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渭南市新時代雙擁工作的實踐與探索
渭水悠悠 魚水情長
——陝西省渭南市新時代雙擁工作的實踐與(yu) 探索
■本報記者 雷 雨 中國軍(jun) 網記者 趙鬆岩
風自黃土高坡呼嘯而下,撥開關(guan) 中平原的薄霧,便現出了位於(yu) 八百裏秦川最東(dong) 端的陝西省渭南市。
這是一片紅色的熱土。1928年5月,渭華起義(yi) 在這裏發生,播下革命的火種,也留下擁軍(jun) 優(you) 屬、擁政愛民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多年來,渭南市7次被命名為(wei) “全國雙擁模範城”,“愛我人民愛我軍(jun) ”的氛圍濃厚。進入新時代,渭南市積極探索社會(hui) 化擁軍(jun) 新模式,圍繞助力部隊練兵備戰凝心聚氣,譜寫(xie) 出溫暖人心的雙擁新篇章。
紀念延安雙擁運動80周年之際,記者一行走進渭南,觸摸這座城市的雙擁肌理,感受這座城市的雙擁溫度。
“老兵示範線路”創“先鋒崗”
流動的擁軍(jun) 名片
清晨早高峰,一輛橄欖綠色的公交車從(cong) 始發站駛出,匯入湧動的車流,車身上“八一老兵示範線路”字樣十分醒目。
退役軍(jun) 人駕駛員劉值大腦中的“路線圖”也開始“運轉”——
“上午9點,抗美援朝老兵周卓群去中心醫院做康複治療,要攙扶老人上下車。”
“下午2點,育紅中學站有一對夫妻去第二醫院做透析,妻子乘坐輪椅,要記得打開車輛的無障礙出行踏板。”
“下午4點,線路經過的4所學校進入放學時間,到站後要從(cong) 後視鏡裏確認是否安全,再指揮學生上下車。”
……
交通圖上,劉值駕駛的公交車穿城而過,將城市地標串連成線,成為(wei) 渭南市著名的18路公交“八一老兵示範線路”。
為(wei) 發揮退役軍(jun) 人先鋒模範作用,推動城市公交係統更好服務市民,渭南市交通局於(yu) 2019年起打造“八一老兵示範線路”。得知此事,劉值捧著自己在部隊獲得的一大摞證書(shu) 毛遂自薦,如願成為(wei) “八一老兵示範線路”的首批駕駛員。“加入‘八一老兵示範線路’服務市民,是一名退役軍(jun) 人的光榮。”劉值自豪地說。
2021年11月18日,劉值在收車後向值班領導報告,車內(nei) 配置的兩(liang) 罐滅火器需要更換。第二天,市民陳軍(jun) 來到公交公司為(wei) 劉值送來錦旗。調看監控視頻後,公司才得知這位老兵臨(lin) 危不懼、見義(yi) 勇為(wei) 的事跡——
18日上午,劉值駕駛公交車通過一處十字路口時,前方一輛麵包車突然起火。“你們(men) 等我一下,我去滅個(ge) 火!”劉值當即停車並向乘客說明情況,拎起公交車配備的滅火器就向路口奔去。火勢得到控製後,顧不上接受謝意的劉值趕忙跑回公交車。他在駕駛位坐定後,車廂裏響起一陣熱烈的掌聲,這位西北漢子的臉一下子紅了。
見義(yi) 勇為(wei) 、拾金不昧、扶老助幼……暖心事每天都在這條線路上發生。18路“八一老兵示範線路”的駕駛員們(men) 駛過流動的街景,聽過萬(wan) 千聲感謝,他們(men) 以“老兵”之名被這座城市銘記。
