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界專家:閩台茶產業合作漸入佳境 業態創新加快
中新網廈門12月10日電 (楊伏山 吳美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茶葉學會(hui) 名譽理事長劉仲華10日在廈門稱,閩台茶產(chan) 業(ye) 合作不斷得以深化,加工工藝交融互鑒,業(ye) 態創新加快。
伴隨中國茶品牌海外擴張呈現“星火燎原”之勢,頭部茶企紛紛擁抱國際市場。知名茶企華祥苑茶業(ye) 股份有限公司當天在廈門舉(ju) 行國繽茶全球戰略發布會(hui) ,劉仲華、財經作家吳曉波和華祥苑董事長肖文華共啟國繽茶全球戰略。劉仲華在會(hui) 上發表《如何加快兩(liang) 岸茶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助推中國茶香飄世界》主題演講,對華祥苑主動承接兩(liang) 岸茶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使命予以肯定。
他說,福建是烏(wu) 龍茶的發源地,台灣是烏(wu) 龍茶的重要產(chan) 區,閩台“茶同根、種同源、藝同師、技同門”,福建成為(wei) 大陸對台農(nong) 業(ye) 合作最活躍的地區,農(nong) 業(ye) 利用台資數量與(yu) 規模多年位居首位,茶產(chan) 業(ye) 已成為(wei) 兩(liang) 岸農(nong) 業(ye) 合作交流的橋梁和紐帶。
18世紀初,福建茶樹品種傳(chuan) 入台灣並開枝散葉,20世紀80年代,台灣選育的茶樹良種台茶12號(金萱)、13號(翠玉)等被引種回福建,豐(feng) 富了福建茶樹種質資源。
劉仲華稱,閩台茶產(chan) 業(ye) 合作不斷深化,茶樹品種交流創新,目前,福建的台茶種植麵積已達6萬(wan) 多畝(mu) 。福建茶企選用台茶品種,創製了具有福建特色的大田美人茶,福建大田縣目前有台商合資茶企9家,生產(chan) 美人茶深受消費者青睞。
同時,兩(liang) 岸加工工藝交融互鑒:福建茶企借鑒台灣烏(wu) 龍茶製作工藝中的輕發酵和多包揉的特點,研發了“幹茶綠、湯色綠、葉底綠”的清香型鐵觀音,行銷全國。福建茶企研發空調做青工藝,通過科學控製生產(chan) 車間溫度、濕度等環境條件,大幅度提高產(chan) 品製優(you) 率,得到台灣同行的認可,如今空調做青工藝在台灣烏(wu) 龍茶加工中被普遍采用。
此外,機具設備也互通有無。福建從(cong) 台灣引進包揉機、除濕機、烘幹機等製茶機械設備,大幅度減少用工投入,有效降低生產(chan) 成本;而福建研發的茶葉搖青機、速包機、包裝機等在台灣被廣泛使用,深受台灣茶農(nong) 好評。
他說,閩台茶文化交流不斷加強,既搭建起交流平台,如海峽兩(liang) 岸茶業(ye) 博覽會(hui) ,並舉(ju) 辦多場茶產(chan) 業(ye) 發展研討交流會(hui) ;也加快業(ye) 態創新,福建學習(xi) 借鑒台灣發展休閑農(nong) 業(ye) 的成功經驗,扶持建設茶葉小鎮、茶莊園;支持發展武夷山“印象大紅袍”等一批茶文化項目,推廣茶園生態遊、茶鄉(xiang) 體(ti) 驗遊、茶事修學遊,促進茶葉與(yu) 旅遊、休閑、康養(yang) 融合,實現一二三產(chan) 融合發展。
其中,成立於(yu) 2006年、位於(yu) 福建漳平的台灣農(nong) 民創業(ye) 園,2008年升格為(wei) 國家級台灣農(nong) 民創業(ye) 園,被台商譽為(wei) “大陸阿裏山”,園區入駐台企82家、台農(nong) 600多人,年生產(chan) 總值約15億(yi) 元,成為(wei) 台商個(ge) 體(ti) 在大陸投資最密集的鄉(xiang) 鎮和最大的高山烏(wu) 龍茶生產(chan) 基地,被授予國家級“海峽兩(liang) 岸青年就業(ye) 創業(ye) 基地”“台灣青年產(chan) 業(ye) 融合創業(ye) 示範基地”等榮譽稱號。
隨著“國繽茶全球戰略”的正式啟動,華祥苑開啟發展新階段,將進一步加速中國茶的國際市場布局步調。肖文華表示,戰略升級之後,企業(ye) 將擔綱起讓中國茶走向世界的使命,繼續以茶文化鏈接世界,向世界展現中國茶品牌開放的決(jue) 心與(yu) 信心。
當日,企業(ye) 雲(yun) 課堂走進全國民營經濟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基地(廈門)活動在華祥苑主題公園開展,圍繞加快兩(liang) 岸茶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深入探討。(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