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奈到主動 文藝院團網絡直播如何立得住行得遠
從(cong) 無奈之舉(ju) 到主動作為(wei) ,從(cong) 個(ge) 人操作到集體(ti) 行動,從(cong) 隨機化到常態化——
文藝院團網絡直播如何立得住行得遠
演員們(men) 後麵是巨大的背景牆,兩(liang) 個(ge) 補光燈立在他們(men) 側(ce) 前方,補光燈中間是三台按不同角度擺放的攝像機,攝像機後麵是監視器和戴著耳機的導演……
“怎麽(me) 像電視台的攝影棚?”記者心裏犯起了嘀咕。
“這是我們(men) 團的直播間,演員們(men) 每天固定時間在這裏直播。”延邊歌舞團副團長羅鬆花解開了記者心中的疑惑。
“文藝院團的舞台不在劇場嗎?怎麽(me) 搞起了直播?”又一個(ge) 疑惑冒了出來。
“三年疫情期間,線下演出幾乎停擺;疫情之後,線下演出尤其是商業(ye) 演出仍在緩慢恢複中。團聘人員工資和運營經費,一年需要200萬(wan) 元,都得自己創收解決(jue) 。所以,我們(men) 必須另辟蹊徑,開辟‘第二舞台’。”羅鬆花進一步解釋道。
在線上開辟“第二舞台”的不止延邊歌舞團一家。2023年4月,在文化和旅遊部市場司的指導下,中國演出行業(ye) 協會(hui) 與(yu) 抖音共同發起“藝播計劃——抖音直播院團專(zhuan) 項”,協助院團打造線上“第二舞台”。截至目前,已有90餘(yu) 家國有文藝院團、超千名演員入駐抖音開展直播,嚐試開展常態化線上演出。
直播需要的不僅(jin) 是表演技能
從(cong) 線下實體(ti) 劇場來到線上虛擬舞台,演什麽(me) ?怎麽(me) 演?最初,無論是院團長,還是演員,心裏都有無數個(ge) 問號。
“我最擔心直播時出錯。”延邊歌舞團聲樂(le) 部部長黃梅花說,平時線下演出,一般唱一兩(liang) 首歌就可以下台,而一場兩(liang) 個(ge) 小時的直播,需要唱20首歌,對個(ge) 人唱功和體(ti) 力是個(ge) 很大的挑戰。
剛開始直播的那些日子,黃梅花每次唱的都是自己熟悉的歌,久而久之,粉絲(si) 聽膩了,就開始點新歌。“遇到不會(hui) 唱的歌,臉上火辣辣的,麵子上掛不住,隻能下播後拚命練習(xi) 。”後來,黃梅花得出一個(ge) 經驗,有些歌不會(hui) 唱或唱不好不要緊,但一定要跟粉絲(si) 真誠溝通。比如,有時候感冒了,直播時跟粉絲(si) 解釋一下,一般都能得到諒解。
直播時,能跟粉絲(si) 有效溝通是一個(ge) 主播必備的技能,有時甚至比表演技能更重要。
李瑞鵬是延邊歌舞團的青年舞蹈演員,也是團裏直播時間最長的演員。每次直播,他一跳就是兩(liang) 三個(ge) 小時,一直跳到汗流浹背。但李瑞鵬不善於(yu) 跟粉絲(si) 交流,“有時候,哪怕粉絲(si) 送了一個(ge) ‘跑車’(禮物打賞),我最多就說一句‘謝謝’,不會(hui) 像有些主播那樣跟粉絲(si) 熱聊,總覺得用舞蹈跟粉絲(si) 交流就夠了”。結果,粉絲(si) 數量增長得比較慢,直播時人氣也不夠旺。
在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hui) 分黨(dang) 組書(shu) 記、駐會(hui) 副主席邱運華看來,線上直播與(yu) 線下演出很大的一個(ge) 不同是,直播呈現的不是一個(ge) 單純的物理文本,而是一個(ge) 綜合的過程性文本,這個(ge) 文本是由主播和粉絲(si) (觀眾(zhong) )共同創造的。因此,在直播中,演員與(yu) 粉絲(si) 如何有效互動至關(guan) 重要,會(hui) 直接影響直播的質量。
“到底應該怎樣直播?”經常有演員向抖音直播業(ye) 務代表陶侃取經。“有的演員已經在自己的演出行當裏經營了幾十年,在線下演出中,能夠通過觀眾(zhong) 的表情、眼神以及掌聲等接收觀眾(zhong) 對表演的反饋,從(cong) 而及時調整自己的表演。”陶侃說,“但來到直播間,你麵對的是鏡頭以及屏幕上的數字化禮物、文字評論等,必須通過這些捕捉到有效信息並及時給出反饋,這是從(cong) 線下來到線上的藝術家需要特別磨煉的技能。”
為(wei) 院團和演員帶來持續穩定收入
每次直播結束,李瑞鵬都習(xi) 慣性地打開賬號後台看看直播數據,看到打賞收入的數字由小變大,他心裏會(hui) 生出一種收獲的喜悅。
無論對於(yu) 個(ge) 人,還是對於(yu) 院團,開辟線上“第二舞台”,既是為(wei) 了安放藝術夢想,也是為(wei) 了增加收入。對於(yu) 地方院團,“第二舞台”帶來的流量、收入尤為(wei) 重要。
“從(cong) 今年3月啟動直播以來,團裏收入接近80萬(wan) 元,個(ge) 人主播收入超過50萬(wan) 元。”羅鬆花說,“對於(yu) 需要一年創收200萬(wan) 元來解決(jue) 生存問題的延邊歌舞團而言,直播真是解了燃眉之急。”
