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麵對人口變化,教育資源如何優化配置

發布時間:2023-12-19 15:32:00來源: 光明日報

  近日,湖南省教育廳發布通知,要求各市州根據未來5到10年區域人口出生率、學齡人口變化和城鎮化趨勢,結合當地經濟社會(hui) 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和人口集聚等情況,科學製定2024—2035年調整優(you) 化中小學幼兒(er) 園布局工作方案和規劃方案。黑龍江省教育廳在日前舉(ju) 行的新聞發布會(hui) 上也強調,“應對學齡人口變化趨勢”“因地製宜、合理調整優(you) 化基礎教育布局結構”“建立適應新型城鎮化發展和學齡人口變化需求的城鄉(xiang) 中小學幼兒(er) 園學位供給動態調整機製”。

  不獨上述兩(liang) 地。今年以來,多地均提出積極應對學齡人口的新變化,從(cong) 本地實際出發,科學謀劃學校布局調整工作。

  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hui) 第一次會(hui) 議指出,當前我國人口發展呈現少子化、老齡化、區域人口增減分化的趨勢性特征,必須全麵認識、正確看待我國人口發展新形勢。

  人口發展新形勢,對當前和未來的教育規劃布局和資源調整配置提出了哪些要求?我們(men) 該如何科學應對這一變化,抓住時間窗口前瞻布局、適時調整?麵對人口變遷,我們(men) 該如何推動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加快推動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

  1.少子化、老齡化下,教育需求有減有增

  “幼兒(er) 園學位富餘(yu) 的地區,要切實合理引導辦園質量較差、幼兒(er) 人數較少的幼兒(er) 園合並、撤轉。”近日,湖南省教育廳發布的關(guan) 於(yu) 中小學幼兒(er) 園布局調整優(you) 化的諸多政策被爭(zheng) 相解讀。人口增減變化下的教育規劃布局和資源配置問題,再引熱議。

  從(cong) 2017年起,我國出生人口數量開始持續走低,2022年全國出生人口為(wei) 956萬(wan) 人,比上年減少了180萬(wan) 人,創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最低值。據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醫學部主任喬(qiao) 傑測算,我國新生兒(er) 人口數量近5年內(nei) 下滑約40%。

  學界的共識是,我國新生兒(er) 數量將在較長時間內(nei) 處於(yu) 低位徘徊。由於(yu) 新生兒(er) 與(yu) 生源呈正相關(guan) 關(guan) 係,這也意味著,適齡生源總量及學生規模大幅下降也將是大勢所趨。

  今年7月,教育部發布《2022年全國教育事業(ye) 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全國共有幼兒(er) 園28.92萬(wan) 所,比上年減少5610所,下降1.90%。學前教育在園幼兒(er) 數量4627.55萬(wan) 人,比上年減少177.66萬(wan) 人,下降3.70%。

  一邊是學前教育遭受生源衝(chong) 擊,一邊是義(yi) 務教育迎來學位需求高峰。今年,首批“二孩”陸續入學,當初的人口小高峰按照學段年齡順推至今,轉化為(wei) 學齡兒(er) 童潮。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曹浩文早在2020年刊發的研究中就提出預測,北京小學學位需求高峰在2023年出現,初中學位需求高峰則在2025年達到峰值。廣東(dong) 省教育廳也預測,廣東(dong) 小學入學需求在2025年達峰,屆時基礎教育階段學齡人口將達到2290萬(wan) 人,基礎教育學位需求達到260萬(wan) 個(ge) 以上。

  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階段的需求冷熱不一,看似矛盾,實則不然。它們(men) 分別反映了不同時序下的人口情況,共同揭示了我國人口變化的趨勢。少子化趨勢下,可預期生源減少,學齡人口波動變化。

  為(wei) 應對這種波動,教育資源應如何科學配置?對此,有聲音指出,基礎教育階段的學位“擴建”不宜過激,以避免未來生源減少可能出現的教育資源閑置。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講師吳秋翔則認為(wei) :“新生兒(er) 童的減少是漸進式的,且在不同地區的減少也存在差異,這就留給地方教育係統較長的時間進行預判和調整。”

  吳秋翔分析說,幼兒(er) 園因為(wei) 服務半徑小,且民辦園占比高,因而對服務區域內(nei) 的學齡人口規模變化比較敏感。但隨著教育階段的上升,在小學、初中甚至高中階段,公立教育占主導,政府負擔程度更高,同時學校服務半徑不斷延伸,學校內(nei) 部資源調整的空間也將同步增大。

