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造車企業正告別“代工模式”
新造車企業(ye) 正告別“代工模式”
在頭部造車新勢力中,小鵬、理想、零跑等近年已先後通過收購等方式先行告別代工,擁有生產(chan) 資質
鄧莉
行業(ye) 觀察
文、表/廣州日報全媒體(ti) 記者 鄧莉
近日,江淮汽車的一則公告引發業(ye) 內(nei) 關(guan) 注。公告中,江淮汽車以掛牌方式轉讓兩(liang) 家工廠,擬掛牌價(jia) 為(wei) 44.98億(yi) 元。據悉,被轉讓的兩(liang) 家工廠實際上為(wei) 蔚來汽車與(yu) 江淮合作的兩(liang) 座工廠。業(ye) 內(nei) 認為(wei) ,蔚來有望接盤兩(liang) 家工廠,意在將生產(chan) 資質歸入囊中,徹底告別代工模式。記者留意到,盡管近年國家一直在收緊造車資質的批複,但實現自有工廠“自產(chan) 自銷”和全環節流程自控,是新造車企業(ye) 長期發展的關(guan) 鍵環節,其中小鵬、理想、零跑等近年已先後通過收購等方式先行告別代工,擁有生產(chan) 資質。在頭部造車新勢力中,隻餘(yu) 蔚來未完成這關(guan) 鍵一步,因此拿下兩(liang) 座工廠迫在眉睫。
行業(ye) 現狀
頭部新勢力陸續“上岸” 蔚來新車尾標或再無“江淮”
對此消息,蔚來汽車方麵回應記者詢問時稱:“公司已經了解合作夥(huo) 伴相關(guan) 信息,並確認該行動不會(hui) 影響公司接下來的生產(chan) 經營活動。公司將在合適的時候針對相關(guan) 事宜與(yu) 大家進行溝通,在此之前不會(hui) 就此事發表評論。”有知情人士告訴記者,蔚來拿下這兩(liang) 個(ge) 工廠基本是“八九不離十”的事兒(er) ,此舉(ju) 若能成功對蔚來汽車將是“重大利好”。
因缺乏生產(chan) 資質,造車新勢力蔚來汽車從(cong) 2016年開始與(yu) 江淮汽車合作,代工旗下車型。江淮汽車此次轉讓的乘用車公司三工廠、乘用車公司新橋工廠,分別是“江淮蔚來先進製造基地”和“蔚來第二先進製造基地”。目前的大部分車型均產(chan) 自江淮蔚來先進製造基地。據悉,這兩(liang) 家工廠分別是蔚來與(yu) 江淮合作改造以及蔚來自建,但生產(chan) 資質均來自江淮汽車。資深汽車行業(ye) 分析師顧誌軍(jun) 指出:“除了蔚來汽車會(hui) 接手,其他企業(ye) 接手可能性不高,接盤也得重新花費巨資與(yu) 時間進行適配。”這意味著,如果轉讓順利,未來蔚來的車型將不再會(hui) 出現“江淮汽車”的尾標。
據悉,近年來國家發改委與(yu) 工信部一直收緊生產(chan) 資質管理。這使得大部分新勢力企業(ye) 均需經曆以下的曲折之路:造車初期先尋找一家傳(chuan) 統車企的閑置工廠進行代工,後期再通過收購來獲取生產(chan) 資質。如此前小鵬與(yu) 海馬、理想與(yu) 力帆、零跑與(yu) 長江等均簽署過代工合作,後來小鵬收購廣東(dong) 福迪汽車有限公司100%股權獲得生產(chan) 資質;理想通過收購力帆汽車旗下重慶力帆汽車有限公司100%股權獲得資質;零跑收購福建新福達汽車拿到造車資質。若蔚來順利拿下這兩(liang) 家工廠,意味著目前幾家頭部的新造車企業(ye) 紛紛“上岸”,在擺脫造車資質約束後實現“自產(chan) 自銷”。
小米造車資質仍成謎 百度華為(wei) 與(yu) 傳(chuan) 統車企合作造車
在眾(zhong) 多新勢力與(yu) 互聯網企業(ye) 如火如荼開啟造車之路時,正在推進中的小米汽車也備受關(guan) 注。不過,生產(chan) 資質或許成為(wei) 雷軍(jun) 造車路上的最大攔路虎之一。據彭博社10月13日報道稱,小米還沒有拿到造車資質,報道引用知情人士透露,小米汽車曾就新能源代工事與(yu) 江淮汽車進行接觸,但雙方並未達成正式的合作協議。
在今年以前,百度、華為(wei) 、小米等大廠親(qin) 自下場或參與(yu) 造車讓汽車市場熱鬧非凡,但至今發展情況卻各異。其中,華為(wei) 多次調整造車業(ye) 務,初期力推的HI模式如今幾乎被棄。業(ye) 內(nei) 人士指出,若華為(wei) 親(qin) 自下場造車,也將麵臨(lin) 生產(chan) 資質難求的狀況,因此當前與(yu) 傳(chuan) 統車企合作的智選車模式是一個(ge) 較優(you) 選。至於(yu) 百度,曾經力推的“集度汽車”已銷聲匿跡,取而代之的是與(yu) 吉利合作打造的“極越汽車”,首款車極越01將在本周五上市,業(ye) 內(nei) 分析這與(yu) 百度最終沒有獲得造車資質有關(guan) ,隻能與(yu) 吉利合作代工。
