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物中汲取文化自信力量(人民時評)
考古工作者將埋藏於(yu) 地下的古代遺存發掘出土,將塵封的曆史揭示出來,延伸了曆史軸線,增強了曆史信度,豐(feng) 富了曆史內(nei) 涵,活化了曆史場景
前不久,由中國曆史研究院建立的我國第一家以考古命名的國家級專(zhuan) 業(ye) 博物館——中國考古博物館,正式麵向社會(hui) 公眾(zhong) 開放。新石器時代“7000歲”的陶人麵像,二裏頭遺址綠鬆石龍形器,商代象牙杯,周代銅犧尊……一件件精美的出土文物,觀眾(zhong) 從(cong) 中感受到中國古人的聰明才智,領略到中國古代的燦爛文明。
泱泱中華,萬(wan) 古江河。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刻指出:“如果不從(cong) 源遠流長的曆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wei) 大文明。從(cong) 留下“中國”一詞最早文字記錄的西周青銅器何尊,到鑄有“中國大寧”銘文的湖南長沙伍家嶺出土漢代銅鏡,再到出土於(yu) 新疆和田地區的“五星出東(dong) 方利中國”漢代織錦護臂,作為(wei) 曆史的見證,考古文物生動展現出中華文明弦歌不輟、中華文脈綿延不絕。
認識曆史離不開考古學。考古工作是研究和展示中華民族曆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對於(yu) 沒有文字記載的早期文明階段,通過考古發掘找到更多信息,可以用遺跡遺物廓清曆史迷霧;而對於(yu) 有文字記載的曆史階段,通過考古發掘“證經補史”,則可以讓曆史更加生動鮮活。浙江良渚、湖北石家河、山西陶寺、陝西石峁、河南二裏頭……考古工作者將埋藏於(yu) 地下的古代遺存發掘出土,將塵封的曆史揭示出來,延伸了曆史軸線,增強了曆史信度,豐(feng) 富了曆史內(nei) 涵,活化了曆史場景。
事實上,考古既是在不斷發現遺存、探尋曆史,也是在不斷傳(chuan) 承曆史、弘揚文化。遺址的發掘與(yu) 複原、文物的保護與(yu) 修複,不僅(jin) 讓曆史遺跡、文化瑰寶重見天日、重獲新生,也讓更多人能夠在觸摸曆史中感知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在思接千載中讀懂“何以中國”。與(yu) 考古文物的每一次相遇,都能讓我們(men) 更直觀地了解先人的生活習(xi) 俗、思維方式、審美取向,感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體(ti) 會(hui) 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在這個(ge) 意義(yi) 上,文物不僅(jin) 是曆史的見證,也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物質載體(ti) 。
近年來,考古學逐漸擺脫“冷門”的標簽,以全新的麵貌出現在人們(men) 的視野。一方麵,這得益於(yu) 考古與(yu) 科技的更緊密結合。考古方艙、文物保護移動實驗室等裝備的亮相,碳十四測年、同位素分析等實驗室考古技術的廣泛應用,既助力考古不斷取得新突破,也讓考古發掘更有科技感,更加可感可知。
另一方麵,這也與(yu) 考古成果以更為(wei) 多樣的麵貌走近公眾(zhong) 密切相關(guan) 。無論是《國家寶藏》《中國考古大會(hui) 》《中國國寶大會(hui) 》等節目受到觀眾(zhong) 歡迎,還是“數字敦煌”資源庫、故宮“數字文物庫”等項目給人帶來全新文化體(ti) 驗,抑或是考古盲盒等文創產(chan) 品走紅,都啟示我們(men) ,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與(yu) 時俱進、勇於(yu) 創新,才能讓文物活起來、讓考古火起來,在豐(feng) 富全社會(hui) 的曆史文化滋養(yang) 的同時,讓更多人增強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
考古工作是一項重要文化事業(ye) ,也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hui) 政治意義(yi) 的工作。讓考古工作被更多人看見,讓文物更好走近大眾(zhong) ,揭示其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考古事業(ye) 將不斷煥發新的光彩,為(wei) 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貢獻不竭力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