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綠色“一帶一路”行穩致遠

發布時間:2023-09-21 15:43:00來源: 光明日報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年來,以其互利共贏的理念和務實推進的實踐,受到國際社會(hui) 的廣泛歡迎,目前已有152個(ge) 國家和32個(ge) 國際組織與(yu) 我國簽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一帶一路”朋友圈不斷擴大,合作不斷深入,高質量發展成就日益凸顯。麵對氣候變化等給人類生存和發展帶來的嚴(yan) 峻挑戰,中國與(yu) 合作夥(huo) 伴們(men) 以綠色作為(wei) 共建“一帶一路”的底色,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各領域、全過程,先後製定印發了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合作等方麵的政策文件,積極與(yu) 國際合作夥(huo) 伴發起成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與(yu) 巴基斯坦、哈薩克斯坦等國家共同投資建設了一大批清潔能源項目——一個(ge) 又一個(ge) 綠色項目助力當地發展,為(wei) 推進全球環境治理作出實實在在的貢獻,共同為(wei) 地球家園增添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美景。

  1、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世界意義(yi)

  綠色“一帶一路”是指在“一帶一路”建設中遵循綠色、環保、低碳發展理念,其包括兩(liang) 方麵內(nei) 容,一是與(yu) “一帶一路”合作夥(huo) 伴共同開展傳(chuan) 統經濟係統的綠色化改造、降低能耗和汙染排放;二是和“一帶一路”合作夥(huo) 伴共同發展綠色產(chan) 業(ye) 和項目,如環保產(chan) 業(ye) 、可再生能源項目等。綠色“一帶一路”是“中國方案、全球治理”的重要實踐,是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和全球安全倡議的重要推動力。

  首先,綠色“一帶一路”是落實全球發展倡議的推動力。實現人與(yu) 自然和諧發展是落實全球發展倡議的應有之義(yi) ,當前世界麵臨(lin) 著貧困和環境惡化兩(liang) 大問題,發展中國家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任務艱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大多處於(yu) 擺脫貧困的工業(ye) 化關(guan) 鍵進程中,相對脆弱的生態環境難以支持其走發達國家工業(ye) 化進程中“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因此實現生態友好型的新型工業(ye) 化發展之路勢在必行。綠色“一帶一路”著眼於(yu) 未來,著眼於(yu) 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根據各國資源環境、經濟社會(hui) 發展情況,通過實施綠色貿易、綠色項目投融資和綠色技術合作,在提高發展中國家發展動能的同時,提升其資源利用率和環境承載力,解決(jue) 傳(chuan) 統工業(ye) 化進程中經濟發展與(yu) 生態環境破壞之間的矛盾,實現“綠水青山與(yu) 金山銀山並蓄”的新型工業(ye) 化,推動全球發展倡議的有效落地。

  其次,綠色“一帶一路”是落實全球文明倡議的推動力。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全球文明倡議的必要途徑。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取得了長足進步。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念,全方位推動全球生態環境治理,推動全球生態文明體(ti) 現了中國發展的世界情懷和大國擔當。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將綠色、低碳、循環的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到“一帶一路”建設的全過程和各個(ge) 具體(ti) 項目中,推動國際綠色生態合作,將綠色發展文化、綠色製度體(ti) 係、綠色推進實踐融入廣大的“一帶一路”朋友圈,促進綠色文化和綠色理念在各國生根發芽,通過促進經濟、環境與(yu) 社會(hui) 的平衡互促發展,推動全球共同走上生態文明之路。

  再次,綠色“一帶一路”是落實全球安全倡議的推動力。土地沙漠化、資源匱乏、空氣汙染、氣溫上升、水土流失、生物多樣性銳減等環境安全問題,是全球安全倡議的重點議題。綠色“一帶一路”通過倡導合作應對生態惡化問題,成為(wei) 維護全球環境安全的重要保障。同時在環境安全方麵,發展中國家也麵臨(lin) 著全球環境治理中的不公:由於(yu) 發達國家長期主導全球治理,一方麵對發展中國家進行資源能源掠奪,另一方麵向發展中國家進行汙染和高碳排放產(chan) 業(ye) 轉移,目前又通過碳邊境調節機製和綠色貿易投資壁壘來收割發展中國家利益,對自身在全球生態惡化上的曆史責任和轉移責任卻不擔當不作為(wei) ,使得發展中國家成為(wei) 氣候變化和環境汙染的更大受害者。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則通過實際行動與(yu) “一帶一路”國家共同推進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共同應對全球生態環境危機,符合廣大發展中國家利益,有利於(yu) 團結廣大發展中國家形成可持續發展合力,維護自身環境安全,增強國際話語權,共同應對一些發達國家以氣候變化和生態環保為(wei) 借口的貿易投資保護主義(yi) ,將成為(wei) “一帶一路”建設的有效保障,對落實全球安全倡議具有重要意義(yi) 。

