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北京文化新地標——守正創新 以文化城
燕山腳下,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大氣恢弘,賡續中華文脈;大運河畔,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築與(yu) 自然和諧共生,承載美好未來;前門腹地,戲樓會(hui) 館煥新,水穿街巷重現,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現代生活在老北京的胡同裏相遇交融……
守正創新,以文化城。近年來,北京市高質量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深植文化根脈、厚培文化土壤,一係列重大文化設施先後落地,文化新空間、新場景不斷湧現。新時代北京的文化建設,氣象一新、格局一新。
賡續千年文脈,展現大國風采
初秋的北京,碧空如洗。中軸線北延長線上,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曆史展覽館、中國曆史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館,三座國家級文化殿堂呈鼎足之勢,大氣莊重。“一係列國家級文化殿堂的相繼落成,成為(wei) 新時代北京展現大國風采的嶄新標識。”北京市委宣傳(chuan) 部相關(guan) 負責同誌說。
“這是一次觸及靈魂的洗禮。”“對‘為(wei) 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問題,有了更為(wei) 深刻的理解。”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曆史展覽館內(nei)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曆史展覽”正在進行。來自全國各地的觀眾(zhong) ,在這座展示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奮鬥曆史的精神殿堂裏,回望百年曆史,汲取奮進力量。
“開館兩(liang) 年多以來,受到廣大幹部群眾(zhong) 高度關(guan) 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曆史展覽館宣傳(chuan) 教育部主任張爽介紹,截至目前,已接待各界觀眾(zhong) 200多萬(wan) 人次,團組6000餘(yu) 個(ge) ,持續形成參觀熱潮。
沿中軸線繼續向北,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坐落在青山茂林間。讓中華文化種子基因“藏之名山、傳(chuan) 之後世”,自2022年7月30日正式開館,這裏便人氣滿滿。
作為(wei) 文明發展的結晶和文化傳(chuan) 承的金種子,版本銘記著中華民族誕生、發展、壯大的演進曆程,承載著厚重的曆史和燦爛的文化。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各類出版物版本全部入藏,還吸納了中華古籍、革命文獻、宗教文獻、雕版拓片、碑帖家譜、錢幣郵票等十大類版本的上萬(wan) 件展品。”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講解員付子翀介紹,目前,中國國家版本館“一總三分”,共入藏2500餘(yu) 萬(wan) 冊(ce) (件)版本,其中總館入藏版本總量1600餘(yu) 萬(wan) 冊(ce) (件)。
從(cong) 中央總館正門拾級而上,文興(xing) 樓、文華堂、文瀚閣由南向北依次展開。文瀚閣裏,300餘(yu) 個(ge) 版本的《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和多語種多卷本的《習(xi) 近平談治國理政》,引領人們(men) 感悟馬克思主義(yi) 的真理偉(wei) 力;文華堂內(nei) ,明抄本《使琉球錄》、宋刻本《棠湖詩稿》等古籍善本,讓人們(men) 領略中華民族“斯文在茲(zi) ”的文脈之盛;文興(xing) 樓中,“版本工藝”“中國郵票”“中國貨幣”3個(ge) 專(zhuan) 題展覽,從(cong) 不同角度展現豐(feng) 富厚重的中華文明遺產(chan) 。
“賡續文脈”——文華堂南廣場的巨大石印上,4個(ge) 大字蒼勁有力。來參觀的青年學子爭(zheng) 相合影留念,紛紛吐露心聲:“非常震撼,深感自豪。”“不負韶華,努力讀書(shu) 。”“讓中華文明閃耀在世界的東(dong) 方。”
記錄城市發展,見證時代變遷
新時代的北京,在探索與(yu) 實踐中飛速向前。京東(dong) 的大運河畔,北京城市副中心拔節生長;京西的永定河岸,“十裏鋼城”加速蛻變轉型。兩(liang) 條河、兩(liang) 座城,它們(men) 在日新月異中記錄著城市的發展,也見證著時代的變遷。
“三高爐”是首鋼人引以為(wei) 傲的“功勳高爐”,凝結著北京這座城市的工業(ye) 記憶。保留高爐本體(ti) 、熱風爐、重力除塵器等核心構築物,利用場地高差進行整體(ti) 設計開發。改造後的“三高爐”,在文化賦能下再次迎來新的生機。
北京首鋼建設投資有限公司設計總監於(yu) 華介紹,高爐內(nei) 部9.7米平台,已多次承辦中國科幻大會(hui) 、北京時裝周等大型活動。“現在的‘三高爐’,已經成為(wei) 全球首發中心和網紅打卡地。”
