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人才供需適配有新解
推動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必須充分發揮人才作為(wei) 第一資源的支撐作用,夯實製造業(ye) 人才儲(chu) 備基礎。旗幟鮮明地提出“以實體(ti) 經濟為(wei) 本、製造業(ye) 當家”的製造業(ye) 大省廣東(dong) ,更加清楚培育、用好製造業(ye) 人才的重要性。一邊是製造業(ye) 轉型升級對大量高素質產(chan) 業(ye) 人才有著迫切需求,另一邊是大齡化明顯、老齡化趨勢增強的勞動力結構新常態,麵對製造業(ye) 人才現狀,供需矛盾如何破解?大力發展人力資源服務業(ye) ,創造充足的人力資本紅利以取代曾經的人口紅利,成為(wei) 廣東(dong) 的必然選擇。
人力資源服務業(ye) 是市場化就業(ye) 和人才服務的重要力量。近年來,人力資源服務業(ye) 持續健康發展,為(wei) 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ye) 、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利用、構建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提供了重要支撐。
近期,第二屆全國人力資源服務業(ye) 發展大會(hui) 在廣東(dong) 舉(ju) 辦,專(zhuan) 業(ye) 機構雲(yun) 集切磋,新業(ye) 態新模式薈萃,行業(ye) 迎來新一輪高質量發展的黃金機遇。廣東(dong) 如何抓住機遇,繼續為(wei) “製造業(ye) 當家”打造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蓄水池”?怎樣有效解決(jue) 勞動力素質與(yu) 產(chan) 業(ye) 發展不適配問題?記者近期深入廣東(dong) 省廣州、深圳、東(dong) 莞、佛山等地展開調查。
積極轉向直麵“一技難求”
素有“世界工廠”之稱的東(dong) 莞擁有21萬(wan) 家工業(ye) 企業(ye) ,當前正以鬆山湖科學城為(wei) 引擎,朝著“科技創新+先進製造”邁進。東(dong) 莞首家經營性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成立於(yu) 1995年的智通人才連鎖集團,去年從(cong) 老城區莞城來到鬆山湖設立創新總部。
“對麵就是華為(wei) 南方工廠。”智通集團總裁李綱領指著現代化廠房說,“從(cong) 老城區到鬆山湖隻有十幾公裏,為(wei) 什麽(me) 要走出來?我們(men) 來到鬆山湖後,每天都貼近華為(wei) 、歌爾等先進製造企業(ye) ,為(wei) 他們(men) 提供服務,發現產(chan) 業(ye) 沃土有無限拓展空間。”
走進智通大廳,點開電子屏上的“熊貓進廠”APP,一個(ge) 個(ge) 廠區、車間呈現在眼前。“這是針對藍領就業(ye) 用工開發的線上服務平台。該平台幫助藍領和企業(ye) 無縫對接,去年上線以來已吸引1.5萬(wan) 多家企業(ye) 注冊(ce) 、近20萬(wan) 藍領活躍求職。”李綱領說。
然而,“熊貓進廠”一經推出就遇到了挑戰。“培育‘熊貓進廠’那兩(liang) 三年,普工供不應求,但產(chan) 品麵市時遇到了用工市場需求拐點——企業(ye) 招聘從(cong) ‘一工難求’變為(wei) ‘一技難求’。”李綱領說。
記者在智通開發的東(dong) 莞市用工大數據監測平台看到,企業(ye) 用工需求榜上技工需求量遙遙領先,甚至數倍於(yu) 普工。薪資方麵,在東(dong) 莞排名最高的鬆山湖,普工平均薪資為(wei) 5745元,而擁有5年以上相關(guan) 工作經驗的技能人才月薪可達萬(wan) 元。
