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兵人以心換心巧解“心結”,幫新兵告別“玻璃心”
特長突出的“好苗子”內(nei) 心卻敏感而脆弱,帶兵人以心換心巧解“心結”——
幫新兵告別“玻璃心”
■本報記者 李建文 通訊員 沈惟傑 魯泰來
樣本聚焦
“這個(ge) 成績來之不易。年底的全旅比武,我想再衝(chong) 刺一下,爭(zheng) 取更大的突破。”日前,北部戰區空軍(jun) 某旅新一輪軍(jun) 事訓練考核結束,看著提升明顯的考核成績,新兵李飾龍激動不已。
連隊指導員徐喆告訴記者,下連之初,李飾龍可不是這個(ge) 狀態。
此前,在該旅組織的一場“官兵風采大賽”中,李飾龍憑借音樂(le) 特長斬獲亞(ya) 軍(jun) 。頒獎結束後,手捧獎杯的他看起來卻並不開心。
細問之下,李飾龍道出苦惱:“指導員,我總得不到身邊戰友的認可。”
李飾龍的話讓徐喆感到既意外又詫異,因為(wei) 在他的印象中,李飾龍堪稱素質全麵:身體(ti) 素質好,羽毛球、乒乓球都打得不錯,還有一副好嗓子,是大家公認的文體(ti) 骨幹。這樣的“好苗子”,怎麽(me) 會(hui) 得不到大家的認可?
“隻能表揚、不能批評,一指出他的問題就‘懟’班長。這樣的兵,誰能認可?”原來,李飾龍這個(ge) “潛力股”,在班長談振眼中,卻有點任性。
事情要從(cong) 連隊此前組織的裝備實操訓練說起。訓練中,李飾龍幾次模擬測試成績都不理想。為(wei) 鞭策他提高成績,談振每次講評時都會(hui) 直言不諱地指出問題,這讓從(cong) 小倍受家人疼愛、成長環境順風順水的李飾龍很難接受。
因為(wei) 性格要強,訓練中遇到瓶頸,李飾龍總是固執地認為(wei) ,自己的方法沒有問題,隻要多加練習(xi) ,成績就一定能提上來。但在班長談振看來,“方法不對,努力白費”,這才是李飾龍訓練成績停滯不前的根本原因。
在這樣的“拉鋸”中,屢屢受挫的李飾龍漸漸沒了最初的雄心壯誌,自我要求逐漸放鬆,與(yu) 身邊戰友也愈加疏遠。
“新生代官兵大多能力突出、愛表現自我,但其內(nei) 心往往敏感而脆弱。尤其在進入新環境後,更渴望得到身邊戰友的認可。”徐喆深有感觸地說,不少新兵既是發展潛力巨大的“好苗子”,但又有一顆難以抗壓的“玻璃心”,必須通過各種磨礪,幫助他們(men) 把“玻璃心”煉成“鋼鐵心”。
弄清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徐喆對症下藥,與(yu) 談振促膝長談。“在我們(men) 眼中看似尋常的一次問題講評,對新兵來說可能就是一種否定。不同的成長經曆會(hui) 產(chan) 生完全不同的想法,‘硬碰硬’隻會(hui) 適得其反,必須學會(hui) 換位思考,以心換心才能點燃兵心……”徐喆語重心長的一番話,讓談振意識到,真正的問題不是“兵難帶”,而是自己“不會(hui) 帶”。
換位想一想,方法自然來。一次班務會(hui) 上,談振提議大家敞開心扉,開一場“吐槽大會(hui) ”,講講彼此的缺點,提提改進的建議。不少新兵踴躍發言,氣氛漸漸活躍起來。
“班長,你心眼挺好,就是平時總板著一張臉。訓練時一看你的表情,我心裏就發慌。”看大家講得坦誠深入,李飾龍也說出了自己的心裏話。
這正是談振想要的效果。見原本默不作聲的李飾龍打開了話匣子,談振坦誠地認領了自己的問題:“訓練場上的嚴(yan) 格,是為(wei) 了戰場上的過硬。我迫切希望大家都能快速成長為(wei) ‘響當當’的兵,但在方式方法上確實有些操之過急……”
“班長,你能原諒我嗎?以後我再也不跟你對著幹了。”班務會(hui) 結束後,李飾龍悄悄地對談振說,回想起自己每次麵對批評時條件反射般的抵觸,他意識到自己確實做得不對。
“你學曆高、有特長,應當相信自己在訓練場上也能綻放光彩。戰爭(zheng) 是血與(yu) 火、生與(yu) 死的較量,對軍(jun) 人來說,強大的內(nei) 心甚至比過硬的技能更重要。”談振語重心長地說。李飾龍聽得頻頻點頭。
那個(ge) 結在兩(liang) 人心裏的疙瘩,就此解開。
從(cong) 地方青年成長為(wei) 一名合格戰士,有些心裏的坎必須邁過。此後,談振與(yu) 李飾龍結成幫帶對子,一個(ge) 細心地講、耐心地教,一個(ge) 認真地學、刻苦地練。
為(wei) 了提高訓練成績,李飾龍主動自我加壓,手指練得傷(shang) 痕累累也“不叫苦、不喊停”。在方法對路的基礎上勤學苦練,李飾龍的訓練成績不斷攀升。
“他身上那股不服輸的勁兒(er) ,終於(yu) 又回來了。”看著李飾龍的點滴變化,徐喆欣慰地說,隻要善於(yu) 發現新兵身上的閃光點,為(wei) 他們(men) 搭建施展自身才幹的平台、創造樹立自信的機會(hui) ,他們(men) 就能在實現自身價(jia) 值中積極轉變,給帶兵人一個(ge) 意想不到的驚喜。
親(qin) 曆者說
常給思想“換個(ge) 座兒(er) ”
■北部戰區空軍(jun) 某旅政治指導員 徐 喆
一個(ge) 時代有一個(ge) 時代的特征。新生代官兵個(ge) 性鮮明、特點突出,內(nei) 心深處都在呼喚成長價(jia) 值的實現。許多像談振一樣的帶兵骨幹,都曾有過這樣的感慨:現在的兵和我們(men) 那時大不一樣,“餓了遞饅頭、困了塞枕頭”的“老套路”,已無法滿足新時代官兵的內(nei) 心訴求。
“共情是引起共鳴、達成共識的一座橋梁。”身為(wei) 一線帶兵人,必須學會(hui) 換位思考。常給思想“換個(ge) 座兒(er) ”,把自己放在新兵的位置上,多想想戰士的難處與(yu) 苦楚,少一些“貼標簽”和“想當然”,才能與(yu) 新兵的內(nei) 心世界同頻共振。
帶兵人要答好新時代的帶兵難題,必須走到新兵身邊、走進新兵心裏。隻有多用信任的眼光、欣賞的眼光、發展的眼光看待新兵,將心比心、換位共情,才能更好地理解他們(men) 的所思所想、解答他們(men) 的所疑所惑;隻有搞清楚心結所在,才能知道他們(men) 需要什麽(me) 、渴望什麽(me) ,進而找準合適的帶兵方法,幫助他們(men) 敞開心扉、擁抱集體(ti) ,凝聚成情同手足、親(qin) 密無間的戰鬥集體(ti) 。(解放軍(jun) 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