站上“三高爐”40米高的觀景台,碧波蕩漾的秀池就在腳下,不遠處的首鋼滑雪大跳台如絲(si) 帶般飄蕩在空中。“首鋼滑雪大跳台向社會(hui) 開放以來,參觀遊客已超過100萬(wan) 人次。”北京首鋼園運動中心體(ti) 育文旅項目負責人王進介紹,今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2023—2024賽季國際雪聯單板及自由式滑雪大跳台世界杯將在這裏舉(ju) 辦。
從(cong) “山”到“海”、從(cong) “火”到“冰”、從(cong) “廠”到“園”,在調整產(chan) 業(ye) 結構、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過程中,首鋼三次蝶變迎來新生,目前已形成了集餐飲、酒店、零售、展覽、體(ti) 驗等於(yu) 一體(ti) 的特色消費生態。據統計,自2020年5月園區向社會(hui) 開放以來,累計入園客流量已達1100萬(wan) 人次。
複航奔湧的大運河穿城而過,北京城市副中心一片蓬勃生機。運河北岸的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內(nei) ,北京藝術中心、北京城市圖書(shu) 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等“三大建築”,已進入工程全麵收尾階段。
“設計理念源自通州運河沿岸的古糧倉(cang) ,所以也被稱為(wei) ‘文化糧倉(cang) ’。”北京藝術中心運營管理部負責人江濤介紹,中心設有音樂(le) 廳、歌劇院和戲劇場,加上小劇場和露天劇場,總座位數在5700個(ge) 左右,“中心由國家大劇院運營管理。通過5年的發展,將逐步實現每年650場演出、600場活動的預期規模。”
“這裏有全球最大的單體(ti) 閱覽室,麵積達1.8萬(wan) 平方米。”首都圖書(shu) 館副館長李念祖說,被譽為(wei) “森林書(shu) 苑”的北京城市圖書(shu) 館,藏書(shu) 能力將達800萬(wan) 冊(ce) ,提供24小時閱讀服務。“博物館項目由首都博物館運營,將成為(wei) 一座集收藏保管、開放式展陳、社會(hui) 教育、文保修複等功能於(yu) 一體(ti) 的智慧型綜合博物館。”首都博物館辦公室主任張宇說。
“坐著地鐵一站式逛遍‘三大建築’,還能享受休閑娛樂(le) 服務。”北投集團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築項目部副總經理沙鋼很有信心,“今年年底,京津冀地區的市民就可享受到這樣高品質的文化生活。”
豐(feng) 富文化供給,融入百姓生活
在磚塔胡同的正陽書(shu) 局,翻一翻北京城的曆史;到重裝煥新的吉祥大戲院,品一品“玉堂春”特調咖啡;去“元宇宙時光隧道”,體(ti) 驗一把科技與(yu) 文化的碰撞……在北京,不斷“翻新”“上新”的文化新空間、新場景,豐(feng) 富了人們(men) 的精神生活,也成為(wei) 城市中一道亮麗(li) 的風景。
前門大街附近的三裏河公園內(nei) ,一間麵積隻有80平方米的圖書(shu) 館,卻是很多人工作之餘(yu) 休憩的港灣。在這間小小的圖書(shu) 館,不僅(jin) 可以看到400餘(yu) 種雜誌和出版物,還能欣賞到年輕藝術家的文創繪畫作品。
讓曆史文化與(yu) 現代生活融為(wei) 一體(ti) 。“以書(shu) 為(wei) 媒,這裏既是圖書(shu) 館,也是休閑空間和咖啡店。”李先生是圖書(shu) 館的常客,他喜歡這裏咖啡的味道,但更在意圖書(shu) 館周邊那些老北京的胡同,“走石板小路,看朱門黛瓦,賞水穿街巷,舒服得很。”
在保護中傳(chuan) 承,在傳(chuan) 承中創新。從(cong) 東(dong) 單地鐵口向北幾百米,一棟黑綠相間的建築臨(lin) 街而立,這裏就是北京曾經赫赫有名的大華電影院,也是如今的大華城市表演藝術中心。
“我們(men) 把多種表演藝術都囊括了進來。”大華城市表演藝術中心院長易立明介紹,改造後的大華城市表演藝術中心,擁有歌劇廳、戲劇場、環形劇場、實驗劇場、天空劇場、音樂(le) 廳以及10餘(yu) 個(ge) 排練廳和若幹文創空間,已經成為(wei) 一個(ge) 新型綜合藝術空間。
“新時代,人民群眾(zhong) 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已經從(cong) 缺不缺、夠不夠,升級為(wei) 好不好、精不精。”北京市委宣傳(chuan) 部相關(guan) 負責同誌介紹,近年來,北京堅持“科技為(wei) 文化賦能、文化為(wei) 城市賦能”,一批“科技+文化”的新場景成為(wei) 著名的“網紅打卡地”。
中關(guan) 村壹號、中國移動咪咕·咖啡場景空間、北京汽車博物館5G+MR數字全息體(ti) 驗館……融入虛擬現實、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數字科技,沉浸式體(ti) 驗讓觀眾(zhong) 大呼過癮。2023年8月,文化和旅遊部公布的首批24個(ge) 全國智慧旅遊沉浸式體(ti) 驗新空間培育試點名單中,北京的無相藝術空間、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等3個(ge) 項目入選,成為(wei) 入選項目最多的省區市之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