在擁有8000多名員工的東(dong) 莞華貝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自動化的生產(chan) 線、精細化的智能穿戴車間,都在呼喚技能型人才。“早期一條手機生產(chan) 線大概需要50人,如今縮減到20多人。我們(men) 對人的需求已從(cong) 數量為(wei) 主變為(wei) 以更精專(zhuan) 的技術為(wei) 主了。”華貝電子人事經理邢秋麗(li) 說。
“汽車行業(ye) 已變成一個(ge) 全新的智能領域。人才需求也隨之變化,以前大多需要傳(chuan) 統領域的技能人才,現在是要軟硬件兼備的複合型人才。我們(men) 期待人力資源機構能提供更精準的服務。”廣汽集團汽車工程研究院黨(dang) 委書(shu) 記、工會(hui) 主席羅紅霞說。
製造業(ye) 邁入“一技難求”拐點,服務華為(wei) 、榮耀、金霸王等名企的東(dong) 莞市信鴻人力資源管理有限公司深有體(ti) 會(hui) 。“客戶的要求一年比一年高。我們(men) 招聘的技能人才數量逐年上升,但與(yu) 客戶需求相比仍有較大缺口,每個(ge) 月都缺100名以上技術型人才。”信鴻總經理葛更輝說。
眾(zhong) 多人力資源服務企業(ye) 意識到,供需失衡是表象,勞動力素質與(yu) 產(chan) 業(ye) 發展不適配才是問題根源,而這正是人力資源服務業(ye) 大顯身手的新天地。
“廣東(dong) 是改革、創新的一方熱土,‘製造業(ye) 當家’等戰略形成的產(chan) 業(ye) 集聚、人才匯聚,為(wei) 人力資源服務業(ye) 蓬勃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目前廣東(dong) 省有人力資源服務機構5845家,其中民企占比超90%,從(cong) 業(ye) 人員15萬(wan) 人,營收2945億(yi) 元,‘十三五’時期以來營收年均增長率達13.7%。”廣東(dong) 省人社廳廳長杜敏琪說。
廣東(dong) 製造業(ye) 總產(chan) 值在去年已突破16萬(wan) 億(yi) 元,擁有8個(ge) 萬(wan) 億(yi) 元級戰略性產(chan) 業(ye) 集群,大企業(ye) 發揮中流砥柱作用,專(zhuan) 精特新企業(ye) 新動能澎湃。為(wei) 支撐製造業(ye) 邁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廣東(dong) 加快培育技能人才,技能人才總量達1934萬(wan) 人,其中高技能人才657萬(wan) 人,但仍不能滿足旺盛的需求,亟待發掘人力資源服務業(ye) 潛力,以市場為(wei) 導向提升勞動力質量和匹配效率。
貼近產(chan) 業(ye) 、敏捷應變,是廣東(dong) 人力資源機構的最大優(you) 勢。記者調查發現,一批捕捉到趨勢的人力資源企業(ye) 早早隨需而變,創新多樣化服務模式,從(cong) 與(yu) 廣東(dong) “智造”的相互哺育中脫穎而出。
智通見證了東(dong) 莞用工供需兩(liang) 旺的階段。“最早我們(men) 以招聘會(hui) 起家,高峰時有3棟樓用來做招聘會(hui) ,可同時容納2000多家企業(ye) 、3萬(wan) 多名求職者。”李綱領回憶。而今線下招聘會(hui) 已停辦,智通立足鬆山湖打造了6家名字帶有“科技”的子公司,其業(ye) 務覆蓋招聘、獵頭、外包、培訓等,服務網點遍布200多個(ge) 城市,實現“一地需求、全國配置”。
從(cong) 事勞務派遣服務起家的信鴻,在2005年拿到東(dong) 莞市第一張勞務派遣許可證,近年來把握生產(chan) 性服務外包的發展契機,大力拓展人力資源外包、數字化等高端業(ye) 態。現在正值華為(wei) 技術工招聘旺季,記者在東(dong) 莞人力資源服務產(chan) 業(ye) 園看到求職者排成長隊,由信鴻麵試官初篩後再參加華為(wei) 的麵試。
