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頒獎典禮在浙江桐鄉烏鎮舉行
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頒獎典禮在浙江桐鄉(xiang) 烏(wu) 鎮舉(ju) 行
推動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浙江桐鄉(xiang) 烏(wu) 鎮,作家茅盾故裏,小橋流水依舊,江南古鎮煥新。11月19日晚,“2023中國文學盛典·茅盾文學獎之夜”在烏(wu) 鎮互聯網國際會(hui) 展中心舉(ju) 行。時隔15年之後,這一具有崇高榮譽的文學獎項,再次回到茅盾的故鄉(xiang) 頒獎。
這也是一次中國文學的“歸鄉(xiang) ”之旅。
文學是精神的故鄉(xiang) 。1933年,茅盾發表的長篇小說《子夜》,成為(wei) 中國現代文學現實主義(yi) 作品的代表。《平凡的世界》《白鹿原》《人世間》……遵從(cong) 茅盾遺願設立的茅盾文學獎,1981年以來,獲獎作品以描摹社會(hui) 現實的廣度與(yu) 深度,在人們(men) 心中留下特殊重要的分量,在社會(hui) 主義(yi) 文學事業(ye) 的星空熠熠閃光。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雪山大地》《寶水》《本巴》《千裏江山圖》《回響》,是新時代文學對於(yu) 廣闊社會(hui) 現實的書(shu) 寫(xie) 和回應。
文學盛典期間,圍繞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文化思想、擔負新的文化使命,中國作協組織開展了獲獎作家座談會(hui) 、“新時代山鄉(xiang) 巨變創作計劃”“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推進會(hui) 、文學跨界傳(chuan) 播論壇、網絡作家座談會(hui) 等活動,文學創作者與(yu) 文學愛好者、相關(guan) 從(cong) 業(ye) 者等共聚一堂,探討推動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建設貢獻文學力量。
以精品力作彰顯新時代文學價(jia) 值
“楊誌軍(jun) 的《雪山大地》,追求大地般的重量和雪山般的質感。青藏高原上漢藏兩(liang) 個(ge) 家庭相濡以沫的交融,鑄就了一座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豐(feng) 碑。”
“喬(qiao) 葉的《寶水》,風行水上,自然成文,映照著山鄉(xiang) 巨變,為(wei) 鄉(xiang) 土書(shu) 寫(xie) 打開了新的空間。”
“劉亮程的《本巴》,向《江格爾》致敬,在創造性轉化與(yu) 創新性發展中證明多元一體(ti) 的中華文化美美與(yu) 共的活力。”
“孫甘露的《千裏江山圖》,是理想和英雄的風雅頌。革命者以信仰、純真和勇氣高舉(ju) 起衝(chong) 破黑暗的火炬……為(wei) 革命曆史題材寫(xie) 作傳(chuan) 統展開了新的藝術向度。”
“東(dong) 西的《回響》,以富於(yu) 認識和表現能力的藝術形式,探索當代城市生活的精神狀況。”
19日晚,烏(wu) 鎮互聯網國際會(hui) 展中心燈光璀璨,數字大屏光影變幻。每一則介紹獲獎作品的視頻短片之後,伴隨著極具感染力的主題音樂(le) ,金色大門緩緩開啟,獲獎作家走上舞台接受頒獎。
從(cong) 凝練而隆重的授獎辭中,人們(men) 得以窺見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闊大氣象。中國作協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新時代文學擔負著豐(feng) 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提供強大的價(jia) 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的重要職責。
作為(wei) 中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之一,茅盾文學獎的獲獎作家和作品,被認為(wei) 在相當程度上,能夠代表當下文學尤其是長篇小說創作最新的發展態勢、風格特點和藝術高度。評委代表、北京大學中文係副教授叢(cong) 治辰認為(wei) ,茅盾文學獎堅持和彰顯的文學追求,至少體(ti) 現在3個(ge) 方麵:時代性、人民性、創新性,此次獲獎作品無一不體(ti) 現出反映時代、理解時代的強烈訴求。
以創新性為(wei) 例,“《千裏江山圖》和《回響》先鋒的筆調和對類型文學乃至於(yu) 影視文學敘事手段的化用,是一種新;《寶水》對書(shu) 寫(xie) 新時代的開拓性的方法探索,是一種新;《雪山大地》提供的幹部群眾(zhong) 的新人形象,也是一種新。而對《本巴》異質性敘述方式的褒獎,更體(ti) 現了茅盾文學獎對新的重視。”叢(cong) 治辰說。
以人民立場講好講生動中國故事
如果說強烈的文化使命感是驅動作家拿起手中的筆去書(shu) 寫(xie) 的動力,那麽(me) ,深入生活、紮根人民、賡續中華文脈、堅持守正創新,便是寫(xie) 出好作品的法寶。
《寶水》寫(xie) 了豫北小山村的一年。“為(wei) 了寫(xie) 這一年,我的素材準備時間用了七八年。”在11月17日舉(ju) 行的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座談會(hui) 上,作家喬(qiao) 葉說,“鄉(xiang) 村正在發生著的巨變,對於(yu) 寫(xie) 作者而言是一個(ge) 文學富礦。”
