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貸那貸”全麵接入征信係統 是約束也是保護
在誘惑豐(feng) 富的社會(hui) ,網貸有風險、貸款須守信,應該成為(wei) 社會(hui) 大眾(zhong) 尤其是還款能力較弱的年輕人的一條內(nei) 心底線
據中國證券報報道,目前多數電商貸款已接入人民銀行征信係統,部分銀行要求客戶在申請房貸時提供其他信用類貸款的“結清證明”。此外,多次網貸逾期記錄也可能導致房貸無法被審批通過。
報道一出,引起了不少討論,因為(wei) 它證實了此前關(guan) 於(yu) 網貸接入征信的消息。網友的評論,擔憂有之、讚成有之。其實從(cong) 長遠來看,征信範圍的擴大對保護個(ge) 人權益、防範金融風險和建設信用社會(hui) 都是有益且必要的。
這些年,隨著互聯網經濟的發展、消費習(xi) 慣的改變,網絡貸款越來越發達,很多人有意無意間都成為(wei) 了網貸用戶。網貸的發展一方麵緩解了資金壓力、為(wei) 中小企業(ye) 融資和刺激消費起到促進作用,另一方麵也成為(wei) 違約糾紛高發領域,造成諸多社會(hui) 隱患。可以說,網貸接入征信係統,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讓一些想貸而沒貸的人更謹慎了、已貸且正還貸的人更守信了,尤其對有購房打算的人來說,有效強化了公眾(zhong) 的信用意識。
有句俗話說“虱多不癢,債(zhai) 多不愁”,但是在一個(ge) 信用機製發達的社會(hui) ,這話顯然過於(yu) “天真”了。超過能力的負債(zhai) ,足以吞噬掉人生。這幾年網絡貸款平台的低門檻、輕審核、高通過率,讓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身陷貸款旋渦。“剛還完一張卡,還有五張,人麻了,悔不當初”“弟弟賭博貸了三十多萬(wan) ,昨天接到催收電話才知道,搞不懂一個(ge) 沒有正經工作的人是怎麽(me) 貸到這麽(me) 多錢的”……這些留言背後,都是一個(ge) 個(ge) 悲傷(shang) 的故事。不正規網貸衍生出的非法催收、暴力催收,輕易可以讓一個(ge) 人“社會(hui) 性死亡”,每年因為(wei) 借貸引發的輕生或者惡性案件更不在少數。
網貸接入征信係統,更進一步的影響在網貸平台,更謹慎的網貸選擇意味著貸款需求的抑製。打開手機,除了“花唄”“借唄”“微粒貸”等大家較為(wei) 熟悉的貸款產(chan) 品外,許多與(yu) 金融毫不沾邊的工具類APP都開始提供貸款業(ye) 務。有用戶哭笑不得:“我就用美圖秀秀修個(ge) 圖,哪需要跟它借錢啊。”點個(ge) “同意開通”、刷個(ge) “人臉識別”,沒多久錢就借到手了,不少用戶反映在使用APP時容易無意間觸發借款。
經濟日報也關(guan) 注到生活服務軟件紮堆“求借錢”的現象,指出一些APP還會(hui) 為(wei) 了吸引用戶借款,會(hui) 誇大宣傳(chuan) 或者誤導用戶,使得用戶在不清楚借款風險的情況下盲目借款,最終導致債(zhai) 務糾紛和信用風險。靈活性、便利性意味著高風險性,強調違約風險無疑是一種有效的信用預警,從(cong) 而對衝(chong) 部分不正規的網貸風險。
作為(wei) 一種金融產(chan) 品,互聯網貸款有其正麵作用,而且,為(wei) 進一步規範商業(ye) 銀行互聯網貸款業(ye) 務行為(wei) ,促進互聯網貸款業(ye) 務健康發展,銀保監會(hui) 等曾發布《商業(ye) 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關(guan) 於(yu) 進一步規範商業(ye) 銀行互聯網貸款業(ye) 務的通知》一係列政策文件,從(cong) 供給端規範互聯網金融。此外,需求端的規範和宣傳(chuan) 教育也必不可少。在誘惑豐(feng) 富的社會(hui) ,網貸有風險、貸款須守信,應該成為(wei) 社會(hui) 大眾(zhong) 尤其是還款能力較薄弱的年輕人的一條內(nei) 心底線。一個(ge) 人人守信的商業(ye) 社會(hui) ,才能健康持續發展,讓各方受益。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蘇月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