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層工作一不怕苦,二不服輸”
“為(wei) 什麽(me) 我們(men) 的開學典禮不在9月1日,而在9月3日呢?為(wei) 什麽(me) 我們(men) 的典禮不在禮堂,不在操場,而在烈士紀念塔下呢?”安徽潛山野寨中學學生王紫睿在10月14日舉(ju) 辦的“把青春華章寫(xie) 在祖國大地上”網絡主題宣傳(chuan) 和互動引導活動現場提出這個(ge) 問題。
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zheng) 勝利紀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zheng) 勝利紀念日。這所中學為(wei) 了銘記英烈,每一屆新生都會(hui) 在老師和教官的帶領下在紀念塔前宣誓。這樣特別的、意義(yi) 深刻的活動,在這所學校經常舉(ju) 行。
在學校活動熏陶和學長學姐們(men) 的宣傳(chuan) 下,王紫睿加入了軍(jun) 武社。不久後,她獲得了代表安徽省參加第八屆全國學生軍(jun) 事訓練營的資格,在戰略支援部隊航天工程大學訓練了14天,參與(yu) 了醫療救護、定向越野、實彈射擊等多項活動。
14天訓練,王紫睿用一個(ge) 字形容:累。軍(jun) 服上都是汗水留下的白印,皮膚也黑了兩(liang) 個(ge) 色號。但經過刻苦努力,她以安徽省第一名的成績結束訓練。
今年,安徽潛山野寨中學762名畢業(ye) 生中133人報考軍(jun) 校,最終有20名學生被軍(jun) 校錄取。
“在我校,報考軍(jun) 校的學生是其他學生的‘偶像’,同學們(men) 常常相約操場鍛煉身體(ti) ,也總會(hui) 聽到同學們(men) 暢想著未來的軍(jun) 校生活。”該校教師葛徐棟說。
7月16日,考上軍(jun) 校的學生們(men) 相約回校,在聊天時說:“我們(men) 這麽(me) 多人考入軍(jun) 校,寫(xie) 一封信告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總書(shu) 記一定很高興(xing) 。”說幹就幹,20名同學的心聲就這樣從(cong) 野寨郵政局飛到北京。
“沒想到8月31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真的回信啦!”得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回信後,王紫睿的內(nei) 心又激起層層漣漪,自小在家人的影響下,她就對軍(jun) 旅生活充滿向往。
於(yu) 是她堅定決(jue) 心,要考取國防科技大學。當有人問她,未來報考了軍(jun) 校,就不能像普通女孩一樣化妝、穿漂亮的裙子,會(hui) 遺憾嗎?她回答說:“不會(hui) ,在我看來,武裝比紅裝美!”
中學生王紫睿不愛紅裝愛武裝,立誌投筆從(cong) 戎,比她大幾歲的大學生羅傑同樣有著堅定的信念,他決(jue) 定走進大山,為(wei) 孩子們(men) 送去溫暖和希望。
幾年前在四川大學青春歌會(hui) 的舞台上,來自大涼山的彝族學生與(yu) 支教老師——四川大學化學工程學院2019級博士研究生羅傑,演唱了《大山的約定》。他們(men) 約定,將來要努力學習(xi) 考上大學,到支教老師工作的城市繼續深造。
2016年,羅傑經過層層選拔,成為(wei) 四川大學第十八屆研究生支教團團長,前往大涼山開展支教。由於(yu) 大涼山地處偏遠,孩子們(men) 走出大山了解外麵世界的機會(hui) 較少,學校課外讀物也較少,很多學生沒有養(yang) 成閱讀的習(xi) 慣。
有一次羅傑帶著一本課外雜誌來到教室,雜誌的封麵是“未來城”,吸引了很多同學的關(guan) 注。課後,孩子們(men) 叫住了他,借閱了這本書(shu) 。在很短的時間內(nei) ,全班同學把這本雜誌看了個(ge) 遍。
看到孩子們(men) 對課外圖書(shu) 這麽(me) 感興(xing) 趣,羅傑和隊員們(men) 決(jue) 定為(wei) 孩子們(men) 打造小型“圖書(shu) 館”。7位支教老師籌集了50多本適合小學生閱讀的書(shu) 籍,後來在全縣近40個(ge) 班級建立了圖書(shu) 角。
