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攜手高質量一體化 奮進中國式現代化

發布時間:2023-09-12 15:24:00來源: 人民日報

  攜手高質量一體(ti) 化 奮進中國式現代化(長三角一體(ti) 化高質量發展觀察) ——來自長三角發展一線的調研

  長三角,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

  這裏月納稅額逾億(yi) 元的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年專(zhuan) 利申請量超百件的創新工廠不勝枚舉(ju) ;這裏擁有眾(zhong) 多的“中國天然氧吧”、最小的城鄉(xiang) 收入差距……

  “一網通辦”“一卡通行”,讓41個(ge) 城市居民開啟“同城生活”;

  一條條道路聯通,跨省市通勤時間大幅縮短,生活幸福指數提升;

  一個(ge) 個(ge) 河湖聯合整治,水清岸綠,鳥語花香。

  2018年11月5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hui) 上宣布,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ti) 化發展並上升為(wei) 國家戰略。

  5年間,長三角夜間燈光指數增長57.24%,連接城市的燈光帶越來越密集;GDP過萬(wan) 億(yi) 元的城市增加到8個(ge) ,數量約占全國1/3;半小時生活圈、一小時通勤圈、24小時包郵圈,一體(ti) 化發展的美好藍圖不斷化為(wei) 生動現實。

  今天,一體(ti) 化發展已經成為(wei) 長三角人的一種意識、一種理念、一種生活方式。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囑托,滬蘇浙皖廣大幹部群眾(zhong) 齊心協力,以一體(ti) 化發展的新實踐譜寫(xie) 中國式現代化的新篇章。

  從(cong) 科技創新策源地到改革開放新高地,從(cong) 通江達海的公鐵大橋到人和共富的美麗(li) 鄉(xiang) 村……近日,記者走進這片發展的熱土,感受一體(ti) 化發展戰略帶給長三角的巨變,探尋三省一市高質量發展的密碼。

  “一體(ti) 化,不是簡單的‘1+1=2’”

  鍛長板、補短板,產(chan) 業(ye) 協同優(you) 勢強

  “以前遇到技術難題,得自己想方設法去找資源,現在可以在平台直接提需求。”如何開發高性能雜化纖維材料,曾是困擾上海德福倫(lun) 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多年的技術難題。

  今年初,浦東(dong) 新區揭榜掛帥公共服務平台正式啟動。德福倫(lun) 公司第一時間發布技術需求,最終被江蘇南通創新區先進功能纖維與(yu) 應用技術研究所揭榜,難題迎刃而解。

  “一體(ti) 化發展,真正把創新資源匯聚到一個(ge) 點上,打開了發展新局麵。”德福倫(lun) 公司執行董事楊衛忠說。

  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創新處於(yu) 核心地位。

  “長三角區域要發揮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製造業(ye) 發達、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相對完備和市場潛力大等諸多優(you) 勢,積極探索形成新發展格局的路徑。”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提出的明確要求,激勵長三角地區幹部群眾(zhong) 銳意進取、埋頭苦幹,勇當我國科技和產(chan) 業(ye) 創新的開路先鋒。

  對接需求,聚攏要素,聯合攻關(guan) ,延伸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的創新鏈。

  上海張江、安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兩(liang) 心同創”聚合戰略科技力量,G60科創走廊、沿滬寧產(chan) 業(ye) 創新帶串起創新鏈;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長三角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聯盟搭起平台、匯聚創新要素……近年來,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年均增速達到9.47%,23個(ge) 重大科研基礎設施、4萬(wan) 餘(yu) 台大型科學儀(yi) 器開放共享,高水平科技供給有效支撐著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加強企業(ye) 主導的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chan) 業(ye) 化水平。”安徽省蕪湖市科技局局長曹潔說。

  從(cong) 創新鏈到產(chan) 業(ye) 鏈,長三角夯實根基、握指成拳,共建世界級產(chan) 業(ye) 集群。

  5月28日,國產(chan) 大飛機C919圓滿完成首個(ge) 商業(ye) 航班飛行,成為(wei) 對長三角地區製造業(ye) 實力的檢驗。

  “公司圓滿完成2萬(wan) 餘(yu) 個(ge) 零部件的力學性能檢驗。”能參與(yu) C919試飛取證的檢驗工作,航天海鷹(鎮江)特種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高誌強很自豪。