  “學校確實有可能縮小規模,但相應地,班級規模也可以縮小,使得‘小班化’教學成為(wei) 可能,學生反而因此受益。大部分生源減少的學校可以應對短期衝(chong) 擊,平穩過渡到新的辦學生態形成。”吳秋翔說。

  至於(yu) 高等教育,在吳秋翔看來,盡管2022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59.6%,但依舊有不小的承載能力和空間。

  西安交通大學社會(hui) 學係特聘研究員、副教授李曉光則認為(wei) ,人口轉型是一個(ge) 動態複雜的過程,其間產(chan) 生的資源與(yu) 需求的失衡,可以通過宏觀層麵的統籌來予以調整。

  我國的人口結構同時麵臨(lin) 少子化和老齡化問題。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至2022年末,中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達2.8億(yi) ,占總人口的19.8%。據測算,2035年左右,我國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yi) 。

  少子化固然帶來學齡段教育需求的減弱,然而隨著中國社會(hui) 老齡化程度的日益加深,老齡教育和終身教育需求也將快速增加。李曉光指出,屆時學齡教育的相關(guan) 教育資源或可通過轉化用來補充老年教育的缺口。

  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人文與(yu) 發展學院教授熊春文等在相關(guan) 研究中指出,深度老齡化必然要求建設一個(ge) 全新的終身教育體(ti) 係,在這個(ge) 體(ti) 係中,學齡群體(ti) 的內(nei) 涵與(yu) 外延將發生全新的變化,教育的目標不僅(jin) 是學齡兒(er) 童和青少年的成長與(yu) 發展,也包括成人與(yu) 老年的不斷社會(hui) 化。這勢必要求我們(men) 對包括教育在內(nei) 的事業(ye) 發展進行某種程度的重構。

  不失時機推動教育資源靈活配置和轉換,是重要挑戰,亦是重要機遇。受訪專(zhuan) 家們(men) 認為(wei) ,當下,更重要的是如何化挑戰為(wei) 機遇,前瞻性考慮並科學審慎推動教育發展與(yu) 布局。

  2.針對人口流動,教育資源結構性不足更需關(guan) 注

  複盤今年的“幼升小”,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分析說,新一輪學位高需求多出現在城市,一些城市學位一位難求,但農(nong) 村學校招生卻遇冷。“‘城鎮擠,鄉(xiang) 村空’現象背後,是城鄉(xiang) 教育發展不均衡、教育資源結構性不足的現實。”

  有專(zhuan) 家指出,人口持續流動下,城鄉(xiang) 人口增減不平衡、區域分化加劇,隨之而來的教育生源變動與(yu) 當地教育資源配置的匹配度各有不同,旱澇不均是常態,其複雜程度絕非簡單的總量增減所能描述和涵蓋。

  從(cong) 城鄉(xiang) 來看,近年來我國城鎮化進程持續處於(yu) “快車道”,人口將持續從(cong) 農(nong) 村遷移至城市,城鄉(xiang) 學齡人口規模差距將進一步擴大。一邊是農(nong) 村生源流失,一邊是城市教育需求在人口流入刺激下跳躍式增長。

  我國的人口流動有何軌跡可循?從(cong) 區域來看,按照北京大學社會(hui) 學係周皓教授的研究,我國的人口流動不斷加快,但在流入地的選擇上,向東(dong) 南沿海地區集聚的模式未發生改變。

  很顯然,人口流入地和流出地所要麵對的,是截然不同的教育需求和配置問題。多位受訪專(zhuan) 家指出,人口流動帶來受教育人口結構變化,隨之加劇的教育資源結構性不足問題值得關(guan) 注。

  吳秋翔分析,從(cong) 村校、鄉(xiang) 校到縣校、省校,辦學質量的差距始終存在,義(yi) 務教育學齡人口將不斷向城市聚集。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喬(qiao) 錦忠及其團隊研究預測,2031年,我國城區義(yi) 務教育學生數將超過鎮區,義(yi) 務教育將總體(ti) 進入以城市教育為(wei) 主體(ti) 的時代。研究建議提到,教育資源配置應因地製宜、因時而動,充分考慮學生由農(nong) 村向鎮區和城區的轉移。科學規劃學校布局,適當提高辦學標準,降低生師比,縮小班級規模等。

  國家教育谘詢委員會(hui) 委員、21世紀教育研究院名譽理事長楊東(dong) 平也提醒說,對於(yu) 人口主要流入地,填補學位缺口、增強師資力量仍是當務之急,人口主要流出地則有必要果斷改變規模化辦學思路。