“早年信鴻主要服務歐美企業(ye) ,2008年後主要服務以華為(wei) 、榮耀為(wei) 代表的民營企業(ye) ,還獲評‘華為(wei) 公司優(you) 秀供應商’。”葛更輝說,外包服務不同於(yu) 簡單的派遣,不僅(jin) 要負責員工招聘和管理,而且要對住宿、交通乃至勞務糾紛、情感問題等情況都有處理能力。伴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產(chan) 業(ye) 升級,目前外包業(ye) 務在信鴻已占七成,轉型帶來營收逐年增長,今年預計達13億(yi) 元。
今年以來,製造業(ye) 傳(chuan) 統用工需求仍呈緊縮態勢,新需求市場則是一片藍海。擁抱變化、駛入新藍海,不僅(jin) 是廣東(dong) 本土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的共識,也成為(wei) 國內(nei) 眾(zhong) 多嗅覺敏銳的企業(ye) 前往粵港澳大灣區“築巢”的理由。
人力資源服務龍頭企業(ye) 中智集團正加速布局粵港澳大灣區。“比如東(dong) 莞已是萬(wan) 億(yi) 級體(ti) 量的城市,對比之下,人力資源業(ye) 態的發展還有不小差距,隻有跟上企業(ye) 步伐甚至走在企業(ye) 前麵去創新產(chan) 品,才能挖掘巨大的發展潛能。”中智(東(dong) 莞)經濟技術合作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曼說。
搭建精準服務產(chan) 業(ye) 園體(ti) 係
放眼廣東(dong) ,製造業(ye) 專(zhuan) 業(ye) 鎮、特色產(chan) 業(ye) 園區星羅棋布。一個(ge) 個(ge) 新建的人力資源服務產(chan) 業(ye) 園如明珠般深嵌在產(chan) 業(ye) 腹地之中。
“肥水不流外人田。同在一個(ge) 園區,華貝能與(yu) 各類人力資源機構保持密切聯係,遇到困難隨時解決(jue) 。”對於(yu) 東(dong) 莞人力資源服務產(chan) 業(ye) 園鬆山湖園區為(wei) 周邊電子企業(ye) 帶來的便利,邢秋麗(li) 讚歎不已。“比如春節假期前來了訂單,園區服務機構馬上協調周邊企業(ye) 與(yu) 我們(men) 共享員工。在消費電子用工旺季,園區機構會(hui) 共商對策,幫我們(men) 在全國搜羅人才。我們(men) 招聘的員工需培訓7天才能上崗,經他們(men) 甄選的員工培訓3天就能上崗。”
“東(dong) 莞按‘一園多區’模式建人力資源服務產(chan) 業(ye) 園,在鬆山湖、寮步鎮等產(chan) 業(ye) 集聚區域建設多個(ge) 園區,突出服務‘製造業(ye) 當家’。目前已入駐人力資源服務機構96家,既有本土龍頭,也有中智、君潤等多家行業(ye) 百強。”東(dong) 莞人社局人力資源流動管理科科長鄭春澤介紹。
記者看到,在以科技創新為(wei) 特色的鬆山湖園區,眾(zhong) 多人力資源機構服務著東(dong) 莞萬(wan) 億(yi) 級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在以“產(chan) 城人”共成長為(wei) 特色的寮步園區,青創基地正為(wei) 該鎮新興(xing) 的潮玩產(chan) 業(ye) 培育設計人才。
眾(zhong) 多龍頭機構為(wei) 何在產(chan) 業(ye) 園聚集?“信鴻希望在產(chan) 業(ye) 園高地上及時掌握政策信息,並在與(yu) 各行業(ye) 的交流中創新服務產(chan) 品。”葛更輝說。李綱領認為(wei) ,產(chan) 業(ye) 園不僅(jin) 有扶持政策,也讓同行間有了更大的交互空間。幫製造業(ye) 提升人力效能不可能靠一家機構完成,需要外包、招聘、獵頭乃至研究谘詢機構共同發力。
記者從(cong) 廣東(dong) 省人社廳了解到,廣東(dong) 正全力構建國家、省、市三級聯動的人力資源產(chan) 業(ye) 園體(ti) 係,已建有廣州、深圳2家國家級產(chan) 業(ye) 園,佛山、東(dong) 莞等10家省級產(chan) 業(ye) 園。產(chan) 業(ye) 園的“觸手”不止於(yu) 地市一級,而是按照“一園多區”模式,將“全鏈條、一站式”服務延伸至產(chan) 業(ye) 重鎮。“廣東(dong) 人力資源產(chan) 業(ye) 園已超越物理聚集概念,更多在思考如何服務當地核心產(chan) 業(ye) ;不少園區從(cong) 傳(chuan) 統的以地域命名,轉變為(wei) 打造專(zhuan) 精特新的差異化標簽。”李綱領說。
