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車企賣車險到底是不是門好生意?

發布時間:2023-12-20 15:35:00來源: 中國經濟網

  龔夢澤

  近期,寶馬汽車和比亞(ya) 迪保險資質獲批,引發了行業(ye) 對車企跨界“涉險”的熱議。雖然相關(guan) 車企對外宣傳(chuan) 都稱“保險資質獲批”,但實際上,保險牌照與(yu) 保險經紀牌照存在很大不同,例如比亞(ya) 迪獲得的就是保險公司經營保險業(ye) 務的許可,即保險牌照,其含金量遠勝於(yu) 保險經紀牌照。

  從(cong) 目前已涉足車險業(ye) 務的車企來看,主要分為(wei) 直接設立保險公司及借代理、經紀業(ye) 務“曲線入局”兩(liang) 大類。

  前者難度極大,獲批保險牌照的車企屈指可數。除比亞(ya) 迪外,目前僅(jin) 有廣汽集團旗下的眾(zhong) 誠保險、中國一汽旗下的鑫安保險,以及吉利控股旗下的合眾(zhong) 保險。而通過代理、經紀方式“曲線入局”保險市場則較為(wei) 常見。2018年至今,小鵬汽車、特斯拉、理想汽車、蔚來汽車等10餘(yu) 家車企均借此相繼進入車險行業(ye) 。

  車企看好保險業(ye) 務並紛紛躬身入局,當然是希望從(cong) 中獲益。但眾(zhong) 所周知,保險行業(ye) 不僅(jin) 僅(jin) 是盈利行業(ye) ,還具有社會(hui) 保障屬性。那麽(me) ,車企賣車險到底是不是一門好生意?

  在筆者看來,車險是一個(ge) 競爭(zheng) 充分的市場,短期來看,車企經營車險,在業(ye) 務規模、服務網絡、客戶認可度上,都無法與(yu) 頭部保險公司相提並論。但憑借股東(dong) 方關(guan) 係以及信息獲取的相對便利,車企在用戶數據、軟硬件迭代、延保、電池保障等保險場景上,具備相應優(you) 勢。

  而在此基礎上,經營車險有助於(yu) 拓展車企價(jia) 值鏈。汽車保險是汽車後市場價(jia) 值最大的“蛋糕”,2022年全國車險收入超過8000億(yi) 元。車企布局保險業(ye) 務,於(yu) 公司估值而言,可以直接抬升其體(ti) 量規模。於(yu) 產(chan) 品來說,隨著事故定責、理賠方法等保險實務數據的積累,優(you) 化迭代和風險減量,將反哺汽車產(chan) 品功能的研發和改進。

  其次,車企賣車險有助於(yu) 建立以數據驅動的服務體(ti) 係。智能電動時代讓車企擁有更大施展空間,由於(yu) 新能源汽車相比同級別傳(chuan) 統汽車智能化程度更高、可收集的數據維度更廣,因此在保險領域具有更大話語權。跟傳(chuan) 統保險經紀公司相比,車企設立保險公司擁有資源和信息優(you) 勢,未來通過智能化和互聯網化切入,在定責理賠、用戶服務體(ti) 係建立和商業(ye) 模式上也會(hui) 有更多的發展可能性。

  最後,車企賣車險有助於(yu) 提升自身盈利能力和用戶體(ti) 驗。新能源車險的痛點主要包括出險率相對較高、案均賠付率較高、保險保費價(jia) 格相對較高、出險次生災害較大等問題。汽車企業(ye) 布局車險,可以憑借數據優(you) 勢適度降低用戶保險保費、為(wei) 客戶提供更多增值服務,構建汽車全生命周期的管理閉環。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汽車企業(ye) 開展車險業(ye) 務看似好處多多,但車險具備高門檻、高成本和屬地化特征,短期跨界“涉險”不僅(jin) 建設成本大、時間周期長,而且承保賠付壓力大、與(yu) 保險公司係統對接複雜,綜合來看依然是道阻且長。(來源:證券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