“班長,您辛苦了!”第一次手握18路公交車的方向盤,一句20年沒聽過的稱呼喚起了駕駛員趙煒的從(cong) 軍(jun) 記憶。自那之後,公交車的駕駛座位成為(wei) 趙煒的新戰位,每一次起步、刹車、轉彎都被賦予了守護的意義(yi) 。
“你是老兵,我也是老兵!”去年夏天,常坐18路公交車的老兵周卓群捐出一萬(wan) 元,作為(wei) 18路“八一老兵示範線路”公益基金。握著老人的手,駕駛員張武全感到“老兵”不隻是一個(ge) 稱呼,更是歲月長河裏一麵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幟。
一聲“老兵”,一生“老兵”。給予這座城市溫暖的人,也被這座城市深愛著。每年退伍季,渭南公交集團都聯合渭南市退役軍(jun) 人事務局,麵向優(you) 秀退役軍(jun) 人開展定向招聘,為(wei) 老兵們(men) 穩崗就業(ye) 提供更多機會(hui) 。2021年4月,渭南市退役軍(jun) 人事務局授予18路公交線路“退役軍(jun) 人先鋒崗”稱號。
部隊需要什麽(me) ,支前就保障什麽(me)
模範的擁軍(jun) 情懷
18路“八一老兵示範線路”開通第二天,老兵司機就遇見了一位特殊的乘客——“全國愛國擁軍(jun) 模範”王友民。
看到車內(nei) 貼有擁軍(jun) 標識,王友民倍感親(qin) 切。
1983年,王友民前往東(dong) 北打工,卻沒能在異鄉(xiang) 站穩腳跟。艱難時刻,吉林省白山市靖宇縣那爾轟林場的一位退役軍(jun) 人職工收留了王友民,並資助路費,幫他回到家鄉(xiang) 。
萍水相逢的老兵,讓王友民感受到來自“最可愛的人”的溫暖,他從(cong) 此與(yu) 軍(jun) 隊、軍(jun) 人結下不解之緣。
回到渭南市後,王友民開辦了一家企業(ye) 。他不顧創業(ye) 初期的艱難,將駐軍(jun) 某部隨軍(jun) 未就業(ye) 的3名軍(jun) 嫂安排在企業(ye) 內(nei) 工作。他下定決(jue) 心:要將企業(ye) 做大做強,為(wei) 軍(jun) 人軍(jun) 屬做更多實事。
助人者,人恒助之。40年間,王友民的企業(ye) 規模越來越大,擁軍(jun) 實事越辦越多。目前,企業(ye) 內(nei) 80%以上的員工是退役軍(jun) 人或軍(jun) 屬。
“部隊需要什麽(me) ,支前就保障什麽(me) 。”2016年底,駐軍(jun) 某部緊急拉動,千餘(yu) 人需要夜宿企業(ye) 園區。王友民帶領員工全力保障。翌日清晨官兵離開後,員工們(men) 踏入倉(cang) 庫,被眼前景象深深觸動——上千名官兵在這裏起鍋架灶、搭床住宿,離開時萬(wan) 餘(yu) 平方米的地麵上幹幹淨淨,沒有一點垃圾。
探索精細化社會(hui) 化保障模式
壯大的擁軍(jun) 隊伍
“一個(ge) 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如何號召更多人投入擁軍(jun) 實踐?”