佛山市形成了一園多區、錯位發展的“佛山樣本”。佛山製造業(ye) 已形成“三五成群、十有八九”的產(chan) 業(ye) 格局,美的等品牌讓“有家就有佛山造”的美名享譽世界。近年來,佛山人力資源產(chan) 業(ye) 園成功打造多個(ge) “術業(ye) 有專(zhuan) 攻”的特色園區:禪城主園區以“高端人才招聘+人才培訓”為(wei) 核心服務產(chan) 品,順德園區依托世界500強龍頭企業(ye) 強化高端人才獵頭、技能人才招聘等服務;三水園區則打造與(yu) 食品飲料、生物醫藥等本地優(you) 勢產(chan) 業(ye) 相匹配的服務體(ti) 係……產(chan) 業(ye) 園還組織機構走進佛山“十大創新引領型特色製造業(ye) 園區”,將全鏈條的特色服務送入製造業(ye) 各領域。
產(chan) 業(ye) 園體(ti) 係的搭建有望使行業(ye) 精準服務製造業(ye) 的能力顯著提升。例如在東(dong) 莞,人力資源服務業(ye) 中傳(chuan) 統業(ye) 態占比較大,勞務派遣占行業(ye) 營收超60%,服務外包占比約25%,高級人才尋訪、谘詢和軟件服務等高端業(ye) 態占比約15%,遠不能滿足產(chan) 業(ye) 所需。產(chan) 業(ye) 園的建設使原本分散的機構走向聚集,業(ye) 態不斷豐(feng) 富、升級,正逐步形成“上下遊就在隔壁”的產(chan) 業(ye) 生態鏈。
如果說產(chan) 業(ye) 園為(wei) 行業(ye) 融合發展築起了有形平台,數字化的推進則構建了消除地域邊界的強大平台。記者調查發現,紮根粵港澳大灣區的龍頭企業(ye) 紛紛馭“數”前行,借數字技術將資源配置之手延伸至全國乃至全球,拓展了自身業(ye) 務版圖,更成為(wei) 政府“數智人社”建設的得力幫手。
如廣州人才集團正在構建全球人才圖譜。“放在合適崗位的人就是人才。我們(men) 正在打造一個(ge) 人才配置的大體(ti) 係,瞄準國際高端人才構建全球人才圖譜;在國內(nei) 則與(yu) 各地政府、人力資源機構合作構建人才網絡。”廣州人才集團董事長湯恩說。智通則利用服務200多萬(wan) 家企業(ye) 、2億(yi) 多人才的數據沉澱,打造了“用工雷達”“就業(ye) 雷達”“零工雷達”“新業(ye) 態雷達”等城市人才服務平台。
政產(chan) 學研攜手,“數智人社”建設在廣東(dong) 各地如火如荼地推進,層出不窮的創新產(chan) 品為(wei) 行業(ye) 深度賦能。如廣州黃埔區在全國首創了數字化服務與(yu) 決(jue) 策平台係統“黃埔人才指數”,構建中國經開區、粵港澳大灣區、黃埔區域三大人才指數體(ti) 係,打造“人才+企業(ye) +政府+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四位一體(ti) 的智慧人才服務平台,為(wei) 企業(ye) 、人才提供全生命周期人力資源服務。
融入“產(chan) 教評”技能生態鏈
“新能源行業(ye) 上半場是電動化,下半場是智能化。比亞(ya) 迪每年的技能人才需求量都在翻番,年招聘人才量達15萬(wan) 人,怎麽(me) 招、怎麽(me) 培養(yang) 是擺在眼前的難題。”比亞(ya) 迪集團人力資源處總經理王珍在全國人力資源服務業(ye) 發展大會(hui) 期間拋出了企業(ye) 的困惑。
目前,比亞(ya) 迪一邊通過人力資源機構向社會(hui) 招聘,一邊與(yu) 院校合作進行校招,但人才的數量和質量很難跟上行業(ye) 發展速度。“全國大中專(zhuan) 院校每年畢業(ye) 的製造業(ye) 相關(guan) 人才不到400萬(wan) 人,其中多少人願意進入製造業(ye) 是一個(ge) 問號,進來的人中有多少符合技能要求又是一個(ge) 問號。智能化人才是製造業(ye) 各行各業(ye) 都需要的。我們(men) 想探討如何與(yu) 院校、人力資源服務公司深層次合作,共建一個(ge) 生態。人力資源機構要更懂我們(men) ,幫助院校培養(yang) 的學生也更符合企業(ye) 的需求。”王珍說。
