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培育新質生產力 青年挺立時代潮頭

發布時間:2023-12-11 15:36: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在科學探索領域,“十年磨一劍”的故事在我國並不少見。

  第四屆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hui) (以下簡稱“中青科協”)會(hui) 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研究員楊宏記得,2021年4月29日,我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成功發射後,飛控團隊開始了365天×24小時的工作模式,全年不間斷地守護太空家園。團隊中大部分年輕人一畢業(ye) 就參加空間站的研製工作,12年間就幹了這一件事。他們(men) 中很多人說起空間站都會(hui) 十分動情,“它之前陪伴我們(men) 度過了青年時代,之後可能還要貫徹我們(men) 的一生”。

  12月10日,第四屆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日活動現場,楊宏麵向來自全國航天、信息、人工智能等領域的近300名青年科技工作者,又一次講述了這個(ge) 故事。他用神舟團隊的承諾勉勵青年朋友,“用成功報效祖國、用卓越鑄就輝煌”。

  置身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當下,青年如何挺立時代潮頭、破解發展難題?活動當天,多名青年科技工作者給出的破題思路是,培育新質生產(chan) 力。

  第六屆中青科協理事、北京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副院長楊玉超2015年回國從(cong) 事憶阻器、存算一體(ti) 芯片、類腦計算研究。他看到,在集成電路發展的大背景下,傳(chuan) 統的芯片架構受到訪存帶寬等條件影響,限製了芯片算力的提升。眼下,他與(yu) 團隊做的是“從(cong) 頭跟上”的工作,通過存算一體(ti) 的新技術實現“彎道超車”,提升芯片算力。

  “必須尋求新質生產(chan) 力,有創新思維,也要有新的技術路線。”楊玉超說。

  第六屆中青科協會(hui) 員、遼寧省科技人才研究院副院長趙冬陽曾參與(yu) C919大型客機、AG600水陸兩(liang) 棲大型運輸機的研發工作。就在活動前一天,第三架C919大型客機剛從(cong) 上海浦東(dong) 國際機場飛抵上海虹橋國際機場,完成交付。

  趙冬陽用飛機製造來解釋他眼中的“新質生產(chan) 力”。他說,對標國際先進的民營飛機的生產(chan) 研製過程,如果其采用傳(chuan) 統生產(chan) 力的方式去研製,可能遠遠不夠,要采用很多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需要新時代科研工作者不斷研究和開拓深耕,讓新技術應用到飛機研製的過程中,讓我國自己的飛機趕超世界。

  清華大學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強致力於(yu) 高性能電池的研發。在他看來,新質生產(chan) 力就是要讓實驗室的研究找到應用場景。投身國家科技研發大潮的這些年,他最深切的感受是,中國的高質量發展越來越以科技創新作為(wei) 驅動力。當前國家的發展更加迫切地需要新質生產(chan) 力,他也希望能夠繼續緊跟時代的趨勢,使自己的創新賦能科技轉變為(wei) 生產(chan) 力。

  “‘新質生產(chan) 力’這一概念的提出和闡釋,為(wei) 我們(men) 增強發展新動能、構築經濟發展新引擎、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you) 勢提供了重要指引。”中青科協會(hui) 長吳剛認為(wei) ,廣大青年科技工作者是國家科技創新的有生力量,要充分發揮在科技創新領域的生力軍(jun) 作用,隨著科學研究加速向宏觀拓展、向微觀深入、向極端條件突破,越發需要青年乘勢而上、挺膺擔當。

  “發現真需求和真問題,用研究解決(jue) 真問題。”張強認為(wei) ,當前正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科技工作者要發揚釘釘子精神,把創新動力釘到產(chan) 業(ye) 中,變成社會(hui) 科技的生產(chan) 力,“這是新時代我們(men) 從(cong) 創新的角度到新質生產(chan) 力當中的關(guan) 鍵點”。

  北京市青聯委員、北京腦科學與(yu) 類腦研究中心獨立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李瑩長期從(cong) 事社交障礙領域研究。她記得,自己讀博時還沒有聽說過“人工智能”,而眼下,包括人工智能在內(nei) 的多種新技術已經落地應用。

