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項深港合作成果入選“塑造健康灣區十大案例”
伴隨著《深圳市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ye) 合作區支持港澳醫療機構集聚發展辦法》的發布,由前海蛇口自貿區醫院與(yu) 香港大灣區醫療集團合作運營的前海首家國際化社康(港澳居民健康服務中心)正式啟用。
該社康通過引進香港金牌全科醫護團隊等方式,為(wei) 居住在深圳的港澳居民及國際人士提供港式診療服務,也為(wei) 落實深港跨境銜接“機構通”“港醫通”“藥械通”“港保通”和“標準通”搭建落地平台。這是深圳推進“健康灣區”加速融合的一大舉(ju) 措。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加速,大灣區內(nei) 居民交流日益密切,提升跨境醫療服務保障能力,成為(wei) 大灣區協同發展進程中的重要一環。作為(wei) 粵港澳醫療高水平融合發展的引領示範,深圳以國家綜合改革試點為(wei) 牽引,不斷深化深港醫療服務融合發展,打造跨境醫療服務創新發展新高地。
在日前舉(ju) 行的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衛生健康合作大會(hui) 上,“深港合作建立國際醫院評審認證標準”“深圳優(you) 化港澳在深辦醫行醫環境”“深港探索跨境醫療服務銜接”等3項深港合作成果入選“塑造健康灣區十大案例”,10個(ge) 深港合作項目現場簽署,數量均居大灣區各城市之首。
從(cong) 試點共建港大深圳醫院,到打破深港醫師資質壁壘,再到港澳藥械通政策的落地,蓮花山與(yu) 獅子山“雙向奔赴”,深圳和港澳跨境醫療規則銜接、要素流動、融合發展成為(wei) 大勢所趨。
隨著衛生健康高質量發展的深入推進,深圳將依托前海、河套等重大平台的廣闊空間,不斷深化優(you) 質醫療資源共建共享,深化人才、技術交流和規則銜接,為(wei) 健康深圳撐起一片藍天,推動健康灣區建設加速前行,為(wei)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貢獻深圳力量。
撰文:黃思華 受訪單位供圖
打破藩籬
優(you) 化港澳在深辦醫行醫環境
香港出生,在英國學習(xi) 、受訓,成為(wei) 一名國際認可的腎病科顧問醫生後,又受邀加入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腎內(nei) 科主任醫師白明珠是投身深港合作醫療改革試驗田的第一批港籍醫生。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擔任“大內(nei) 總管”的她,領導著大內(nei) 科體(ti) 係下的7個(ge) 亞(ya) 專(zhuan) 科、130多名醫生。
因為(wei) 有過英國腎科總會(hui) 教學經曆,白明珠將英國和香港的專(zhuan) 科醫生培訓經驗引入深圳,為(wei) 內(nei) 地探索國際化的“專(zhuan) 培”製度探路。深港兩(liang) 地通過探索建立與(yu) 國際接軌、獲內(nei) 地認可的專(zhuan) 科醫師規範化培訓體(ti) 係,共建醫學專(zhuan) 科培訓中心,為(wei) 集聚香港和國際一流資源開展醫學人才培養(yang) 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
近年來,深圳市牢牢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機遇,持續深化和推進深港衛生健康領域務實合作,打造諸多深港合作新機構、新平台、新載體(ti) 。尤其是在優(you) 化港澳服務提供主體(ti) 在深辦醫、行醫方麵,深圳更是頻飲“頭啖湯”,勇闖改革深水區。
長期以來,因製度和政策等方麵存在差異,港澳與(yu) 內(nei) 地的行醫資格互不相認,醫療合作頗為(wei) 受阻。以手術資質為(wei) 例,在內(nei) 地,一些高難度手術資質直接與(yu) 職稱緊密相連,比如心肺聯合移植這種四級手術,必須是主任醫師才能做,如果香港專(zhuan) 家沒有這個(ge) 職稱,即便來了深圳也不能進行這類手術。
為(wei) 了推動港澳醫療人才到內(nei) 地跨境流動,國家及粵港澳三地一直在探索中前行。2009年4月,原衛生部發布《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醫師獲得內(nei) 地醫師資格認定管理辦法》和《台灣地區醫師獲得大陸醫師資格認定管理辦法》,為(wei) 推動港澳台醫師跨境行醫奠定了政策基礎。