  C919總裝所需約10%的零部件、50%的鋁材和50%的複合材料結構件是“鎮江製造”;浙江西子勢必銳航空工業(ye) 有限公司提供空氣衝(chong) 壓渦輪發電機艙門……上海、合肥、杭州、蘇州、鎮江等長三角城市攜手強鏈補鏈延鏈,共圓中國人的“大飛機夢”。

  在中國商飛帶動下,僅(jin) G60科創走廊沿線的九城(區),就有千家企業(ye) 被納入大飛機產(chan) 業(ye) 鏈,共同發展。

  在常州,圍繞新能源產(chan) 業(ye) 鏈,一個(ge) 個(ge) 創新產(chan) 業(ye) 集群在集聚,產(chan) 值已突破5000億(yi) 元。

  在嘉興(xing) ,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浙江中科應用技術研究院“枝繁葉茂”,中國電子科技南湖研究院、南湖實驗室、浙江清華柔性電子技術研究院等高能級科創平台紛紛落地。

  在合肥,比亞(ya) 迪建設了新能源汽車製造基地,並在蚌埠、滁州、阜陽等地設立了動力電池、電池材料、高壓電器、線束等關(guan) 鍵零部件配套基地,基本形成了全產(chan) 業(ye) 鏈布局。

  “這些都是長三角現代化產(chan) 業(ye) 的縮影,是一體(ti) 化發展帶來的獨特優(you) 勢。”比亞(ya) 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王傳(chuan) 福說。

  一手補足短板,推動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邁向中高端;一手鍛造長板,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近5年來,上海發揮龍頭帶動作用,蘇浙皖各展所長,優(you) 勢互補,錯位發展,共同形成產(chan) 業(ye) 協作一體(ti) 化新格局。工信部公布的45個(ge) 國家先進製造業(ye) 集群名單中,長三角地區約占四成。

  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越來越強的背後,是人才鏈優(you) 勢的不斷釋放。

  今年開春,上海浦東(dong) 向全球人才發出一封邀請函,播下新一批科創“種子”。浦東(dong) 通過申辦“一口受理”,服務“一卡認定”,政策實施“一抓到底”,讓各類人才到浦東(dong) “一來無憂”。

  “以前,外國人在中國從(cong) 事證券行業(ye) ,需要‘入鄉(xiang) 隨俗’報考中國的證券從(cong) 業(ye) 資格證書(shu) ,難住不少國際金融人才。如今,浦東(dong) 建立了國際金融職業(ye) 資格證書(shu) 認可清單製度,為(wei) 吸引國際人才創造了良好條件。”摩根大通證券(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樸學謙講到了這樣一個(ge) 變化。

  人才引進,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作為(wei) 長三角的人才高地、創新高地,上海迎接海內(nei) 外人才,也鼓勵各類人才在長三角區域內(nei) 各展其才。江蘇、浙江、安徽等紛紛在上海設立孵化器、賦能中心,進一步釋放上海的人才和科創資源優(you) 勢。

  “一體(ti) 化發展,必須是高質量發展。要切實轉變以投資等要素投入為(wei) 主導、土地增量擴張的模式,靠底線約束促進創新驅動。這本身就是一個(ge) 轉變觀念、凝聚共識的過程,也是闖出新路子的過程。”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ti) 化發展示範區執委會(hui) 副主任張忠偉(wei) 說。

  “一體(ti) 化,不是簡單的‘1+1=2’,而是優(you) 勢互補、協同發力,形成高質量發展的新優(you) 勢。”行走長三角,聽到最多的,是對一體(ti) 化發展戰略的深刻理解,看到最多的,是高質量發展的行動自覺。

  上海是開放前沿、創新高地,江蘇實體(ti) 經濟強勁,浙江民營經濟發達,安徽擁有門類較為(wei) 齊全的工業(ye) 體(ti) 係和厚積薄發的科技資源……伴隨一體(ti) 化發展戰略紮實推進,四地攜手前行、一體(ti) 化發展,在中國式現代化征程上共擔新使命、共赴新目標。

  “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

  從(cong) 謀一域到謀全局,服務國家發展大戰略

  6月24日,蘇州市軌道交通11號線正式開通,並與(yu) 上海軌道交通11號線實現無感換乘,跨省市軌道交通係統深度互聯互通,在國內(nei) 尚屬首次。

  如今,早餐在蘇州吃奧灶麵,中午品陽澄湖大閘蟹,晚上在上海迪士尼賞煙花,隻需一張地鐵票就能無縫連接“雙城生活”。

  互聯互通帶來的不僅(jin) 是美好生活,這條跨省域的地鐵由西向東(dong) 串聯起蘇州工業(ye) 園區和昆山中心城區、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上海國際汽車城等重要區域,推動科技、人才、資金等要素流動更加活躍。

