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不可複製”的烏鎮,可以為我們帶來哪些啟示?

發布時間:2023-11-15 16:20:00來源: 農民日報

  烏(wu) 鎮真的“不可複製”嗎?

  當下,遊客更加注重旅遊體(ti) 驗,倘若無視自身承載量,一味追求“流量”,服務品質就很可能會(hui) 打折扣,不利於(yu) 古鎮的長遠發展。隻有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充分利用自身的獨特性,抓住“關(guan) 鍵少數”,才能讓遊客來了一次還想再來。

  2023年世界互聯網大會(hui) 烏(wu) 鎮峰會(hui) 才剛剛落下帷幕,浙江烏(wu) 鎮又馬不停蹄地進入了“文學時間”,迎接“茅盾文學周”的到來。二十多年來,從(cong) “旅遊小鎮”到“文化小鎮”再到“會(hui) 展小鎮”,烏(wu) 鎮如今已是名副其實的古鎮“頂流”。這期間,全國各地也湧現出不少號稱“小烏(wu) 鎮”的古鎮景區,有如烏(wu) 鎮一樣成功的例子卻不多見,即便是開發烏(wu) 鎮的公司親(qin) 自下場打造的其他旅遊古鎮,效果也不盡如人意。“烏(wu) 鎮模式不可複製”,有人如此斷言。

  的確,烏(wu) 鎮有其獨特的先天優(you) 勢,不是每個(ge) 古鎮都有烏(wu) 鎮這樣處於(yu) 長三角地區核心地帶、交通便利的區位優(you) 勢,也不是每個(ge) 古鎮都能走出茅盾、木心這樣的文學大家,能成為(wei) 世界級峰會(hui) 的永久會(hui) 址。不過,能成為(wei) 古鎮“頂流”的烏(wu) 鎮,真的隻有“幸運”二字可以解釋嗎?“不可複製”的烏(wu) 鎮,可以為(wei) 我們(men) 帶來哪些啟示?

  提到烏(wu) 鎮,不少人會(hui) 首先聯想到“戲劇”“互聯網”“文藝”等關(guan) 鍵詞,這些關(guan) 鍵詞也命中了烏(wu) 鎮難以被複製的一個(ge) 重要原因——獨特性。一部分人因此認為(wei) ,烏(wu) 鎮的走紅得益於(yu) 不可多得的機遇。其實,戲劇也好,互聯網也好,這些看似不可被複製的特色,本質上是幾乎每個(ge) 古鎮都在出的“文化牌”。如果單論江南水鄉(xiang) 的建築風貌,烏(wu) 鎮不見得是獨一份。手握相似的牌,怎麽(me) 才能打出自己的內(nei) 容?烏(wu) 鎮首先瞄準了一個(ge) 不算大眾(zhong) 的群體(ti) ——戲劇從(cong) 業(ye) 者和愛好者。從(cong) 第一屆烏(wu) 鎮戲劇節開始,烏(wu) 鎮就走上了一條小而精的路線。辦戲劇節的地方很多,烏(wu) 鎮的獨特之處一方麵在於(yu) 其有別於(yu) 城市的古鎮韻味,另一方麵,也離不開一群專(zhuan) 業(ye) 的人,將這裏打造成為(wei) 戲劇愛好者心中的精神家園,先讓一批人對這裏產(chan) 生了歸屬感。當烏(wu) 鎮擁有一批年年都會(hui) 去的“鐵粉”之後,“破圈”、讓更多人看到烏(wu) 鎮,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事實上,古鎮往往容量有限,大而全的發展模式不見得適合。文旅行業(ye) 歸根結底仍是服務業(ye) 。古鎮要服務於(yu) 誰?如果隻是籠統地回答為(wei) “遊客”,無異於(yu) 大海撈針,很難精準匹配遊客的需求。考慮到古鎮的承載量,其服務定位應當有所偏好,文藝青年心中的“烏(wu) 托邦”與(yu) 老年人理想中的“長壽之鄉(xiang) ”顯然不同,從(cong) 服務的角度而言,這兩(liang) 種需求也難以兼顧。尤其在當下,遊客更加注重旅遊體(ti) 驗,倘若無視自身承載量,一味追求“流量”,服務品質就很可能會(hui) 打折扣,導致遊客來得快也散得快,雁過無痕,不利於(yu) 古鎮的長遠發展。隻有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充分利用自身的獨特性,抓住“關(guan) 鍵少數”,才能讓遊客來了一次還想再來。

  烏(wu) 鎮“不可複製”的一個(ge) 更重要的原因,在於(yu) 其對商業(ye) 開發度的精準把握。當下,一些古鎮景區的商業(ye) 化開發進入了修門麵、甚至是“無中生有”造仿古建築的誤區,規劃開發缺乏秩序性,也讓這些古鎮“看起來都一個(ge) 樣”,陷入同質化競爭(zheng) 的泥沼。而烏(wu) 鎮卻是在“做減法”,東(dong) 柵在規劃之初,就拿著百年前的照片作對比,拆新房、遷工廠,古鎮的曆史風貌得以恢複,文化遺存得以傳(chuan) 承。在以“減法”做保護的基礎上,烏(wu) 鎮商業(ye) 化的“加法”做在了內(nei) 裏:管線地埋、分支供水,早在2003年烏(wu) 鎮西柵景區規劃建設初期,整個(ge) 西柵景區範圍內(nei) 就完成了主幹光纜的覆蓋。如此,不管是古鎮居民還是來往遊客,在享受現代生活的舒適便捷時,也難以發現“不和諧”之處。其實,古鎮的商業(ye) 化開發與(yu)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有著相似之處:從(cong) 栽下果樹苗到進入盛果期,往往要花費三五年的時間,要付出心血、耐得住寂寞,才等得到未來。在保護中做好古鎮的開發利用要有耐心,做好當下投入或許要用五年十年才能得到回報的準備,想賺快錢“撈一筆就走”,隻會(hui) 適得其反。

  烏(wu) 鎮在度量商業(ye) 開發程度時的一個(ge) 前置假設也值得仔細品味。在不少遊客心中,古鎮就是“詩和遠方”,承載著逃離鋼筋森林的渴望。但向往著“詩和遠方”的遊客,或許隻看見了“采菊東(dong) 籬下”的悠然,卻不見得能真正接受沾著泥的菊花和帶著毛刺的籬笆。烏(wu) 鎮在保護與(yu) 開發過程中的“加減法”,多是基於(yu) 這樣一種認知展開的。“舊瓶裝新酒”,對現代遊客的吸引力大大增強。在優(you) 化遊客日常起居中的便利性與(yu) 體(ti) 驗感方麵,烏(wu) 鎮甚至做到了引領現代潮流。不必特意走進展廳場館,也無需特別的說明和展示,從(cong) 古鎮的生活日常中,就能讓人感受到這是一個(ge) 處在互聯網科技前沿的古鎮。世界互聯網大會(hui) 能夠落戶於(yu) 此,從(cong) 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有必然性。

  當然,即便是烏(wu) 鎮也會(hui) 遇到瓶頸。拿上個(ge) 月閉幕的第十屆烏(wu) 鎮戲劇節來說,就有人覺得烏(wu) 鎮“變了”:住宿價(jia) 格漲了、街道變擁擠了、明星多了……文藝青年心中的“烏(wu) 托邦”不那麽(me) “純粹”了。烏(wu) 鎮要想對遊客產(chan) 生新的吸引力,同樣不能原原本本複製自己過去走過的路。我們(men) 期待,“不可複製”的烏(wu) 鎮能帶來新的驚喜。(趙宇恒 來源:農(nong) 民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