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城交響樂團藝術家訪華 用音樂續寫跨越半個世紀的友誼
中新社北京11月9日電 題:費城交響樂(le) 團藝術家訪華 用音樂(le) 續寫(xie) 跨越半個(ge) 世紀的友誼
作者 應妮 曾玥
第一次來中國的美國費城交響樂(le) 團指揮特裏斯坦·瑞斯·舍曼認為(wei) ,11月10日在中國國家大劇院的演出將是一個(ge) 光榮的曆史時刻,無論於(yu) 他個(ge) 人還是費城交響樂(le) 團。
這場名為(wei) “‘跨越半個(ge) 世紀的友誼’——紀念費城交響樂(le) 團訪華50周年音樂(le) 會(hui) ”,將會(hui) 由中國交響樂(le) 團和費城交響樂(le) 團聯袂演出,曲目包括伯恩斯坦的《坎迪德》序曲、《二泉映月》《將進酒》和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等。特裏斯坦·瑞斯·舍曼將與(yu) 中國著名指揮家李心草、中國交響樂(le) 團、13位費交樂(le) 手和美國亞(ya) 裔表演藝術中心的藝術家們(men) 共同登台。
五十年前的1973年,費城交響樂(le) 團一行百餘(yu) 人踏上中國的土地,成為(wei) 曆史上首支到訪中國的美國交響樂(le) 團。在北京的四場演出中,曲目既有與(yu) 中央樂(le) 團(中國交響樂(le) 團前身)鋼琴演奏家殷承宗合作的鋼琴協奏曲《黃河》,也有勃拉姆斯《第一交響曲》、貝多芬《第六交響曲》等大部頭作品,空前轟動。
11月8日下午,記者剛走進中國交響樂(le) 團排練廳,就聽到“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念白,隨即澎湃的樂(le) 聲奏響,一派氣勢磅礴。現場正在排練的是《將進酒》,歌詞源自中國唐代詩人李白。
年輕的指揮家舍曼在兩(liang) 年前加入費城交響樂(le) 團,今年夏天剛接手訪問北京項目。他認為(wei) ,這次音樂(le) 會(hui) 曲目的選擇,和1973年費城交響樂(le) 團來中國演出是一次曆史性的對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當年也演奏了這首交響曲,這是直接跟曆史的對話。而五十年後的曲目,在中西文化交融方麵更顯著,尤其《唐詩的回響》音樂(le) 會(hui) 選段除了《將進酒》之外,還有《聞官軍(jun) 收河南河北》《楓橋夜泊》《詠鵝·詠雪》。為(wei) 了更好理解這些詩詞的意境,他開始學習(xi) 中國文化,“很難,太難了”,他連連感歎。但隨即,舍曼用中文說了一句“我會(hui) 說一點點中文”,發音頗為(wei) 標準。
73歲的小提琴家戴維·布斯是1973年訪華演出的親(qin) 曆者,五十年後再度來到中國,“這是一段奇妙的經曆,也是我生命中非常關(guan) 鍵的一段經曆”。他告訴中新社記者,時至今日他仍不斷遇到當年音樂(le) 會(hui) 的觀眾(zhong) 們(men) ,他們(men) 來自世界各地,“他們(men) 告訴我,對音樂(le) 會(hui) 至今仍記憶猶新,那場音樂(le) 會(hui) 深深地影響了他們(men) 的生活。”
他坦言,當時做夢也沒有想到那次旅行是如此重要,它將對自己的人生產(chan) 生怎樣巨大的影響,“事實證明,我認為(wei) 它對費城交響樂(le) 團,甚至對美國和中國也都產(chan) 生了同樣巨大的影響。追溯到1973年,現在的我常會(hui) 把它比作我們(men) 種下的一粒種子,然後我們(men) 看到這粒種子發芽並長成參天大樹。”
費城交響樂(le) 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馬蒂亞(ya) 斯·塔爾諾波利斯基說,來到這裏是因為(wei) 我們(men) 深信,音樂(le) 可以表達單靠語言無法表達的思想和觀念。我們(men) 致力於(yu) 實現這一理想,利用音樂(le) 的力量尋找和創造共同點。
他和戴維·布斯同樣認為(wei) ,隨著費城交響樂(le) 團有許多中國音樂(le) 家的加入,費交實際上已經融進了中國的DNA。“我們(men) 正在積極籌劃一年後與(yu) 整個(ge) 費城交響樂(le) 團一起重訪中國”。(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