通過直播重獲生機的還有盤錦市藝術團。近年來,有著近40年曆史的盤錦市藝術團麵臨(lin) 著演員流失、演出機會(hui) 減少、入不敷出的壓力。今年4月,盤錦市藝術團開始直播,首次開播就有1000多人在線觀看。過去月工資隻有3000元的演員,如今通過直播月收入最多可達2萬(wan) 元。盤錦市藝術團團長丁岩告訴記者,嚐到甜頭的他們(men) 目前已開通10個(ge) 直播賬號,正在進行常態化直播。
線下演出有比較成熟的收入分配機製,但線上演出的收入如何分配卻是一個(ge) 新課題。羅鬆花介紹,延邊歌舞團的直播分為(wei) 團體(ti) 直播和個(ge) 人直播兩(liang) 種。團體(ti) 直播的打賞收入由團裏和演員按比例分配,個(ge) 人直播的打賞收入歸演員。這大大提升了演員們(men) 參與(yu) 直播的積極性。目前,團體(ti) 直播間有4個(ge) ,直播每天都有;個(ge) 人直播間有6個(ge) ,每天有4到5名演員開播。
延邊歌舞團還將直播間搬進景區,在龍井琵岩山景區、中國朝鮮族民俗園、延大彈幕牆等地開展直播活動,將當地的旅遊風光、美食特產(chan) 、文創產(chan) 品推廣給直播間的觀眾(zhong) 。“我們(men) 的直播間就是一個(ge) 移動‘打卡點’,走到哪裏就把觀眾(zhong) 的視線帶到哪裏。”羅鬆花介紹,延邊歌舞團的直播間為(wei) 很多景區帶來了流量,景區則用一定的收益回報他們(men) 。
中國傳(chuan) 媒大學新聞學院講師江怡認為(wei) ,隨著文旅融合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觀眾(zhong) 會(hui) 將文旅消費與(yu) 藝術消費相結合,這不僅(jin) 會(hui) 增加院團的人氣,也會(hui) 拓寬院團收入的渠道。
讓直播內(nei) 容更加立體(ti) 多元豐(feng) 富
記者采訪中,不少文藝院團反映,剛開始直播時,直播間會(hui) 湧入大量觀眾(zhong) ,但當直播進入常態化,人氣會(hui) 慢慢下降。
網絡觀眾(zhong) 都喜新厭舊,新鮮感是影響他們(men) 選擇的重要因素。當直播進入常態化,“第二舞台”如何持續吸引觀眾(zhong) ,成為(wei) 擺在文藝院團麵前的現實問題。
“過去幾十年,由於(yu) 種種原因,包括戲曲在內(nei) 的不少舞台藝術市場萎縮,導致一些文藝院團麵臨(lin) 生存危機。”中國梅蘭(lan) 芳文化藝術研究會(hui) 會(hui) 長劉禎說,“直播為(wei) 院團和演員提供了一個(ge) 新的直麵觀眾(zhong) 和市場的機會(hui) ,也倒逼院團和演員將滿足觀眾(zhong) 需求提升為(wei) 一種行動自覺。”
“線下演出一兩(liang) 個(ge) 小時,大部分人都能看完全場。同樣的時間,如果是線上直播,估計大部分觀眾(zhong) 很難堅持看完。”在浙江音樂(le) 學院藝術與(yu) 文化管理高等研究院院長林宏鳴看來,直播如果想獲得持久的生命力,不能簡單地把線下演出直接平移到直播間,而要不斷豐(feng) 富演出內(nei) 容供給。
在劉禎看來,相較於(yu) 線下整場大戲演出,直播間演出小型化、片段化將是未來的趨勢。網民的時間都是碎片化的,他們(men) 瀏覽直播的方式比較隨機,隻有在碎片化的時間裏,輸出高質量的精彩內(nei) 容,才能留住觀眾(zhong) 。
“我們(men) 今天不想看你舞台上的演出,想看你舞台下的樣子。”在一次直播中,有粉絲(si) 突然跟北京京劇院青年老旦演員邢文文提出這樣的要求。
“舞台下的我有啥好看的?”雖然不解粉絲(si) 為(wei) 何提出這樣的要求,邢文文還是在化裝間開了播——一邊化裝,一邊跟粉絲(si) 聊天,既分享演出前的心情,又介紹各種演出服飾。讓邢文文沒想到的是,那次直播效果特別好,直播間的觀眾(zhong) 比平時多了幾倍。
在中國戲曲學院教授梁建明看來,直播間不僅(jin) 是演出的“第二舞台”,也是會(hui) 客廳、聊天室,很多觀眾(zhong) 進入直播間不僅(jin) 是為(wei) 了看演出,也是為(wei) 了滿足社交需求,因此文藝院團和演員進行直播,既要豐(feng) 富演出形式,也要多提供一些演出之外的內(nei) 容,盡可能滿足觀眾(zhong) 的多樣化需求。
“文藝院團通過直播找到了屬於(yu) 自己的藝術新天地,這標誌著藝術領域的一次創新躍進。”北京戲曲評論學會(hui) 會(hui) 長靳飛以包餃子比喻文藝院團直播的現狀:直播平台已經擀好餃子皮(搭建起新的舞台),但餃子餡還不夠豐(feng) 富(文藝院團的直播內(nei) 容)。
“文藝院團‘第二舞台’要立得住行得遠,不是一個(ge) 簡單的媒介問題,也不是一個(ge) 簡單的藝術問題,需要全社會(hui) 形成合力。”靳飛呼籲觀眾(zhong) 、演員與(yu) 文藝院團共同支持“線上舞台”的搭建。
(本報記者 韓業(ye) 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