti) 缺失,如何進一步妥善處理案件?這是在過往的執法實踐中從(cong) 未遇到過的情況。
企業(ye) 注銷後,向自然人股東(dong) 追責
執法對象消失,該如何處理?虹口區人社局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局內(nei) 針對此問題開展了重大案件執法審核的討論。經集體(ti) 研判討論,大家達成了共識:行政執法必須有法可依,勞動者的權益絕不能放任不管。
經過反複研究,終於(yu) 找到了突破口。辦案人員介紹,根據規定,如果被調查用人單位注銷,隻有在“沒有財產(chan) 進行分配,又沒有相關(guan) 義(yi) 務承受人”的情況下,依法可以撤銷立案。
就該餐飲公司而言,雖然其通過虛假承諾、騙取了注銷,但在《注銷清算報告》中,三名自然人股東(dong) 承諾了“若有未了事宜,股東(dong) 願意在法律規定的範圍內(nei) 繼續承擔責任”。同時,辦案工作人員通過最高人民法院“中國裁判文書(shu) 網”,查到一些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在單位主體(ti) 被注銷後,繼續向相關(guan) 義(yi) 務承受人依法追責的裁判文書(shu) 。
由此,虹口區人社局邁開“破局”第一步,向三名自然人股東(dong) 依法追責。對於(yu) 三人的不配合,虹口區人社局逐一攻破。今年4月,在多方合力下,所有勞動者的工資、加班費等經濟權益落實到位。拒不執行的自然人股東(dong) 李某被依法移送公安和檢察部門。
推進三方協作,織密權益保護網
在個(ge) 案辦理基礎上,虹口區人社局深挖背後症結,聚焦企業(ye) “惡意注銷換殼”逃避法律責任的問題,發現根本原因在於(yu) 行政機關(guan) 之間的工作信息未及時互通,存在“信息盲區”。
今年2月,虹口區檢察院、人社局和市場監管局三方簽署《關(guan) 於(yu) 建立涉勞動糾紛案件行政監管與(yu) 行政檢察工作銜接機製的意見(試行)》(以下簡稱《意見(試行)》),完善涉勞動糾紛領域案件的注銷預警、信息通報、線索移送等機製,構建企業(ye) 注銷信息共享機製和數據平台,將《限製注銷預警函》、開展限製注銷和解除注銷預警等信息實現三方共享,及時發現並糾正企業(ye) 惡意注銷的行為(wei) 。
《意見(試行)》明確了“涉勞動糾紛案件”的範圍,主要包括工程建設、勞動密集型加工製造、餐飲服務等行業(ye) ,涉及拖欠工資、簽訂勞動合同、工傷(shang) 認定、社保繳納等,規定當用人單位發生工傷(shang) 、社保繳納等勞動糾紛而被勞動保障監察或勞動人事爭(zheng) 議調解仲裁受理立案等情況,發現涉案單位有惡意注銷、逃避責任等情況時,虹口區人社局應立即向區市場監管局發出《限製注銷預警函》。區市場監管局在接函後,及時對涉案單位進行預警設置,並將預警情況反饋區人社局。
截至記者發稿時,虹口區人社局已陸續向有關(guan) 市場監管部門發出10多份《限製注銷預警函》,有效加強了行政執法的監管預警。
裴龍翔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