  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安雪慧及其團隊成員研究建議,各地應建立預警機製,根據省域內(nei) 學齡人口動態變化趨勢,有針對性地確定5年增長目標,統籌前後階段之間學校建設的平衡銜接。對於(yu) 高中教育階段,尤其要避免未來10年“一哄而上”式建設造成教育資源浪費。

  “未來10年”並非泛泛而指。據安雪慧及其團隊研究預測,從(cong) “十四五”到“十五五”,高中等階段教育學齡人口增加,普通高中和中職學校建設需求大,但從(cong) 整體(ti) 趨勢看,“十六五”時期,高中學齡人口將出現快速下降。

  李曉光特別指出,在學前教育和初等教育的布局調整中,應特別規避過於(yu) 急促的調整布局,必須保障農(nong) 村地區、西部地區、民族地區等較偏遠山區的學校分布,避免學校關(guan) 停造成部分孩子失去上學機會(hui) 。

  3.人口變遷是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契機

  人口負增長,對教育發展來說一定是壞消息嗎?

  熊春文等撰文指出,在人口規模的推動下,我國已建成了世界上體(ti) 量最大的教育體(ti) 係。生育率走低,固然導致教育規模逐步下降,但換個(ge) 角度看,也為(wei) 我們(men) 更加有效地利用現有教育資源,切實提高教育質量創造了契機。“從(cong) 長遠來看,能否實現教育從(cong) 規模擴張到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轉型,是人口新形勢下,我們(men) 所麵臨(lin) 的更為(wei) 重要的挑戰。”熊春文說。

  小規模辦學和“小班化”教學將因此首先成為(wei) 可能。熊丙奇分析,目前全國小學的班額平均為(wei) 38人,初中平均班額為(wei) 45人,而發達國家隻有20~25人。在教育經費投入不變的情況下,精簡班額意味著師生比的提高和生均經費的變相增加,這為(wei) 實施更具個(ge) 性化、針對性的教育教學創造了條件。

  就學前教育來說,熊丙奇認為(wei) ,推進幼托一體(ti) 化,即把2至3歲兒(er) 童托育納入學前教育的可能性正在提升,“我們(men) 應做好發展普惠托育、學前教育的頂層設計,以‘小園小班’和托幼一體(ti) 化提高學前教育質量,同時減輕家庭養(yang) 育成本”。

  “人口形勢的深刻變化,也將推動高等教育在發展策略上,加快由單一擴大教育規模轉向提升教育質量與(yu) 擴大教育規模並重。”吳秋翔說,當高教資源與(yu) 學生資源的關(guan) 係發生倒轉,屆時更加激烈的競爭(zheng) 將倒逼不同類型的高校重新校準自身定位,集中資源和力量提高辦學質量,加強專(zhuan) 業(ye) 特色和辦學特色,真正實現內(nei) 涵式發展。

  “未來高校生源競爭(zheng) 加劇,培養(yang) 質量可能反而會(hui) 提升。”李曉光則提供了另一個(ge) 觀察視角。在他看來,按照目前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規模,未來十年博士畢業(ye) 生的數量將會(hui) 呈現快速上升趨勢,大量博士畢業(ye) 生勢必會(hui) 走向專(zhuan) 職科研崗位。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的科研逐漸走向成熟的職業(ye) 化軌道,推動科研質量和創新能力實現整體(ti) 提升。

  作為(wei) 一名高校教師,李曉光自我評估說,對於(yu) 教學環境可能發生的一係列變化,“機遇感大於(yu) 危機感”。他還判斷稱,“教育係統的整體(ti) 布局結構,尤其是職業(ye) 教育類型和老年教育類型,將會(hui) 獲得優(you) 化機遇”。

  在熊丙奇看來,提升我們(men) 的教育質量和人才培養(yang) 質量,作為(wei) 指揮棒的教育評價(jia) 體(ti) 係也應加快改革,真正實現“破五唯”,引導教育回歸本源,重新回到對人的關(guan) 注上。

  多位受訪專(zhuan) 家均指出,人口減少確實會(hui) 帶來教育資源供求關(guan) 係的改善,而隨著教育資源的普及和豐(feng) 富,人們(men) 對優(you) 質多樣化教育的需求也將更加強烈。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歸根到底就是要更好滿足人民群眾(zhong) “上好學”的美好願望,為(wei) 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發展培養(yang) 多樣化人才。

  “更優(you) 質充足的教育資源,更開放靈活的教育體(ti) 係,將為(wei) 每個(ge) 人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也將為(wei) 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積蓄強大力量。”吳秋翔說。

  (光明日報記者 王丹)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