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下川遺址出土千餘件石製品 豐富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內涵
中新社太原11月7日電 (楊佩佩 胡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7日對外發布考古研究新成果,山西下川遺址富益河圪梁地點出土的石製品豐(feng) 富了中國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的內(nei) 涵,為(wei) 進一步討論舊石器時代中晚期文化轉變以及細石葉技術起源增添了重要內(nei) 容。
下川遺址位於(yu) 山西省晉城市沁水縣中村鎮下川村,包括富益河圪梁地點、小白樺圪梁地點、水井背地點、牛路地點等。自1970年發現以來,曾有多次大規模調查和發掘。其中,富益河圪梁地點是其文化內(nei) 涵最為(wei) 豐(feng) 富的一個(ge) 地點。
富益河圪梁地點3號探方共出土石製品1036件,其中下文化層853件、上文化層183件。這些石製品記錄了下川遺址舊石器文化存在兩(liang) 個(ge) 發展階段,即下文化層的簡單石核—石片技術發展階段和上文化層的細石葉技術發展階段。
考古發現,製作石器的原料主要有燧石、石英砂岩、脈石英等。石英砂岩和黑色燧石在上下文化層中均為(wei) 主要原料,前者來源於(yu) 遺址附近富益河圪梁的礫石中,後者為(wei) 遠距離輸入的石料。在下文化層中石英砂岩為(wei) 代表的本地石料占有明顯優(you) 勢。
從(cong) 打片技術來看,下文化層為(wei) 硬錘直接打片,沒有出現預製石核,產(chan) 品個(ge) 性突出,缺乏標準化,個(ge) 別標本形製和石葉類似,不好判斷是否具備穩定生產(chan) 石葉技術的能力。上文化層除使用硬錘直接打擊以剝取石片外,使用壓製法剝取細石葉、修理石器的方法已普遍使用。
發掘報告顯示,下文化層石器類型明顯不同於(yu) 上文化層,重型石器如石斧、似锛狀器在上文化層中沒有發現,這說明在距今3萬(wan) 年前後,遺址功能有一定的差異。圓頭刮削器在下文化層主要使用硬錘直接打擊法加工,上文化層則使用壓製法加工。
考古人員認為(wei) ,和舊石器時代中期相比,雖然代表舊石器時代晚期早段文化的下文化層也以簡單石核—石片技術為(wei) 主要打片技術,但石器中出現的琢背小刀說明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與(yu) 中期文化相比已經出現明顯變化。(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