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經濟觀察)直麵不確定性 全球財經人士籲加強對話提升金融韌性

發布時間:2023-11-10 14:56: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11月9日電 (記者 劉文文 龐無忌)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局勢複雜嚴(yan) 峻,世界經濟複蘇充滿不確定性。多位全球財經人士在此間舉(ju) 行的2023金融街論壇年會(hui) 上呼籲,進一步加強國際宏觀政策對話與(yu) 協調,提升金融韌性和抗風險能力。

  中國金融學會(hui) 理事、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局局長孫天琦提到,當前國際形勢依然複雜嚴(yan) 峻,各國經濟與(yu) 貨幣政策周期變化加劇了經濟增長、金融穩定的不確定性。上半年,矽穀銀行、簽名銀行、第一共和銀行、瑞士信貸銀行先後出險,國際同行進行了有效的應對。經濟金融的發展需要我們(men) 攜手同行,務實合作。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宣昌能表示,經濟全球化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開放合作、互利共贏是明智選擇,“麵對複雜嚴(yan) 峻的國際形勢,我們(men) 真誠希望各國間加強對話,深化合作”。

  宣昌能提出了四方麵建議。一是切實加強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對話與(yu) 協調,尤其在世界經濟增長、風險防範、數字經濟、綠色發展、氣候變化等重要領域,共同促進全球經濟增長,維護金融穩定。二是堅定推進全球金融治理改革,構建公正高效的全球金融治理格局。三是維護多邊貿易體(ti) 係的權威性和有效性。四是加強綠色金融領域的交流合作。

  法蘭(lan) 西銀行亞(ya) 太首席代表Stéphane Latouche提出,國際社會(hui) 可在四個(ge) 方麵加強國際協調:促進跨境支付和數字化,以實現更高效的國際支付係統;製定一致的監管框架,確保加密資產(chan) 和私人穩定貨幣的發展不會(hui) 削弱公眾(zhong) 對金融體(ti) 係的信心;當前的多極國際貨幣體(ti) 係應遵守穩定可兌(dui) 換原則;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綜合政策框架的原則,加強危機預警能力。

  萬(wan) 事達卡國際聯席總裁淩海表示,對於(yu) 企業(ye) 而言,要在不斷變化的大環境中保持蓬勃發展,韌性是重中之重。為(wei) 了確保構築一個(ge) 有競爭(zheng) 力、安全且具備足夠普惠性的數字生態,“互聯互通”與(yu) “數字普惠”這兩(liang) 大要素尤其值得密切關(guan) 注。作為(wei) “數字普惠”的基石,信任是一切事業(ye) 的起點。構建以信任為(wei) 基石、以技術為(wei) 導向、並實現多部門通力合作的數字普惠,也必將提振全球的經濟韌性。

  匯豐(feng) 銀行全球首席經濟學家Janet Henry認為(wei) ,世界經濟複蘇並非一帆風順,仍麵臨(lin) 增長與(yu) 通脹權衡的壓力,但一些研發支出、製造業(ye) 投資支出增速較快的新興(xing) 經濟體(ti) 有望實現較好的增長。

  與(yu) 會(hui) 人士普遍認為(wei) ,隨著宏觀調控組合政策發力見效,今年以來中國經濟持續恢複向好,主要經濟指標企穩回升態勢明顯,經濟運行中亮點在增多,預期在好轉,展現出較強的發展韌性和潛力。

  宣昌能表示,今年以來,隨著宏觀調控組合政策發力見效,中國主要經濟指標企穩回升態勢明顯。預計今年中國經濟有望實現5%左右的增長,增速在主要經濟體(ti) 中仍將名列前茅,繼續成為(wei) 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和穩定力量。

  中國農(nong) 業(ye) 銀行董事長穀澍認為(wei) ,中國經濟韌性來源於(yu) 超大規模的市場“內(nei) 核”、現代化的產(chan) 業(ye) 體(ti) 係“底座”以及創新驅動的“引擎”。“中國擁有14億(yi) 多人口,人均GDP超1.2萬(wan) 美元,中等收入群體(ti) 超4億(yi) ,擁有全球最具潛力的需求市場,這是中國經濟保持韌性的重要優(you) 勢。”他表示,在一係列擴大內(nei) 需、提振信心的政策舉(ju) 措下,國內(nei) 需求繼續擴大,積極因素累積增多,超大規模市場優(you) 勢明顯。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hui) 委員劉世錦表示,如何挖掘新增長潛能,將是推動中國經濟進入穩增長軌道的關(guan) 鍵。

  劉世錦建議,當前應當啟動和深化短期穩增長、中長期增強發展動能的新一輪結構性改革,要點包括以進城農(nong) 村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wei) 重點的需求側(ce) 結構性改革;以穩定房地產(chan) 等既有支柱產(chan) 業(ye) 、激發企業(ye) 家精神推動產(chan) 業(ye) 升級、發展未來產(chan) 業(ye) 為(wei) 重點的供給端結構性改革;以擴大有效需求、轉換資產(chan) 負債(zhai) 模式、化解防控風險為(wei) 重點的資產(chan) 負債(zhai) 端改革。(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