在深圳,一種全新的深港醫療合作探索正在進行——2012年7月由深圳市人民政府全額投資,引進香港醫院管理模式的港大深圳醫院正式開業(ye) ,由此,大批香港醫生開啟“雙城模式”。
近年來,深圳還為(wei) 港澳獨資在深開辦醫療機構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寬鬆條件,設置專(zhuan) 門的辦理窗口,對醫療機構設置審批,承諾辦理時限為(wei) 15個(ge) 工作日。正是這一舉(ju) 措,推動港澳醫療機構集聚發展。目前,香港已在深開辦12家醫療機構,占全省同類機構總數近四成;林順潮眼科醫院、新風和睦家醫院、禾正醫院等一批高端港資醫療機構在深發展。
在醫生資質互認方麵,深圳先是打破深港醫師資質壁壘,開展境外醫療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職稱認定,與(yu) 內(nei) 地醫師享受同等政策待遇。與(yu) 此同時,深圳優(you) 化港澳辦醫行醫環境,持續優(you) 化港澳醫療機構審批流程,簡化港澳醫師資格認定、短期行醫許可程序,大幅壓縮機構設置與(yu) 執業(ye) 登記審批、港澳醫療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執業(ye) 辦理的時限。
2021年8月,深圳為(wei) 37位在深工作的港籍醫生頒發正高級職稱證書(shu) ,白明珠便是其中之一。“由於(yu) 沒有相對應的職稱認定,以前香港醫生在內(nei) 地申請課題比較困難,現在有了正高級職稱,不僅(jin) 解決(jue) 了這個(ge) 問題,同時也能夠讓醫生在手術授權、醫生培訓等方麵更加規範化。”白明珠說。
深圳這項改革,讓港籍醫生在深進行醫療、科研、服務等方麵更方便,也對深港兩(liang) 地未來在科研、教學、醫療等領域的交流起到巨大的促進和推動作用。
為(wei) 鼓勵和引導更多高水平港澳醫師來深圳執業(ye) ,近年來,深圳市出台推動醫療服務跨境銜接若幹措施,優(you) 化港澳醫師在深注冊(ce) 執業(ye) ,建立香港專(zhuan) 科醫師與(yu) 現行高級職稱評審接軌的認定轉換機製。2022年6月在首次修訂通過的《深圳經濟特區醫療條例》上,率先實現港澳醫師多點執業(ye) 。
事實上,不僅(jin) 是港籍醫生來深執業(ye) ,還有越來越多的港式家庭醫生工作室在深圳落地。以鹽田為(wei) 例,2023年2月10日,港式家庭醫生工作室在鹽田區人民醫院鵬灣社康中心揭牌。按照計劃,該工作室將引進香港獲金牌認證的全科家庭醫生坐診,至2025年分批累計培訓30名金牌全科醫生、30名社區護士,建設5家港式家庭醫生工作室。
目前,港澳醫師來深圳短期執業(ye) 者186人,占全省85%;166名港澳醫師取得《醫師執業(ye) 證書(shu) 》並在深圳長期執業(ye) ,37名港籍名醫獲評正高職稱,8名境外醫師獲聘衛生健康特聘崗位,4所中醫機構招錄6名港籍中醫師。
正是這一先行先試之舉(ju) ,港澳醫生得以從(cong) 深圳出發,逐漸走向其他內(nei) 地城市。不僅(jin) 港澳醫生跨過關(guan) 口行醫,內(nei) 地醫療人才也開始向港澳流動,真正促進了深港醫療人才流、資金流、資訊流、服務流貫通大灣區。
先行先試
深港探索跨境醫療服務銜接
2023年12月16日晚,僅(jin) 用時8分鍾,一顆“跳動”的心髒就完成檢疫通關(guan) 及深港交接,從(cong) 深圳灣口岸出境直奔香港。此時,香港4個(ge) 月大的患兒(er) 芷希家屬正焦急等待心髒移植手術。出生隻有41天的小芷希一出生就被醫院確診為(wei) 心髒衰竭生命危殆,這顆移植心髒是小芷希延續生命的唯一方法。在深港兩(liang) 地的全心守護下,這場兩(liang) 地首例“生命接力”順利完成。
首例內(nei) 地與(yu) 香港之間緊急醫療救助人體(ti) 器官共享的曆史性突破,為(wei) 深港兩(liang) 地跨境器官移植共享打下堅實基礎,更是深港醫療服務融合發展的生動實踐。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不斷推進,深港合作更加緊密,往來深港兩(liang) 地的民眾(zhong) 數量逐漸增加。醫療服務融合發展,作為(wei) 粵港澳大灣區和先行示範區建設的重要內(nei) 容,不僅(jin) 是深化內(nei) 地與(yu) 港澳深度合作的實踐路徑,更是推動港澳居民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舉(ju) 措。