  江蘇省社會(hui) 科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院長夏錦文表示,地鐵互通不僅(jin) 有利於(yu) 蘇州從(cong) 外向型製造業(ye) 城市向產(chan) 業(ye) 科技創新高地轉型,更有利於(yu) 以人為(wei) 核心的創新要素在兩(liang) 地間實現同城化流動,將滬蘇聯結成科創共同體(ti) 。

  根據《長江三角洲地區多層次軌道交通規劃》,到2025年,“軌道上的長三角”基本建成,軌道交通總裏程達2.2萬(wan) 公裏以上,軌道交通運輸服務覆蓋80%城區常住人口5萬(wan) 以上的城鎮。

  交通一體(ti) 化,是區域一體(ti) 化發展的顯著標誌。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實施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戰略要緊扣一體(ti) 化和高質量兩(liang) 個(ge) 關(guan) 鍵詞,以一體(ti) 化的思路和舉(ju) 措打破行政壁壘、提高政策協同,讓要素在更大範圍暢通流動”。

  近5年來,長三角交通一體(ti) 化取得長足發展。高鐵軌道不斷延伸、高速公路互聯互通、公眾(zhong) 跨省一卡通行、交通管理跨區域聯通……“軌道上的長三角”加快建設,為(wei) 三省一市一體(ti) 化發展凝聚更強的合力。

  港口群是現代物流鏈、供應鏈上的核心樞紐節點。在交通一體(ti) 化發展戰略指引下,長三角的南通港、淮安港、連雲(yun) 港港等大型港口先後攜手上海港。

  2022年9月,上海港、江蘇省港與(yu) 淮安港簽約,上港(淮安)國際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2022年10月,南通通州灣新出海口呂四起步港區集裝箱碼頭正式開港運營。南通將攜手上海國際港務集團和江蘇省港口集團,在港口一體(ti) 化格局中進一步放大優(you) 勢、提升能級。

  2023年3月,上海港與(yu) 連雲(yun) 港港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將攜手打造“數字走廊”,推進兩(liang) 港數據共享開發等工作。

  “靠大靠強、資源整合,是我們(men) 港口高質量發展的‘關(guan) 鍵之筆’。”淮安市交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耿良道說,上海正努力打造國際航運中心,“合作勢在必行,刻不容緩。”

  海鐵聯運、鐵水聯運,越來越多的人流物流從(cong) 全國各地匯聚長三角,又從(cong) 這裏聯通“一帶一路”。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戰略同“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相互配合,完善我國改革開放空間布局。

  基礎設施硬聯通,發展環境軟聯通。近5年來,三省一市從(cong) 長三角發展的全局出發,持續深化改革、打通堵點,提高一體(ti) 化能效。

  安徽蕪湖港,一輛輛新車集結滾裝碼頭堆場,靜待裝船“出海”。不用轉關(guan) 申報,省掉二次運抵手續,這批由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an) 的汽車,經由上海洋山港遠渡重洋。

  “以前通關(guan) 手續繁瑣,運輸時間長,成本也高。”2021年,蕪湖海關(guan) 啟動洋山港—蕪湖港“聯動接卸”監管新模式,港口貨物進出口實現“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奇瑞汽車國際公司高級副總經理馮(feng) 平算了筆賬,如今出口每標箱能減少物流成本600元,進口每標箱也能省400元。

  “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一路走來,長三角始終保持著蓬勃朝氣和昂揚銳氣,加快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

  從(cong) 2013年中國第一個(ge) 自由貿易試驗區——上海自貿區開啟“破冰之旅”,到2020年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揭牌,長三角地區已實現自貿試驗區全覆蓋。堅持先行先試、製度創新,長三角以開放、服務、創新、高效的發展環境吸引海內(nei) 外人才和企業(ye) 安家落戶。

  “從(cong) 長三角出發,輻射全國,對接世界”“把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放在國家區域發展總體(ti) 戰略全局中進行統籌謀劃”……行走長三角,時時刻刻感受著一體(ti) 化發展的大胸懷、大手筆、大氣魄。

  從(cong) 謀一域到謀全局,長三角地區正從(cong) “一體(ti) 化”理念、“一盤棋”思想中持續釋放澎湃發展動能。

  “一張規劃圖,三十年不動搖”