  2、綠色“一帶一路”建設成效顯著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一直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其中,與(yu) 共建國家打造綠色合作網絡、共創綠色合作模式、攜手打造高質量的“綠色絲(si) 綢之路”。2017年4月,環境保護部、外交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聯合發布《關(guan) 於(yu) 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了推進綠色“一帶一路”的總體(ti) 要求,成為(wei) 綠色“一帶一路”綱領性文件。在2017年和2019年舉(ju) 辦的兩(liang) 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綠色“一帶一路”被高度重視,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圓桌峰會(hui) 聯合公報”與(yu) “成果清單”中,關(guan) 於(yu) 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自然資源保護、生態保護等綠色發展的內(nei) 容頗多,推進綠色“一帶一路”成為(wei) 國際共識。2022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等四部門發布《關(guan) 於(yu) 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的意見》,提出共建綠色“一帶一路”的15項具體(ti) 任務,明確了2030年基本形成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格局,共建綠色“一帶一路”路徑和抓手更為(wei) 清晰。

  從(cong) 實踐上來看,中國啟動建設了“一帶一路”生態環保大數據服務平台,推動實施綠色絲(si) 路使者計劃和“一帶一路”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計劃。發起成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目前已有42家中外機構加盟。與(yu)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簽訂建設綠色“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與(yu) 共建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50多份生態環境保護合作文件,與(yu) 28個(ge) 共建國家發起“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夥(huo) 伴關(guan) 係倡議。中國企業(ye) 在可再生能源、節能環保、傳(chuan) 統能源及產(chan) 業(ye) 生態改造等領域與(yu) “一帶一路”國家展開密切合作,持續開展低汙染、低能耗的高技術示範項目,在基礎設施建設中注重綠色低碳原則,切實履行企業(ye) 社會(hui) 責任,取得紮實成效,深受當地歡迎。如國家能源集團在南非開發的德阿風電場是中國在非洲首個(ge) 投建營一體(ti) 化的風電項目,也是南非最大風電項目,在滿足當地30萬(wan) 戶居民用電需求的同時,每年可減少碳排放近62萬(wan) 噸;在印尼雅萬(wan) 高鐵等“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中,中國企業(ye) 注重采用高效節能、綠色環保設備,修建動物保護通道、援建汙水處理設施等,履行綠色可持續發展責任。在綠色投融資領域,中國倡導成立的亞(ya) 投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大力推進綠色信貸,中資金融機構通過發行海外綠色債(zhai) 券,與(yu) 國際金融機構聯合推出綠色金融產(chan) 品等手段,為(wei) “一帶一路”清潔能源、清潔交通、資源節約與(yu) 循環利用、汙染防治、氣候變化等相關(guan) 綠色低碳項目的開展,提供長期低成本資金。通過積極推進共建綠色“一帶一路”,中國以切實行動引領了“一帶一路”乃至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方向,有力駁斥了某些西方媒體(ti) 和政客對“一帶一路”建設的抹黑論調。

  3、綠色“一帶一路”建設任重道遠

  應該看到,由於(yu) 共建“一帶一路”的各國生態條件複雜多樣,部分國家綠色發展基礎比較薄弱,綠色技術與(yu) 管理水平不高,綠色投資與(yu) 金融體(ti) 係發展滯後,推動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任務依然任重道遠。

  因此,未來應以落深落實《關(guan) 於(yu) 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的意見》為(wei) 抓手,高質量持續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一是同國際組織及共建國家展開密切合作,借助多雙邊國際合作機製構建綠色合作網絡,根據“一帶一路”各國生態環境狀況與(yu) 發展需求確定推進重點,因地製宜、因勢利導開展綠色項目建設。二是構建綠色“一帶一路”企業(ye) 發展合作機製,強化基礎設施項目綠色低碳化建設和綠色運營管理,拓展綠色投資和貿易,推動綠色技術合作開發和應用。三是充分發揮綠色金融賦能作用,持續創新綠色金融產(chan) 品和服務,根據項目特征和不同綠色發展需求,量身定做“一帶一路”綠色投融資方案與(yu) 項目管理評價(jia) 機製,優(you) 化綠色投資結構。四是加強與(yu) 共建國家政策溝通,增進共識,強化協作和約束機製,建立綠色“一帶一路”國際化標準和規製體(ti) 係,為(wei) 鞏固“一帶一路”綠色命運共同體(ti) 提供保障。五是著力傳(chuan) 播綠色“一帶一路”發展觀,通過建好典型標誌性項目印證綠色發展與(yu) 高質量工業(ye) 化的兼容性,多渠道傳(chuan) 播生態文明理念和中國發展經驗,推動綠色發展的民間交流、文化傳(chuan) 播、教育合作機製,實現綠色民心相通。

  (光明日報 作者:藍慶新,係北京市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