至於(yu) 小米,雖然雷軍(jun) 在近日舉(ju) 辦的投資者大會(hui) 上表示,“小米汽車預計將會(hui) 在2024年上半年量產(chan) ,各項工作的進展都遠超預期”,但小米的造車資質被曝一波三折,逐漸成謎。小米汽車在8月接觸江淮代工受阻後,近期開始接觸北汽藍穀、華晨汽車等企業(ye) 謀求合作造車。對此消息,小米和相關(guan) 方並未作出正式回應。
當前再進入汽車行業(ye) 造車的“後來者”,造車之路困難重重。尤其是在生產(chan) 製造上,傳(chuan) 統走代工和收購的路線目前也被限製。2022年初,工信部發布《關(guan) 於(yu) 開展新能源汽車委托生產(chan) 試點工作的通知》,明確指出新能源汽車生產(chan) 委托方與(yu) 受托方均需有生產(chan) 資質才能代工生產(chan) 。這意味著曾被造車新勢力大力追捧的代工模式,落地難度非常大。
業(ye) 內(nei) 分析
蔚來將研發生產(chan) 主動權回歸手中
業(ye) 內(nei) 人士與(yu) 機構分析認為(wei) ,江淮與(yu) 蔚來結束合作,各奔前程,既是各有謀劃,也是各有利好。對於(yu) 新勢力來說,能結束代工模式,首先必然是基於(yu) 其自身已經實現規模化發展;其次,能在研發生產(chan) 環節實現全流程自理,將生產(chan) 製造這個(ge) 關(guan) 鍵環節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裏,更有利於(yu) 研發與(yu) 生產(chan) 執行的效率提高和長遠發展;最後,還將節省下每年需支付的大筆代工費。據蔚來汽車年報數據顯示,2018到2022年蔚來汽車向江淮汽車支付費用金額分別為(wei) 2.23億(yi) 元、4.41億(yi) 元、5.32億(yi) 元、7.15億(yi) 元、11.27億(yi) 元。隨著蔚來汽車產(chan) 品線進一步擴充,依賴江淮代工的模式已無法支撐其未來長期發展。
總體(ti) 看來是利大於(yu) 弊,而且,蔚來汽車聯合創始人秦力洪也對外回應:“此次轉售,對雙方正常的生產(chan) 與(yu) 經營都不產(chan) 生影響。”在車市日益內(nei) 卷的情況下,“不變”就已經是極大的利好。唯一問題就是,蔚來又要花掉近45億(yi) 元,這或讓其資金池越來越淺。
未來江淮汽車還將“專(zhuan) 注代工”?
若不再做蔚來的代工廠後,江淮汽車還剩下什麽(me) 資本立足於(yu) 市場?
記者留意到,在2017-2022年六年期間,江淮汽車合計扣非淨利潤虧(kui) 損已經超過了90億(yi) 元,政府補貼成為(wei) 其重要的收入來源。從(cong) 2017年至2023年8月份,不到7年的時間裏,江淮汽車累計獲得政府補助達76.65億(yi) 元。如果算上這一次轉讓工廠所獲44.98億(yi) 元的“收入”話,將成為(wei) 江淮今年“扭虧(kui) 為(wei) 盈”的關(guan) 鍵。
電氣化浪潮席卷而來,這讓存在感低的車企正不斷被邊緣化,甚至被淘汰。雖然江淮汽車本身車型銷量一般,但卻成了“代工專(zhuan) 業(ye) 戶”,除了蔚來外,該公司從(cong) 2017年起與(yu) 大眾(zhong) 汽車開展合作;今年年初江淮又官宣將與(yu) 華為(wei) 合作開發新一代高端智能電動汽車,首款車將是百萬(wan) 級的問界MPV,預計在2024年第2季度量產(chan) ,銷量目標為(wei) 上市首年5萬(wan) 輛。
對傳(chuan) 統車企來說,一次性出讓閑置資源,將大筆現金流掌握在手中,能幫助公司實現轉型和多層次突圍。因此,若能順利轉讓工廠,結束與(yu) 蔚來的合作,江淮汽車下一步可以集中資源,全力投入與(yu) 華為(wei) 打造問界係列車型。受此消息影響,截至2023年10月20日A股收盤,江淮汽車報收於(yu) 14.33元,上漲0.21%。
《廣州日報》2023年10月23日第A9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