  一張藍圖繪到底,高標準規劃引領高質量發展

  每平方公裏GDP產(chan) 出12億(yi) 元,綜合發展水平考核評價(jia) 連續7年全國第一……金雞湖畔的蘇州工業(ye) 園區,驕人業(ye) 績聞名遐邇。

  比數字更加讓人震撼的,是園區展示中心的兩(liang) 張圖片——一張,是1994年設計師手繪規劃效果圖;一張,是今天的金雞湖實景圖。

  兩(liang) 相對比,高度吻合。“一張規劃圖,三十年不動搖。不符合高質量發展的項目,哪怕產(chan) 值上百億(yi) 元,該拒之門外就拒之門外。”工業(ye) 園區招商部門負責人說。

  取舍之間,彰顯蘇州工業(ye) 園區“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決(jue) 心。

  這也是今天長三角人的堅持。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重視規劃體(ti) 係的構建落實,強調長三角三省一市要增強大局意識、全局觀念,抓好《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ti) 化發展規劃綱要》貫徹落實,聚焦重點領域、重點區域、重大項目、重大平台,把一體(ti) 化發展的文章做好。

  先謀後動、規劃引領,高質量發展需要以高標準空間布局規劃作為(wei) 保障。推動長三角一體(ti) 化高質量發展,三省一市一開始就達成了共識:“必須從(cong) 規劃一體(ti) 化開始,高質量謀劃空間布局,堅持一張藍圖管全局、一張藍圖繪到底。”

  一張藍圖繪到底,讓綠色成為(wei) 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今年初,《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ti) 化發展示範區國土空間總體(ti) 規劃(2021—2035)》正式獲批,成為(wei) 繼《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年)》後,首部經國務院批準的跨行政區國土空間規劃。同一張藍圖下,分屬青浦、吳江、嘉善三地的2413平方公裏區域有了統一遵循,不再因規劃不統一導致空間不協調。

  這是一份既做加法又做減法的總體(ti) 規劃。單位麵積上生產(chan) 總值要提高,建設用地反而減少了15.7平方公裏。“擺脫傳(chuan) 統的造城思路,打破行政壁壘,優(you) 化資源配置,加入新功能新要素,產(chan) 出功效理當提高,所用空間理當減少。”張忠偉(wei) 解釋道。

  到2035年,河湖麵積占比不低於(yu) 20.6%,森林覆蓋率超過12%,綠色出行比例達到80%……在自然風光與(yu) 江南田園裏,科技產(chan) 業(ye) 蓬勃,研發基地匯聚,文化功能富集——這裏,正在書(shu) 寫(xie)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ti) 化發展的無限可能。

  一張藍圖繪到底,為(wei) 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今年1月31日,隨著8個(ge) 氫能產(chan) 業(ye) 項目簽約落地,位於(yu) “兩(liang) 湖”創新區核心區中軸的常州氫灣揚帆啟航,以製氫、儲(chu) 氫裝備以及氫燃料電池、燃料電池汽車等關(guan) 鍵設備製造,帶動氫能產(chan) 業(ye) 快速形成“製、儲(chu) 、運、用”產(chan) 業(ye) 鏈。

  國際經驗表明,區域合作是發展氫能的重要路徑。2019年5月,《長三角氫走廊建設發展規劃》正式發布,“長三角氫走廊”將充分利用長三角資源和區位優(you) 勢,通過創新模式引領區域產(chan) 業(ye) 聚焦、升級,打造氫能與(yu) 燃料電池汽車產(chan) 業(ye) 經濟帶。

  “這將推動能源結構清潔化,讓整個(ge) 能源和交通係統都更加高效、智能。”中國汽車工程學會(hui) 常務副理事長張進華說。

  遵循規劃,各有側(ce) 重,一體(ti) 發展。《上海市氫能產(chan) 業(ye) 發展中長期規劃(2022—2035年)》提出,發揮上海已有產(chan) 業(ye) 優(you) 勢,以打造基於(yu) 自主創新的現代氫能產(chan) 業(ye) 為(wei) 導向,以關(guan) 鍵核心技術為(wei) 突破,以重大示範工程為(wei) 依托,逐步構建綠氫為(wei) 主的供應保障體(ti) 係。《江蘇省“十四五”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提出,加強氫能網絡布局,支持南京、蘇州、無錫、南通、鹽城等城市加大投入,發展城市供氫管網、加氫站網絡。《浙江省加快培育氫能產(chan) 業(ye) 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浙江基本形成完備的氫能裝備和核心零部件產(chan) 業(ye) 體(ti) 係。《安徽省氫能產(chan) 業(ye) 發展中長期規劃》提出,到2025年,在可再生能源電解水製氫、氫的純化與(yu) 分離、儲(chu) 氫裝備及材料、燃料電池電堆及核心零部件等領域突破一批關(guan) 鍵技術,建成10個(ge) 以上國家級和省級創新平台……三省一市發揮各自所長,避免重複建設,充分規劃好氫能產(chan) 業(ye) 發展。

