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團”共建產教融合共同體,校企能否真的“雙向奔赴”?
羊城晚報記者 崔文燦
產(chan) 教融合融而不合、校企合作不深不實,一直是職業(ye) 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堵點”。記者留意到,近期,多所職業(ye) 院校開始聯合企業(ye) 、本科院校,“抱團”成立產(chan) 教融合共同體(ti) ,嚐試在產(chan) 業(ye) 與(yu) 教育鏈接上,尋求新的突破。
校企合作“冷熱不均”的問題能否破解?人才培養(yang) 能否從(cong) 中尋求突破?解析產(chan) 教融合共同體(ti) 這個(ge) 樣本,實際上就是回答在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下,職業(ye) 教育麵臨(lin) 的新問題、新情況,以及如何實現新發展、新跨越。
共同體(ti) 中企業(ye) 數量占據“半壁江山”
12月的深圳,依舊溫暖。記者走進寶安區一處3000平方米的智能製造裝備展示廳,這裏是大族激光的機床王國。一台台激光裝備和關(guan) 鍵器件,代表著全球領先的智能製造技術,也源自他們(men) 的科技創新。
這家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ye) ,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成功打入歐美、日韓、東(dong) 南亞(ya) 等地的市場,成為(wei) 眾(zhong) 多中高端市場行業(ye) 頭部企業(ye) 客戶的選擇。
但這樣的企業(ye) 也有用人的煩惱。深圳市大族鋰電智能裝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郭啟軍(jun) 說:“新能源鋰電和智能裝備近兩(liang) 年需求量暴增,我們(men) 有人才的缺口,但學校的教學體(ti) 係並不能完全契合我們(men) 企業(ye) 的需求。”
在珠三角地區,有著許多像大族激光這類專(zhuan) 用智能裝備企業(ye) 。這類行業(ye) 具有技術含量高、非標定製化生產(chan) 、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關(guan) 聯度高等特點,對技術、技能人才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郭啟軍(jun) 認為(wei) ,當前正處於(yu) 技術快速“升級迭代”期,要求企業(ye) 必須以更高的標準,更快的速度,更廣的視野,來培養(yang) 行業(ye) 人才,推動技術創新,“要實現這個(ge) 目標,加強產(chan) 教融合、科教融匯,是必由之路。我們(men) 要通過產(chan) 業(ye) 與(yu) 教育深度融合,將前瞻性的知識、技能和標準傳(chuan) 遞給新生力量。”他說。
去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深化現代職業(ye) 教育體(ti) 係建設改革的意見》,當中提到的探索省域現代職業(ye) 教育體(ti) 係建設新模式、打造市域產(chan) 教聯合體(ti) 、打造行業(ye) 產(chan) 教融合共同體(ti) 被視作現代職業(ye) 教育的“一體(ti) 兩(liang) 翼”,成為(wei) 接下來各大聯合體(ti) 、共同體(ti) 醞釀成立的指南。
如果說,以前校企合作是“剃頭擔子一頭熱”、學校積極而企業(ye) 冷淡,那麽(me) “產(chan) 教融合共同體(ti) ”的提出,讓局麵有了轉機。記者留意到,近期職業(ye) 院校接二連三成立的產(chan) 教融合共同體(ti) 中,企業(ye) 數量占據“半壁江山”。不僅(jin) 在智能製造領域,在教育、公共衛生等方麵,企業(ye) 尋求合作的訴求都十分旺盛。做好產(chan) 教融合,正成為(wei) 越來越多企業(ye) 的共識。
廣東(dong) 省教育廳副廳長馮(feng) 偉(wei) 認為(wei) ,行業(ye) 產(chan) 教融合共同體(ti) 的建設,是係統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ti) 化發展的重大創新舉(ju) 措,也是現代職業(ye) 教育“一體(ti) 兩(liang) 翼”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多方協同共建產(chan) 教融合共同體(ti) ,將普通高等教育、職業(ye) 教育與(yu) 行業(ye) 進步、產(chan) 業(ye) 轉型、區域發展相融合,最終要實現教育鏈、人才鏈、產(chan) 業(ye) 鏈、創新鏈的“四鏈融通”。
