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教學資源庫打破職教院校“圍牆”

發布時間:2024-01-05 11:59:00來源: 科技日報

  【數字化點亮職教未來③】

  ◎本報記者 孫明源

  不久前,全國智慧氣象專(zhuan) 業(ye) 教學資源庫共建共享聯盟成立大會(hui) 暨職業(ye) 教育專(zhuan) 業(ye) 教學資源庫建設與(yu) 應用研討會(hui) 在蘭(lan) 州資源環境職業(ye) 技術大學舉(ju) 辦。蘭(lan) 州資源環境職業(ye) 技術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鄭紹忠在會(hui) 議上表示,智慧氣象專(zhuan) 業(ye) 國家級教學資源庫項目的建設目標,是通過聯合氣象行業(ye) 企業(ye) 和相關(guan) 院校,整合氣象領域優(you) 質資源,建立共建共享機製,持續豐(feng) 富氣象領域職業(ye) 教育的優(you) 質數字資源。

  近年來,包括氣象在內(nei) 的各專(zhuan) 業(ye) 都在如火如荼地建設國家級教學資源庫。高等教育出版社發布的《職業(ye) 教育專(zhuan) 業(ye) 教學資源庫十年建設與(yu) 實踐》指出,職業(ye) 教育專(zhuan) 業(ye) 教學資源庫是由職業(ye) 院校牽頭、行業(ye) 企業(ye) 共同參與(yu) ,以職業(ye) 教育專(zhuan) 業(ye) 為(wei) 依托,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通過共建共享集合全國優(you) 質教學資源,滿足職業(ye) 院校師生、企業(ye) 員工和社會(hui) 學習(xi) 者“能學、輔教”需求的在線教學和學習(xi) 係統。

  中國職業(ye) 技術教育學會(hui) 副會(hui) 長孫善學表示,專(zhuan) 業(ye) 教學資源庫能夠破解職業(ye) 教育在實踐教學中的難題。資源庫體(ti) 現了職業(ye) 教育數字化、智能化的“新氣象”,讓多個(ge) 專(zhuan) 業(ye) 領域逐步形成開放、共享的新生態。

  開展大規模資源庫建設

  孫善學介紹,目前職業(ye) 教育專(zhuan) 業(ye) 教學資源庫的建設成果是全社會(hui) 長期共同努力的結果,其中的參與(yu) 者既有學校,也有政府、企業(ye) 。

  從(cong) 2010年開始,教育部立項建設了203個(ge) 職業(ye) 教育專(zhuan) 業(ye) 教學資源庫,同時帶動582個(ge) 省級立項建設的專(zhuan) 業(ye) 教學資源庫。這些專(zhuan) 業(ye) 教學資源庫覆蓋了職業(ye) 教育的19個(ge) 專(zhuan) 業(ye) 大類,為(wei) 開展混合式教學改革提供了服務和支撐。孫善學告訴記者,目前已有2154所學校、2838家企業(ye) 參與(yu) 了專(zhuan) 業(ye) 教學資源庫的建設。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1月22日,職業(ye) 教育的國家級專(zhuan) 業(ye) 教學資源庫累計訪問量已超160億(yi) 次,日均訪問量達到315萬(wan) 次。職業(ye) 教育國家級專(zhuan) 業(ye) 教學資源庫共計203個(ge) ,共收錄網絡課程近20萬(wan) 門,視頻、圖片、文本等學習(xi) 資源總量近500萬(wan) 條。

  經曆長達10餘(yu) 年的建設、優(you) 化,如今的職業(ye) 教育專(zhuan) 業(ye) 教學資源庫不僅(jin) 實現了“能學、輔教”功能,還能夠滿足混合式教學、學生自學、考試評價(jia) 及服務職業(ye) 培訓等需求。2022年,我國開始推廣應用國家智慧教育平台。專(zhuan) 業(ye) 教學資源庫在接入國家智慧教育平台後,可供所有類型教育的師生使用。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guan) 於(yu) 深化現代職業(ye) 教育體(ti) 係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到,“做大做強國家職業(ye) 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建設職業(ye) 教育專(zhuan) 業(ye) 教學資源庫、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虛擬仿真實訓基地等重點項目,擴大優(you) 質資源共享,推動教育教學與(yu) 評價(jia) 方式變革。”在孫善學看來,這句話為(wei) 專(zhuan) 業(ye) 教學資源庫指明了發展方向。他表示,“數字化”將成為(wei) 未來專(zhuan) 業(ye) 教學資源庫的關(guan) 鍵詞。

  “無論如何變革,教育資源都是教育事業(ye) 的基礎。因此,我們(men) 一定要把專(zhuan) 業(ye) 教學資源庫的建設抓實抓好。”孫善學說。

  實現教學資源互通共享

  鐵道機車運用與(yu) 維護專(zhuan) 業(ye) 國家級教學資源庫由湖南鐵道職業(ye) 技術學院軌道交通機車車輛學院(以下簡稱機輛學院)牽頭建設。機輛學院副院長、資源庫核心成員黃傑告訴記者,資源庫能夠助力開展教學活動,對促進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的產(chan) 教融合意義(yi) 重大。