  同樣,安徽的滁州、馬鞍山正在全力推進與(yu) 南京共建頂山—汊河、浦口—南譙、江寧—博望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聚焦“他人所需,我之所能”,強化產(chan) 業(ye) 協同配套。南譙區與(yu) 浦口區簽訂“南譙浦口一體(ti) 化發展合作共建園區”協議,並將南浦合作產(chan) 業(ye) 園納入了南京江北新區集成電路產(chan) 業(ye) 集群規劃建設區。來安縣與(yu) 南京生物醫藥穀合作共建生物醫藥產(chan) 業(ye) 合作區已掛牌。寧馬新型功能區與(yu) 南京市江寧區合作共建具有引領性的高能級平台——寧博創智穀,以市場化方式深化多元主體(ti) 合作。

  如今,長三角更多產(chan) 業(ye) 展現出規劃先行、協同發展的良好態勢。

  一張藍圖繪到底,為(wei) 探尋未來發展新路徑提供有效指引。

  從(cong) 浦東(dong) 新區出發一路向西,走“世紀大道—延安高架路—G50滬渝高速”一線,1個(ge) 小時就能到達青浦區。這裏,是聞名中外的進博會(hui) 主會(hui) 場所在地。

  2022年初,長三角數字幹線正式啟動建設,這是一條發端於(yu) 上海青浦,以數字經濟為(wei) 本源,沿G50主幹廊道,與(yu) 沿線城市聯結形成緊密合作的創新鏈和產(chan) 業(ye) 鏈。

  宏大藍圖,機遇無限。“華為(wei) 青浦研發中心將引入3萬(wan) 餘(yu) 名高端科研人才,在此打造華為(wei) 全球最大研發中心。”華為(wei) 上海代表處總經理郭奕昱說。

  “長三角數字幹線承擔起串聯上海東(dong) 西兩(liang) 翼、服務示範區三地、輻射長三角周邊城市的功能使命。”上海市青浦區委書(shu) 記徐建說,青浦將以數字幹線為(wei) 牽引,打破時空限製,更好地推動資源要素自由流動和各類市場主體(ti) 加速融合。

  藍圖上的“示範區”正快馬加鞭變成現實,也為(wei) 全國輸出更多區域協調發展的優(you) 秀樣本。“示範區最大的責任,是形成一套可複製、可推廣的跨界管理經驗,可以在全國類似的跨界地區推廣,進而對國家跨界管理及區域治理體(ti) 係的製度改革產(chan) 生巨大的推動作用。”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yu) 湖泊研究所研究員陳雯說。

  “今天我們(men) 都是長三角居民”

  共建民生“幸福圈”,共享一體(ti) 化發展成果

  “這辦事效率和服務態度,太讚了!”鄧鮮花忍不住豎起了大拇指。

  因女兒(er) 讀書(shu) 需將戶口遷到浙江,浙江省德清縣武康街道居民鄧鮮花犯了愁:孩子戶口在安徽省渦陽縣義(yi) 門鎮老家,自己工作很忙沒時間回去。

  5月8日,鄧鮮花在武康派出所工作人員指導下,通過“視頻遠程辦”進行操作,短短幾分鍾就辦理了遷戶口業(ye) 務。

  這樣的驚喜在長三角逐漸成為(wei) 常態。2019年5月,長三角“一網通辦”正式上線,4年多來,上海會(hui) 同蘇浙皖共同推進,上線148項服務,截至今年6月,累計全程網辦超過642.84萬(wan) 件。

  跨省申領身份證、跨省戶口遷移、跨省就醫、異地購房提取公積金……在醫療、教育、政務服務等諸多領域,突破行政區劃限製的創新舉(ju) 措,一個(ge) 接一個(ge) 不斷湧現。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一體(ti) 化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一體(ti) 化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wei) 了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為(wei) 了讓老百姓更好共享高質量發展的成果。近5年來,滬蘇浙皖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快建設幸福宜居長三角。

  “今天我們(men) 都是長三角居民!”