在日前舉(ju) 行的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衛生健康合作大會(hui) 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表示,近年來,香港特區政府在跨境協作、數據互通、醫療創新方麵進行積極探索,助力健康灣區建設,包括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善用大灣區醫療服務、跨境救護直通車、建立恒常器官移植互助機製、支持國家醫院認證標準國際化等多個(ge) 項目。
香港長者劉先生(化名)就是上述政策的受益者。得益於(yu) 香港“長者醫療券”計劃,劉先生不用返回香港,就可以使用香港特區政府每年每人2000元港元的醫療券金額,直接到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荔枝苑社康服務中心全科門診就診,並開取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疾病藥物。“非常方便!”劉先生對此讚不絕口。
作為(wei) 深港深度合作的重大平台之一,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在醫療衛生領域的探索遠不止於(yu) 此。
2020年,國家藥監局等8部門聯合印發《粵港澳大灣區藥品醫療器械監管創新發展工作方案》,提出允許大灣區內(nei) 地9市開業(ye) 的指定醫療機構,使用臨(lin) 床急需、已在港澳上市的藥品,以及臨(lin) 床急需、港澳公立醫院已采購使用、具有臨(lin) 床應用先進性的醫療器械。
2021年4月16日,該政策正式落地,通過其進口的首個(ge) 藥品抗D免疫球蛋白注射液和首個(ge) 醫療器械磁力可控延長鈦棒,運抵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不久後即投入臨(lin) 床使用,引起廣泛關(guan) 注。4個(ge) 半月後的8月27日,廣東(dong) 省食藥監局聯合省衛生健康委召開新聞發布會(hui) ,宣布試點已經完成,應用範圍擴展至更多指定醫療機構。
作為(wei) 全國首家“港澳藥械通”試點醫院,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截至目前已引進20個(ge) 藥品、11個(ge) 器械,政策紅利惠及全國各地患者,已有超過2800人次獲得治療。就在前不久,用於(yu) 治療幹眼症的酒石酸伐尼克蘭(lan) 鼻噴霧劑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開出了大灣區第一張處方。這是通過“港澳藥械通”政策、經廣東(dong) 省藥品監督管理局核準,首個(ge) 經由澳門上市引進大灣區指定醫療機構的創新藥品。
近年來,深圳市充分發揮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在醫療服務跨境銜接中的橋頭堡作用,用足用好綜合授權改革關(guan) 鍵一招,搭平台、建通道、創機製,探索創新香港醫療福利過境、電子病曆過河、“港澳藥械通”先試等粵港民生服務融貫的實現形式,以便利港澳居民就醫“小切口”,促進宜居宜業(ye) 宜遊優(you) 質生活圈建設“大變化”。
今年8月,國務院印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粵港澳大灣區衛生健康領域的交流與(yu) 融合發展,又增加了一支強大力量。
走向世界
建立國際醫院評審認證標準
作為(wei) 深圳綜合改革試點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由深圳市衛健醫院評審評價(jia) 研究中心按照“標準隻升不降”的原則、曆時近一年編製而成的《醫院質量國際認證標準(中國)》,於(yu) 2022年高分通過國際醫療質量協會(hui) 外部評審會(hui) (ISQua EEA)的權威認證。
如此一來,隻要通過《醫院質量國際認證標準(中國)》評審的醫院,便可獲得國際認可,尤其是方便獲得國際商業(ye) 保險機構的認可,港澳患者可以直接使用商業(ye) 保險在該醫院看病。
《醫院質量國際認證標準(中國)》的出現,剛好解決(jue) 了購買(mai) 國際商業(ye) 保險的港澳居民在內(nei) 地就醫無法報銷的困難。在此之前,很多國外保險公司尚未認可內(nei) 地的“三甲”等醫院評審標準,被國際保險公司認可的國際主流醫院認證體(ti) 係主要有美國的JCI、澳大利亞(ya) 的ACHS,但內(nei) 地絕大多數醫院並沒有取得這些認證。