比亞(ya) 迪的呼聲亦是新製造對人力資源行業(ye) 展現新作為(wei) 的共同期待。隨著廣東(dong) 製造新技術、新業(ye) 態不斷湧現,傳(chuan) 統院校人才培養(yang) 對產(chan) 業(ye) 升級的適應性不強、匹配度不高等問題凸顯,企業(ye) 招不到可勝任崗位的畢業(ye) 生成為(wei) 普遍現象。以前,人力資源服務業(ye) 的空間主要在終端市場,而今,製造企業(ye) 倒逼他們(men) 將服務上溯至人才培養(yang) 源頭,暢通人才“引用育留”鏈條。
為(wei) 破解產(chan) 教脫節難題,服務“製造業(ye) 當家”,廣東(dong) 已在全力構建“產(chan) 教評”技能生態,瞄準廣東(dong) 二十大戰略性產(chan) 業(ye) 集群,推動龍頭企業(ye) 、生態企業(ye) 、院校聯手,為(wei) 產(chan) 業(ye) 鏈貫通人才培養(yang) 、評價(jia) 、使用各環節。截至目前,已遴選出63條“產(chan) 教評”技能生態鏈,吸引3170家生態企業(ye) 、432家院校參與(yu) ,鏈主企業(ye) 涵蓋華為(wei) 、騰訊、比亞(ya) 迪、TCL等一批名企。人力資源機構被納入大生態鏈中,成為(wei) 不可或缺的一環。
事實上,嗅覺敏銳的人力資源企業(ye) 早已行動起來。記者調研的龍頭企業(ye) 大都與(yu) 院校建立了緊密合作。例如,消費電子是技術迭代最快的領域之一,東(dong) 莞人力資源服務產(chan) 業(ye) 園運營經理陳淑嬋稱,電子企業(ye) 開發新產(chan) 品,提前兩(liang) 三年就得儲(chu) 備技能人才,信鴻等園區企業(ye) 在為(wei) 華為(wei) 等客戶輸送人才時,不僅(jin) 會(hui) 做崗前“最後一公裏”培訓,還會(hui) 將新崗位對新技術的需求隨時傳(chuan) 導給合作院校,協助他們(men) 邊培養(yang) 邊調整方向。
“信鴻跟全國上百所高職高專(zhuan) 院校有合作。我們(men) 會(hui) 與(yu) 華為(wei) 一起在學校成立‘訂單班’,學生可以到華為(wei) 實操學習(xi) ,畢業(ye) 後直接上崗。高質量的‘訂單班’裏,90%以上的學生都能留下來。在知名企業(ye) 工作的履曆對學生的職業(ye) 生涯也大有助益。”葛更輝說。
廣東(dong) 率先探索構建的“產(chan) 教評”技能生態鏈顯著加速了人力資源行業(ye) 賦能新產(chan) 業(ye) 的進程。“作為(wei) 第一批‘產(chan) 教評’生態鏈企業(ye) 的一員,智通已輔導了200多家企業(ye) 對員工開展自主評價(jia) ,促進能力提升。我們(men) 編寫(xie) 的多部教材已進入300多所院校的課堂。”李綱領說。
有了一個(ge) 良好的開端,後續還需更多艱難探索。“‘產(chan) 教評’生態鏈已邁出第一步。但我們(men) 輔導的企業(ye) 都是鏈主企業(ye) ,接下來的難點是如何通過鏈主去帶動龐大的鏈群,這是一個(ge) 大工程。”李綱領說。
李綱領向記者描繪了行業(ye) 未來服務“製造業(ye) 當家”的圓形閉環。“人力資源服務業(ye) 的高質量發展就是人的高質量發展,即如何讓一個(ge) 初級人才逐步成長為(wei) 高級人才。我們(men) 規劃了一個(ge) 服務成長的鏈條:從(cong) 源頭開始做產(chan) 教融合,然後對培養(yang) 過的人才進行評價(jia) 、發證,這些貼了‘標簽’的人才就可以進入流通市場,通過我們(men) 的招聘、獵頭等產(chan) 品進入企業(ye) ,實現供需匹配。最後會(hui) 沉澱出大數據,生成用工雷達及研究報告,成為(wei) 政府提升人才市場匹配效率的數據入口。”
鄭 楊
鄭 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