羅傑還在學校裏舉(ju) 辦讀書(shu) 節和讀書(shu) 分享會(hui) ,希望通過這些活動讓孩子們(men) 愛上讀書(shu) ,了解外麵的世界,盡早走出大山。“在我們(men) 看來,為(wei) 孩子們(men) 搭建的不隻是一個(ge) 圖書(shu) 角,而是他們(men) 更好的未來。”
支教團所在的昭覺縣因為(wei) 海拔高、地勢陡,氣溫長期處在0℃以下,羅傑和隊員們(men) 的手機經常被凍得自動關(guan) 機。一次他看到有的孩子在學校門口一直奔跑,還邊跑邊笑,這讓他很疑惑。學校老師告訴他,孩子們(men) 沒有厚衣服,想通過奔跑產(chan) 生熱量。
他了解到,部分貧困鄉(xiang) 鎮孩子一年到頭隻穿一身衣服,這讓他心裏很難受。隨後,他發起了募捐行動,為(wei) 孩子們(men) 募集到9000餘(yu) 件衣物、400餘(yu) 床棉被和1000多雙手套。
支教一年,羅傑帶領支教團共募集物資、善款總價(jia) 值100餘(yu) 萬(wan) 元,幫助300餘(yu) 名貧困學生返回校園。
“很多人問我支教的意義(yi) 是什麽(me) ?我的回答是:走吧,年輕人,去大山深處做一盞燈,去照亮孩子們(men) 的未來吧;去大山深處播撒好奇心的種子,然後靜候它們(men) 生根、發芽、開花吧!”羅傑說。
塔裏木大學的畢業(ye) 生範曉康留在喀什地區參與(yu) 基層工作,當初的這個(ge) 決(jue) 定家人都很反對。
“我把自己比作紮根基層的胡楊,胡楊精神是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紮根邊疆、甘於(yu) 奉獻。”範曉康畢業(ye) 後在新疆伽師縣基層工作。7年來,他在4個(ge) 鄉(xiang) 鎮工作過。剛畢業(ye) 來到基層時,他經曆了語言關(guan) 、飲食關(guan) 、飲水關(guan) 等艱苦環境條件的適應和磨煉。
2016年8月,他剛到村裏第一天,村民就笑著對他說:“孩子,你有沒有20歲,會(hui) 不會(hui) 當書(shu) 記?”
村民用維吾爾語說的這句話,讓範曉康認識到,在維吾爾族占比達99%的伽師縣,自己連與(yu) 村民溝通都成問題。“有生以來,第一次覺得那麽(me) 無助和迷茫,不知何去何從(cong) 。”
為(wei) 了克服各種困難,範曉康每天深入群眾(zhong) ,辦公於(yu) 田間地頭,帶領村幹部和誌願者在炎熱的夏日幫助困難農(nong) 戶收麥子,臉都曬掉一層皮;在秋收時節連夜幫助農(nong) 民收割玉米,胳膊累得酸得抬不起來;有時村裏偶遇停水,臉都不洗,吃點幹饢就去工作,看到農(nong) 戶幹活主動上前搭把手……
他每天與(yu) 群眾(zhong) 同吃同住同勞動,農(nong) 民也願意主動打開話匣子。就這樣,他逐漸與(yu) 群眾(zhong) 打下了堅實的感情基礎,群眾(zhong) 把範曉康視為(wei) 自己的孩子一樣,小孩子也親(qin) 切地稱他為(wei) “曉康阿卡”(阿卡,維吾爾語哥哥的意思——編者注)。
在擔任伽師縣夏普吐勒鎮其納艾日克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期間,他帶領114家貧困戶,培育種植西梅苗圃200畝(mu) ,產(chan) 值達1.6萬(wan) 元。為(wei) 解決(jue) 西梅品質差、收入低的問題,他學習(xi) 修剪、打藥等技術,帶著剪刀、坎土曼到田間地頭實踐,並手把手教村民如何進行西梅管理,全村人均年收入同比增長2428元。
2018年10月,範曉康因工作調動沒來得及和群眾(zhong) 道別,便奔赴新的崗位。村裏的黨(dang) 員代表、群眾(zhong) 代表一行十幾人,曆經3個(ge) 小時兩(liang) 次轉車,帶著土雞蛋、大公雞、芝麻饢、自家棉花製作的棉被來看望他,隔著馬路就開始邊走邊哭邊說:“孩子,我們(men) 來看你了,我們(men) 舍不得你。”一群人在人行道上把範曉康圍在中間。
今年3月開始,範曉康擔任伽師縣和夏阿瓦提鎮黨(dang) 委副書(shu) 記,依舊駐紮在基層一線。他說,基層的甜要用心品味,踏實做好每一件事,用自己的雙腳去丈量與(yu) 群眾(zhong) 的距離,用腳上的泥土重量去衡量自己在群眾(zhong) 心中的分量。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華錫文並攝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3年10月17日 09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