  據了解,除湖南鐵道職業(ye) 技術學院外,鐵道機車運用與(yu) 維護專(zhuan) 業(ye) 教學資源庫的共建方還包括武漢鐵路職業(ye) 技術學院、吉林鐵道職業(ye) 技術學院、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等24家學校和企業(ye) ,共計200餘(yu) 名教師和企業(ye) 技能大師參與(yu) 其中。

  2019年11月,鐵道機車運用與(yu) 維護專(zhuan) 業(ye) 國家級教學資源庫正式立項。2022年11月,項目完成驗收。3年間,為(wei) 順利推進項目建設,團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據了解,鐵道機車運用與(yu) 維護專(zhuan) 業(ye) 國家級教學資源庫由“六中心、兩(liang) 場館、一園地”組成,其中既有大型在線虛擬實訓平台,也有數字博覽館。目前,資源庫已經建成標準化課程33門、特色子庫5個(ge) 、技能訓練模塊20多個(ge) 、素材資源2萬(wan) 餘(yu) 條,擁有注冊(ce) 用戶近17萬(wan) 人,教學資源被全國1000多家校企單位使用。

  “我國軌道交通裝備產(chan) 業(ye) 發展很快,需求日新月異。我校已經構建了軌道交通裝備製造、裝備運用、智能控製、管理服務等4大專(zhuan) 業(ye) 群。除專(zhuan) 業(ye) 建設外,推動產(chan) 教融合,讓教學內(nei) 容緊密對接先進製造業(ye) 同樣關(guan) 鍵。在這一過程中,資源庫能發揮很大作用。”黃傑說。

  目前湖南鐵道職業(ye) 技術學院校企共建了6個(ge) 省級以上專(zhuan) 業(ye) 教學資源庫,線上課程達1600門。此外,校企雙方還合作開發了200多本特色教材,其中64本為(wei) 國規教材。這些都加快著軌道交通裝備領域產(chan) 教融合的進程。

  此外,湖南鐵道職業(ye) 技術學院還推行了基於(yu) 智慧職教等4大平台的信息化育訓新模式。據了解,該校各類專(zhuan) 業(ye) 教學資源庫學習(xi) 總人數超過84萬(wan) ,相關(guan) 平台還為(wei) 中國中車等企業(ye) 海外項目的遠程教學與(yu) 培訓提供支撐。

  “專(zhuan) 業(ye) 教學資源庫對產(chan) 教融合起到了支撐作用。資源庫能夠構建產(chan) 業(ye) 資源與(yu) 教學資源之間的橋梁,有效實現資源的共享、互通。”黃傑總結說。

  資源庫建設應“量”“質”齊升

  “我國擁有的職業(ye) 教育專(zhuan) 業(ye) 教學資源庫數量,讓我國毫無疑問地成為(wei) 職業(ye) 教育數字資源建設大國。”孫善學高度評價(jia) 我國多年來職業(ye) 教育資源庫的建設成果。與(yu) 此同時,他也提醒,下一階段資源庫的建設應重視質量,重視相關(guan) 法律法規的跟進。例如,針對職業(ye) 教育專(zhuan) 業(ye) 教學資源庫中各類資源的版權可能受到侵害的問題,孫善學認為(wei) ,需要探索職業(ye) 教育專(zhuan) 業(ye) 教學資源庫的互聯網出版許可和認證,對職業(ye) 教育專(zhuan) 業(ye) 教學資源庫中的優(you) 質資源進行完善的保護。

  此外,為(wei) 推廣職業(ye) 教育專(zhuan) 業(ye) 教學資源庫優(you) 質課程等學習(xi) 資源,管理部門還可探索課程學習(xi) 成果認證機製,開發課程電子證書(shu) 、技能微證書(shu) 等,讓更多人擁有培養(yang) 職業(ye) 技能的機會(hui) ,讓職業(ye) 教育不再局限在院校之內(nei) 。

  “之前幾年,很多學校參與(yu) 了資源庫的建設,這有效提高了職業(ye) 教育專(zhuan) 業(ye) 的建設水平。下一階段的目標,是用資源庫的建設支撐國家高水平專(zhuan) 業(ye) 或者專(zhuan) 業(ye) 群建設。”孫善學說。

  黃傑表示,專(zhuan) 業(ye) 教學資源庫為(wei) 專(zhuan) 業(ye) 群提供了在線開放課程體(ti) 係和課程平台,實訓資源與(yu) 教學內(nei) 容對建設麵向產(chan) 業(ye) 的專(zhuan) 業(ye) 群起到了促進作用。隨著職業(ye) 教育的不斷發展,高水平專(zhuan) 業(ye) 建設和資源庫建設應繼續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來源:科技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