今年4月,王友民主導創辦的雙擁展館改造升級後重新開放。占地6500平方米的展館內(nei) ,一件件文物、一組組浮雕、一段段視頻再現了不同曆史時期軍(jun) 民風雨同舟、團結奮鬥的場景。6月6日,展館正式掛牌為(wei) “陝西省愛國擁軍(jun) 教育基地”,渭南市黨(dang) 政機關(guan) 、企事業(ye) 單位、大中專(zhuan) 院校和中小學紛紛在展覽館舉(ju) 行主題黨(dang) 團日、隊日活動。絡繹不絕的參觀人潮,讓關(guan) 心國防、熱愛國防、支持國防的熱流持久湧動。
“渭南市民營企業(ye) 數量多,企業(ye) 擁軍(jun) 意願強烈,我認為(wei) 可以對各企業(ye) 的優(you) 勢加以整合,探索建立一套精細化服務部隊的社會(hui) 化保障模式。”王友民說。
形成組織,才能凝成合力。8月16日,渭南市雙擁辦、市退役軍(jun) 人事務局、渭南軍(jun) 分區政治工作處聯合舉(ju) 行渭南市社會(hui) 化擁軍(jun) 單位(企業(ye) )集中授牌儀(yi) 式。儀(yi) 式上,全市首批24家單位和企業(ye) 獲得授牌。這24家“擁軍(jun) 單位”涵蓋醫療服務、酒店餐飲、文化旅遊等多個(ge) 行業(ye) 和領域,其中“擁軍(jun) 驛站”6家、“擁軍(jun) 景區”6家、“擁軍(jun) 醫院”6家、“擁軍(jun) 企業(ye) ”6家。
從(cong) 一條老兵線路、一座雙擁展館輻射到整個(ge) 城市,渭南市不斷探索助力國防的社會(hui) 化擁軍(jun) 新模式。截至目前,渭南市已製發退役軍(jun) 人及其他優(you) 撫對象優(you) 待證19.4萬(wan) 張,動員各類社會(hui) 團體(ti) 及愛心企業(ye) 為(wei) 優(you) 待證賦能。
“連心橋”暢通致富路
綿延的愛民傳(chuan) 統
黃昏時分,位於(yu) 渭南市臨(lin) 渭區閻村鎮龍泉寺村村口的連心橋被餘(yu) 暉籠罩。曾任龍泉寺村第一書(shu) 記的井峰峰走在橋上,想起了大橋竣工那天,村民們(men) 紛紛上橋留影的熱鬧場麵。
這個(ge) 坐落於(yu) 秦嶺腳下的安靜村落,曾是個(ge) 貧困村。2000年,村子出入口的橋梁被施工車輛壓垮後,因資金問題一直未能修繕,村民隻能繞道出行。
讓井峰峰發愁的,遠不止一座橋。2016年,他剛到村裏工作時,麵臨(lin) 的脫貧攻堅任務相當繁重。2018年,駐軍(jun) 某部的扶貧工作隊來到村裏啟動幫扶工作。官兵從(cong) 幫建黨(dang) 支部、建強戰鬥堡壘入手,將村黨(dang) 支部一班人請到該部光榮傳(chuan) 統連隊過組織生活。看著連史館裏的一件件“傳(chuan) 家寶”,井峰峰和班子成員明白了“鋼鐵般堅不可摧的戰鬥集體(ti) ”該有的樣子。
人心齊了,堡壘強了;路子對了,群眾(zhong) 富了。軍(jun) 地齊心攻堅克難,生豬養(yang) 殖、花椒種植、蔬菜大棚基地等新產(chan) 業(ye) 鏈源源不斷為(wei) 村民創收。在區政府和部隊聯手幫扶下,村子出入口的橋梁也修繕一新,被當地村民稱為(wei) “連心橋”。
“渭南市既是兵員大市,又是駐軍(jun) 大市,這是我們(men) 獨特的政治優(you) 勢,也是促進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顯著優(you) 勢。”渭南市退役軍(jun) 人事務局領導介紹,近年來,駐軍(jun) 部隊為(wei) 幫扶村修建道路、排水渠,新建農(nong) 產(chan) 品展銷中心,選派醫療衛生分隊前往幫扶村巡診,持續開展“1+1”愛心助學活動。
軍(jun) 民間的紐帶緊緊連結,讓溫情暖意充滿城市的各個(ge) 角落。渭水悠悠,華山高聳。告別渭南,卻忘不了這座城的溫度——這裏有嫋嫋炊煙,有簇簇薪火,更有讓人心頭一熱的雙擁情懷。(解放軍(jun) 報 采訪得到程豔、李瑞敏、姬筱輝、陳俊暉的幫助,特此致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