可以說,《醫院質量國際認證標準(中國)》的推行不僅(jin) 加強了港澳和內(nei) 地醫療跨境的銜接,也開啟了內(nei) 地、港澳地區醫院國際化的新時代。
就中國而言,自1989年我國出台文件啟動醫院分級管理與(yu) 醫院評審工作以來,醫院評審工作已經走過30餘(yu) 年的曆史。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副院長李詠梅表示,他們(men) 在實踐中對比發現,三甲評審在醫療質量和安全要求等方麵比其他標準更細致嚴(yan) 格,完全可以融入國外優(you) 秀做法,走向國際。
2019年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出台。同一天,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召開了一場國際醫院認證會(hui) 議,時任院長盧寵茂明確表示,將推動中國三甲醫院評審走向國際。
這一想法迅速得到了省、市及國家的支持。2019年發布的《關(guan) 於(yu) 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先行示範區的意見》、2020年發布的《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均提出了探索建立與(yu) 國際接軌的醫院評審認證標準體(ti) 係的改革任務。
2022年2月,《醫院質量國際認證標準(中國)》通過國際醫療質量協會(hui) 外部評審會(hui) (ISQua EEA)國際標準認證,成為(wei) 全國第一個(ge) 國際版“醫院標準”,可作為(wei) 中國醫院走向國際的橋梁。
如今回頭看,要建立與(yu) 國際接軌的醫院評審認證標準體(ti) 係,其中的艱難不言而喻,但國家層麵從(cong) 來沒有放棄融入“國際”潮流中去。深圳搶抓這一機遇,通過爭(zheng) 取國家綜合授權支持,聚集粵港澳大灣區規則機製“軟聯通”攻堅突破,積極爭(zheng) 取“建立與(yu) 國際接軌的醫院評審認定標準體(ti) 係”納入中央支持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首批授權清單,率先開展國內(nei) 國際標準轉化,探索更多粵港澳大灣區“一規三地”實現形式,充分釋放了“雙區”建設戰略疊加“乘數效應”。
緊接著,深圳堅持政府推動、市場主導、多方參與(yu) 、協同推進,注冊(ce) 成立非營利性第三方醫院評審評價(jia) 研究中心——深圳市衛健醫院評審評價(jia) 研究中心,明確由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牽頭,組建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標準與(yu) 教學委員會(hui) 、認證審核委員會(hui) 、風險質量與(yu) 審計委員會(hui) “四個(ge) 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和“一個(ge) 評審員庫”,吸納具有國際醫院評審認證和國內(nei) “三甲”評審資曆的資深專(zhuan) 家組建評審專(zhuan) 家團隊,協同開展標準互換互認和適用性分析驗證工作。
2023年3月30日,國際標準(中國)首批醫院評審認證啟動會(hui) 在前海舉(ju) 行。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等13家醫院參與(yu) 首批認證,其中5家來自深圳,4家來自香港,2家來自廣州,北京、珠海各有1家。
值得一提的是,該評審體(ti) 係完全是按照國際化評審員培訓體(ti) 係來建立,不僅(jin) 成立了評審員培訓與(yu) 發展專(zhuan) 家組,創新性設置驗證評審員崗位負責最終校驗製度,明確了評審員遴選、培訓、考核、評估及管理等製度,培訓遴選63名境內(nei) 外醫院評審認證資深專(zhuan) 家組建評審員,還上線醫院評審評價(jia) 管理平台,創新“智能評審”模式,實現醫院評審全類型網上申請、全流程在線審理。
可以說,《醫院質量國際認證標準(中國)》是對標國際通行規則,融合國內(nei) 評審實踐,同時總結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通過ACHS認證與(yu) 三甲評審雙認證的成功經驗,在我國三甲醫院評審評價(jia) 標準的基礎上融入國際醫院評審評價(jia) 要求編製而成的。
由此,內(nei) 地的醫院評審標準通過深圳、通過大灣區,走向世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