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鄉親議廈金“同城生活圈”:“將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紅利”
中新社福州9月13日電 題:金門鄉(xiang) 親(qin) 議廈金“同城生活圈”:“將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紅利”
中新社記者 楊伏山 龍敏
“廈富金貴。”這句閩南俗諺,表明廈金自古就是門對門、心連心。而大陸12日公布《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guan) 於(yu) 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liang) 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liang) 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再度明確,支持廈門與(yu) 金門加快融合發展,打造廈金“同城生活圈”,探索廈金合作共建基礎設施模式。
對此,多位金門民眾(zhong) 13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廈金“同城生活圈”將讓金門鄉(xiang) 親(qin) 在廈門可享同等待遇,並加速推動兩(liang) 地經濟、文化交流。
台灣金門同鄉(xiang) 會(hui) 總會(hui) 總會(hui) 長楊維居說,金門從(cong) 兩(liang) 岸烽火最前線,到兩(liang) 岸交流最前沿,肩負著兩(liang) 岸“橋梁”的重要使命,加快建設廈金“同城生活圈”是所有金門鄉(xiang) 親(qin) 的期待。
廈門與(yu) 金門加快融合發展有基礎。事實上,金門鄉(xiang) 親(qin) 來廈門買(mai) 房、問診、會(hui) 友、購物,已成常態。自2001年1月2日開通以來,廈金海上客運航線運送旅客已突破2000萬(wan) 人次,占兩(liang) 岸“小三通”總客流量的90%左右,成為(wei) 兩(liang) 岸人員交流交往名副其實的“黃金通道”。
廈門市台商投資企業(ye) 協會(hui) 會(hui) 長、東(dong) 亞(ya) 機械工業(ye) 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韓螢煥認為(wei) ,打造廈金“同城生活圈”將進一步提升廈門與(yu) 金門的合作層次,充分發揮“先行先試”的優(you) 勢。廈門與(yu) 金門多方麵的融合發展,將為(wei) 閩台融合乃至兩(liang) 岸融合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為(wei) 兩(liang) 岸同胞、特別是金門同胞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紅利。
擔任廈門長庚醫院中醫師的金門青年張陽揚,從(cong) 就學到就業(ye) 已在廈門生活了12年,格外期待廈金“同城生活圈”。他說,在廈門打拚的金門鄉(xiang) 親(qin) 都非常期待新政策的落地。
隨著廈金“同城生活圈”建設提速,張陽揚說,將讓在廈門生活的金門同胞更加便利。“廈門已經成為(wei) 我的第二故鄉(xiang) ,對這裏有更多認同,同時也有更多的期待。”
嚴(yan) 重的水電危機曾長期製約金門的發展,福建晉江向金門供水,解決(jue) 了困擾金門發展的缺水問題。統計顯示,5年來,福建累計向金門供水近3000萬(wan) 噸,占金門縣自來水廠日常供水總量的73%,日均供水量由開通初期的0.97萬(wan) 噸上升至目前的2萬(wan) 噸。得益於(yu) 源源不斷的活水,金門民生用水依靠地下水占比從(cong) 68%降低至14.3%,讓金門民眾(zhong) 既喝上“放心水”,又保育地下水。
“兩(liang) 岸通水,是合作起點,不是終點。”楊維居說,兩(liang) 岸共飲一江水,解了金門民生與(yu) 產(chan) 業(ye) 之“渴”。若沒有大陸供水,不知道金門怎麽(me) 應對這幾年的旱災。“應該加速推動通電、通氣、通橋,探索廈金合作共建基礎設施模式,這些都是金門民生所需。”
“如果金門和福建沿海通橋,我以後在廈門行醫就更方便了。”張陽揚說,不僅(jin) 可以經常回家,金門的親(qin) 朋好友也可以過橋來廈門找我就診。
“探索廈金合作共建基礎設施模式,加快推進與(yu) 金門通電、通氣、通橋,支持金門共用廈門新機場。”全國台灣同胞投資企業(ye) 聯誼會(hui) 常務副會(hui) 長、廈門市台商投資企業(ye) 協會(hui) 榮譽會(hui) 長吳家瑩指出,這是近年來他和台商台胞及金門鄉(xiang) 親(qin) 極力推進的。尤其是推動廈金共走一座橋,一來可提升廈金兩(liang) 地貨物、人員往來便捷性,二來能夠優(you) 化廈金兩(liang) 地的生活環境、投資環境和經濟發展環境。
麵對廈金“同城生活圈”的新願景和新機遇,楊維居表示,此次出台的涉台文件將為(wei) 廈門與(yu) 金門交流合作、攜手發展增添新動能。(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