“無論我寫(xie) 什麽(me) ,我的情感與(yu) 大地上的人民心心相印,血肉相連。”作家劉亮程分享了從(cong) 新疆烏(wu) 魯木齊遷居菜籽溝村10年來的經曆和感受。《本巴》創作源自多年前作家聽到的史詩《江格爾》說唱,他在菜籽溝村生活期間完成了這部作品。
一次偶然的機會(hui) ,作家孫甘露得知秘密戰線的一次行動,他決(jue) 定沉入曆史深處,書(shu) 寫(xie) 家國命運。“隻有把握住了時代的脈搏、紮根在人民的生活,我們(men) 的文學才能煥發出新的生命力。”作家東(dong) 西講述了他如何在生活中尋找新靈感、新人物,“寫(xie) 作必須建立在堅實的生活之上,生活有多豐(feng) 富,心靈就有多精彩。”
創作是艱苦的,收獲是巨大的。《雪山大地》發表後,作家楊誌軍(jun) 說,來自青海讀者的反饋令他欣慰。他們(men) 從(cong) 小跟著父輩進入青藏高原,卻對父輩的人生選擇和經曆知之甚少,看了這本書(shu) ,“突然能理解父母了。”楊誌軍(jun) 說,“父輩的選擇實際是充滿著理想主義(yi) 的色彩,這就是文學的力量,文學是人物、是故事、是命運,往往在你都沒有意識到的時候,已經潛移默化地起了作用。”
以跨界傳(chuan) 播強化文學的價(jia) 值延伸
19日晚舉(ju) 辦的盛典,以一曲《我和我的祖國》開場,短視頻《大地人民 文學無疆》帶人們(men) 回顧了璀璨的文學長河。文學“置身”於(yu) 聚光燈下:隆重的頒獎典禮與(yu) 抒情性的視頻介紹、舞台表演相結合,精心設置的讀者互動、致敬編輯環節讓人們(men) 更加深入了解文學創作生產(chan) 的各個(ge) 環節。借助直播平台,文學的故事加速跨界傳(chuan) 播。
繼2022年第八屆魯迅文學獎頒獎典禮之後,中國作協再次舉(ju) 辦“中國文學盛典”,讓優(you) 秀作家作品以更豐(feng) 富的形態、更新穎的方式走進大眾(zhong) 視野,在全社會(hui) 凝聚磅礴的文學力量。中國作協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這樣的一場盛典,是優(you) 秀的作家作品應該享有的榮譽與(yu) 尊嚴(yan) ,也是文學在新的文化環境和新的傳(chuan) 播格局中應該作出的努力與(yu) 嚐試。
跨界,成為(wei) 今年盛典期間的熱詞。
連日來,行走在烏(wu) 鎮,初冬暖陽下,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封麵海報在微風中舒展。在西柵環湖劇場,茅盾文學獎作品改編電影的線下放映,吸引眾(zhong) 多年輕遊客前來。在街頭設置的茅盾文學周朗讀亭,許多遊客錄下屬於(yu) 自己的有聲作品。在碼頭、在廣場,《駱駝祥子》《一句頂一萬(wan) 句》《人世間》等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改編的話劇表演,吸引人們(men) 觀看。文學,離人們(men) 如此之近。
在新的技術環境下,如何創新文學傳(chuan) 播方式、讓文學的聲音傳(chuan) 得更遠?盛典期間,新時代文學跨界傳(chuan) 播論壇、影視改編作為(wei) 文學的推廣者等活動同步舉(ju) 辦。作家、影視劇從(cong) 業(ye) 者、新媒體(ti) 傳(chuan) 播者,圍繞文學的跨界傳(chuan) 播,進行了充分討論。
曆屆茅盾文學獎作品影視改編成功案例屢見不鮮。關(guan) 於(yu) 文學創作與(yu) 影視改編的關(guan) 係,與(yu) 會(hui) 者指出,文學是一切藝術之母,影視改編讓文學展翅高飛。同時,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遵從(cong) 不同的創作規律。
作家楊誌軍(jun) 認為(wei) ,作家和作品可以“破圈”,但作家不可以把“破圈”當做寫(xie) 作目的,文學應該守住豐(feng) 富而獨特的內(nei) 心世界,守住新時代創作要求的高標準。作家東(dong) 西認為(wei) ,影視劇青睞的是有新意的文學母本,而不是格式化的作品,文學的“破圈”建立在寫(xie) 作的創新和突破之上。
“新時代山鄉(xiang) 巨變創作計劃”“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是中國作協自2022年啟動的兩(liang) 個(ge) 文學創作計劃。“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推出了“遷徙計劃”“揚帆計劃”兩(liang) 個(ge) 子計劃,意在拓展文學的影響受眾(zhong) ,使優(you) 秀文學作品在“圈內(nei) 圈外”、海內(nei) 外產(chan) 生廣泛影響。據介紹,“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共有47部作品獲得支持。中國作協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下一步,要善於(yu) 運用技術革新創新文學傳(chuan) 播方式,強化文學的價(jia) 值延伸,重視向電影、電視、動漫、紀錄片、微電影、網絡微劇、網絡短視頻等轉化。
53部茅盾文學獎作品,矗立起一代代作家攀登文學高峰的路標。文學記錄時代,文學滋養(yang) 生活,文學慰藉心靈。期待中國文學,繼續向著高處攀登。(人民日報記者 智春麗(li)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