  在李瑩看來,不少人都經曆了10多年在一個(ge) 基礎領域的長期耕耘,但真正到了把基礎知識發揮出來時,可能又麵臨(lin) 很多新挑戰。這要求青年科技工作者搭建的知識體(ti) 係,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廣闊的眼界。

  今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yang) 和使用的若幹措施》,鼓勵青年科技人才深入經濟社會(hui) 發展實踐,結合實際需求凝練科學問題,開展原始創新、技術攻關(guan) 、成果轉化,把論文寫(xie) 在祖國大地上。同時,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國家重大科技任務中“挑大梁”“當主角”。

  北京市海澱區委書(shu) 記張革提到,近年來,海澱區推出新型研發機構研究生聯合招生、科技人才隊伍建設行動計劃、“薪火共燃”計劃、“海英計劃”升級版等一係列人才政策,持續匯集英才。此外,海澱區聚焦大信息、醫藥健康、智能製造等產(chan) 業(ye) ,圍繞量子信息、空天科技等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未來產(chan) 業(ye) ,鼓勵領軍(jun) 企業(ye) 、高成長企業(ye) 和前沿企業(ye) 設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33家、園區分站104家、創新實踐基地7家,加快培育新質生產(chan) 力。目前,海澱區人才資源總量近200萬(wan) 人,占北京市1/4,是全國智力資源最為(wei) 密集的區域。

  楊玉超感觸頗深的是,他剛回國兩(liang) 年,就承擔起科技部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我還是一個(ge) 科研小白的情況下,國家把這麽(me) 重要的項目交給我,是很大的信任和鼓舞,也是給予我們(men) 項目組和科技組的鞭策”。

  李瑩提道,她剛回國不久,就加入了北京市青聯,接觸到人工智能、飛機製造等各領域的夥(huo) 伴。“這樣一種橋梁的搭建,為(wei) 我打開了新的視角,讓我理解了除基礎科研之外,也要瞄準產(chan) 業(ye) 需求。這樣的認識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在選擇未來的科研方向時,更注重科研成果的應用前景。”

  青年科技工作者中流行這樣一句話,看見光,成為(wei) 光,發出光。活動當天,“北京市科技之光青年宣講團”組建成立,不少科創青年將從(cong) 實驗室走向演講台,麵向更廣大的青年夥(huo) 伴講述科技工作者的奮鬥故事。

  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95後食品生物技術博士生馮(feng) 金璐加入了北京市科技之光青年宣講團。她希望把到農(nong) 村一線做實驗的經曆講出來,讓城裏的孩子看看機械化在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中的廣泛應用,也讓農(nong) 民了解到更多供應鏈、產(chan) 業(ye) 鏈相關(guan) 的知識。

  同樣加入青年宣講團的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病理科研究員李文斌希望,通過科普,將頂級醫生的醫療診治理念及時傳(chuan) 達到大眾(zhong) 心中,也讓更多人了解疾病背後的科技攻關(guan) 和臨(lin) 床診治。

  全國青聯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廣大青年要矢誌科技強國建設,傳(chuan) 承科學家精神,在中國式現代化偉(wei) 大實踐中譜寫(xie) 科技強國的青春篇章;要緊跟世界科技發展大勢,瞄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科技前沿領域,加快原始創新、顛覆性創新和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形成一大批國家所需、人民所要的科技創新成果;要聚焦新質生產(chan) 力,瞄準新技術、新領域、新模式,助力推動建立政府、企業(ye) 、高校、科研機構等創新主體(ti) 相互協調的創新聯合體(ti) ,形成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wei) 現實生產(chan) 力的強大合力。

  自11月以來,中青科協牽頭在全國集中開展“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日”全國活動月,已開展活動210場,4000餘(yu) 名青年科技工作者線下參與(yu) ,累計簽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超過27.8億(yi) 元。

  本報北京12月10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尹希寧 記者 劉世昕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