  對2.37億(yi) “長三角居民”來說,一體(ti) 化發展的最直觀感受,就是生活的“同城化”和“品質化”——交通、教育、醫療、養(yang) 老等公共服務共建共享。

  民生“一卡通”——

  在長三角,一張小小的社會(hui) 保障卡,可以在不同城市完成同樣任務——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參觀博物館、遊覽景區、發放各類補貼……長三角推進社保卡居民服務“一卡通”以來,基本公共服務更加便捷。

  今年“五一”小長假,浙江省杭州市的黃女士帶著家人到安徽省亳州市走親(qin) 戚。“我們(men) 在曹操地下運兵道和花戲樓等景點遊玩時,都是直接刷電子社保卡,購票、驗票非常方便。”黃女士說。

  “接下來,將繼續推進‘一卡通’應用事項目錄清單建設,按照年度目標開通更多創新應用。”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有關(guan) 負責人介紹。

  看病一張網——

  掛號、就診、結算……在浙江省嘉興(xing) 市嘉善縣第一人民醫院,市民董丹麗(li) 隻需出示家人的醫保電子憑證,醫生就直接為(wei) 她結算。

  “公公是上海人,以前在嘉善配高血壓藥隻能先墊付現金,再憑發票、病曆、清單等回上海報銷,20多個(ge) 工作日才能到賬。”董丹麗(li) 說,現在通過門診慢特病跨省直接結算,特別省心。

  長三角在全國率先啟動異地就醫門診費用直接結算試點。41座城市的1.5萬(wan) 餘(yu) 家醫療機構,均可跨省直接結算,累計惠及1300萬(wan) 人次。

  養(yang) 老一體(ti) 化——

  紅燒肉、清炒時蔬、清蒸小黃魚、麻婆豆腐……臨(lin) 近中午,上海市徐匯區徐家匯街道的眾(zhong) 樂(le) 山社區食堂內(nei) ,老人們(men) 愉快享受午餐。近年來,徐匯區大力建設集養(yang) 老、醫療、文體(ti) 等為(wei) 一體(ti) 的“生活盒子”,步行15分鍾內(nei) 可達。

  5年間,長三角養(yang) 老服務一體(ti) 化按下快進鍵: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民政部門先後簽署《長三角區域養(yang) 老合作與(yu) 發展·上海共識》和《深化長三角區域養(yang) 老合作與(yu) 發展·合肥備忘錄》;三省一市全麵開展區域養(yang) 老一體(ti) 化試點合作工作;滬皖兩(liang) 省(市)謀劃建設長三角(安徽)生態綠色康養(yang) 基地;江蘇省宜興(xing) 市、浙江省長興(xing) 縣、安徽省廣德市三地簽署協議,成立全國首個(ge) 跨省縣域幸福養(yang) 老示範標杆區。

  共同富裕,社會(hui) 主義(yi) 的本質要求,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

  沿著蜿蜒盤旋的鄉(xiang) 村小道行走,一幢幢造型別致的小樓掩映在綠樹叢(cong) 中。在浙江省紹興(xing) 市棠棣村,全村98%的勞動力從(cong) 事花木生產(chan) 與(yu) 經營,吃起了“生態飯”。

  “在推動實現共同富裕道路上邁出有力步伐,讓廣大群眾(zhong) 切實享受發展成果。”棠棣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村委會(hui) 主任劉建明說,依托花木產(chan) 業(ye) 優(you) 勢,2022年村民人均收入達到12萬(wan) 元。

  2022年,長三角示範區執委會(hui) 會(hui) 同兩(liang) 區一縣政府聯合印發《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ti) 化發展示範區共同富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成為(wei) 全國首個(ge) 跨省域的共同富裕實施方案,為(wei) 全國跨省域促進共同富裕進行探路和示範。

  到2025年,人均生產(chan) 總值達到15萬(wan) 元,城鄉(xiang) 居民收入倍差≤1.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萬(wan) 元……《實施方案》在經濟高質量發展、生態文明共建、區域城鄉(xiang) 融合等6個(ge) 領域設置了26項指標。

  “《實施方案》的出台,在長三角共同富裕發展藍圖上留下濃厚的一筆,打破了共同富裕的省市邊界,以更高站位、更大空間探索長三角共享發展的新路徑。”上海社會(hui) 科學院城市與(yu) 人口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周海旺說。

  *** ***

  立足一體(ti) 化、高質量,共謀一盤棋、共做新棋眼、共下先手棋,持續以高標準規劃引領高質量發展,共同探索形成一體(ti) 化發展的新路徑,滬蘇浙皖正攜手推進高質量發展,邁向中國式現代化的光明未來。(人民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