競爭(zheng) 對手成為(wei) “一家人”
共同體(ti) 的成立,熱了企業(ye) ,也讓職業(ye) 院校看到了春天。12月10日,在全國專(zhuan) 用智能裝備行業(ye) 產(chan) 教融合共同體(ti) 成立大會(hui) 前夕,廣東(dong) 機電職業(ye) 技術學院校企合作中心主任、創新創業(ye) 學院院長李友餘(yu) 難掩興(xing) 奮之情,與(yu) 共同體(ti) 企業(ye) 代表暢聊至淩晨。未來如何合作、如何共贏,一種希望在學校和企業(ye) 中升騰。
廣東(dong) 機電職業(ye) 技術學院是國家“雙高計劃”建設單位,在廣東(dong) 高職院校中,處於(yu) 較為(wei) 靠前的陣營。與(yu) 之攜手共同組建共同體(ti) 的,還有行業(ye) 龍頭企業(ye) 深圳市大族鋰電智能裝備有限公司以及本科院校廣東(dong) 工業(ye) 大學、深圳技術大學。而且頗有意味的是,產(chan) 教融合共同體(ti) 成員內(nei) 的不少企業(ye) 平時是競爭(zheng) 對手,此次也加入共同的陣地,成了“一家人”。
對於(yu) 不同層次學校、不同企業(ye) 的“抱團”,李友餘(yu) 認為(wei) ,向先進者學習(xi) 是共同體(ti) 一個(ge) 重要的使命。
“優(you) 秀的前鋒,優(you) 秀的後衛,組成了一支優(you) 秀的球隊,”李友餘(yu) 比喻道,“傳(chuan) 統的職業(ye) 教育具有局限性,最先進的技術研發肯定沒有重點本科強,所以在協同創新方麵還是要靠高水平大學來牽引;而對企業(ye) 來說,資源互鑒,手拉手才能走得更遠。”
記者了解到,各方在規劃產(chan) 業(ye) 的同時,也將規劃職業(ye) 教育,各自整合優(you) 勢資源。從(cong) 本科院校、高職院校到中職學校,實現分層分類培養(yang) 、一體(ti) 化設計,為(wei) 產(chan) 業(ye) 金字塔人才結構一對一精準匹配。
在共同體(ti) 中,校企合作是否能夠突破以往“不深不實”的困境?對此,廣東(dong) 機電職業(ye) 技術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藍祥龍說:“合作能不能、深不深要看誰當家。我們(men) 要一起將共同體(ti) 打造成為(wei) 實現共同發展的戰略共同體(ti) 、協調配合的行動共同體(ti) 和相互支持的情感共同體(ti) 。”
未來發展仍待探索
產(chan) 教融合共同體(ti) 尚是新鮮事物,接下來怎麽(me) 辦、怎麽(me) 幹仍待探索。
廣東(dong) 輕工職業(ye) 技術學院校長盧坤建認為(wei) ,產(chan) 教融合中,教師是主體(ti) 力量,亦是產(chan) 教融合核心要素,“老師應該有對頭部企業(ye) 技術發展走向的領悟、把握、服務能力,否則產(chan) 教融合將無從(cong) 談起。”
“職業(ye) 教育必須實施更大力度的開放辦學,才能把八方資源更好引入到學校辦學治校的全過程、各方麵。”廣東(dong) 省外語藝術職業(ye) 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馬栩生如是說。
順德職業(ye) 技術學院教務處處長、教授肖冰談到,在產(chan) 教融合共同體(ti) 中,龍頭企業(ye) 要先梳理自己核心的產(chan) 品和業(ye) 務,再據此來確定要做什麽(me) 事、需要什麽(me) 人。頭部高校和職業(ye) 院校領到各自的“任務清單”,形成完整清晰的鏈條。這樣一來,人才培養(yang) 直接針對企業(ye) 核心產(chan) 品和業(ye) 務,學校、科研和上下遊企業(ye) 的聯係也會(hui) 更加緊密。
在廣東(dong) 省產(chan) 教融合促進會(hui) 執行秘書(shu) 長萬(wan) 俊傑看來,產(chan) 教融合共同體(ti) 既要實現“和合與(yu) 共”,又要保持和而不同,還要知行合一,並不容易。
如教育部職業(ye) 院校教育類專(zhuan) 業(ye) 教學指導委員會(hui) 主任劉蘭(lan) 明所說:“要開展形式多樣的深度合作的辦學實踐,推進辦學模式、培養(yang) 模式、評價(jia) 模式的改革,彼此依靠,擁有不可或缺的‘魚水之情’。”(羊城晚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