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地下日行一萬步 揭秘地下管廊巡檢維護人員的日常

發布時間:2024-01-09 15:28:00來源: 工人日報

  要維護好地下綜合管廊的日常運轉,必須有一群常年走在地下的人

  地下日行一萬(wan) 步

  本報記者 陳華 本報通訊員 張敏

  假如有一座地下“房子”,能集中收納電力、通信、燃氣、汙水、排水等各種工程管線,每天有專(zhuan) 業(ye) 的維護人員開展運維管養(yang) ,就大大減少了地麵反複開挖和空中線纜無序布設的情況。

  這便是地下綜合管廊的最直接作用,也是一個(ge) 城市市政基礎設施的生命線工程。安徽合肥是全國第二批管廊試點城市。截至目前,試點的合肥新站高新區少荃湖片區、高新區拓展區等3個(ge) 項目已全部建成並投入運營。

  要維護好地下綜合管廊的日常運轉,必須有一群常年走在地下的人。他們(men) 的日常工作又是怎樣的呢?

  “這可是個(ge) 細致活”

  在合肥新站高新區護城路與(yu) 魏武路交叉路口,坐落著一棟不起眼的4層小樓,這裏是片區地下綜合管廊運營維護的“大本營”。

  周理想是合肥新站綜合管廊建設管理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也見證了片區管廊聯網成片的建設過程。

  順著爬梯向下幾十個(ge) 台階,就進入管廊內(nei) 部,可容納2到3人並排通行。

  裏麵由綜合艙、電力艙、燃氣艙、汙水艙四個(ge) 不同功能的艙室組成,每個(ge) 艙室寬3米、高3米,管廊內(nei) 修建了大量的支架,用於(yu) 存放能源、供水、通訊、電力等各類市政管線,不同類型的管道井井有條。

  9時,電工管懷舉(ju) 換上工服,戴上安全帽,和同伴朱玉成走入廊內(nei) ,手電筒、試電筆、螺絲(si) 刀、扳手等都是巡檢必備工具。

  他們(men) 隨身攜帶的一張報修單上,清楚記錄了一些監控組根據預警信息報送的待排查故障,以應急照明燈不亮、電話不通、氧氣傳(chuan) 感器故障為(wei) 主。

  日常巡查管護地下管廊是項細致活,每一個(ge) 故障點都要排查到位。“能現場維修的,必須及時修好,需要更換部件或設備的,申報領回後再進行更換。”管懷舉(ju) 說,“有沒有排查,有沒有維修,有沒有恢複正常,都要形成記錄並反饋。”

  要求“一專(zhuan) 多能”

  跟著管懷舉(ju) 的腳步,穿行在狹長的廊內(nei) 通道裏,除了溫度稍高點外,並未感受到呼吸不適症狀。

  地下燈火通明,但曲折環繞的廊道讓人很容易迷路。為(wei) 了區分清楚方位,管養(yang) 團隊將20多公裏的管廊逐段編號,隻要根據路段、號牌以及方向牌就能輕鬆找到所在點位。

  在管廊裏工作看似簡單,實則是個(ge) 技術活。

  周理想介紹,按管養(yang) 標準,結合管廊運營裏程,分為(wei) 巡查組、維修組和監控組,同時配備有市政、土建、電氣安裝等專(zhuan) 業(ye) 工程師,是一個(ge) 要求“一專(zhuan) 多能”的綜合技術崗位。

  除了檢修報修外,維護組還要來回巡檢,仔細檢查水管有無漏水、支架是否有鬆動、各項儀(yi) 器設備是否正常運轉,“每天走上兩(liang) 三萬(wan) 步很正常”。

  交通基本靠走,通訊不一定靠吼。

  “管廊最深處在地下14米,手機信號全無。”為(wei) 此,維護人員開發了內(nei) 網通訊係統,提前錄入人員聯係方式,後台審核通過後,即有了正常通訊網絡。

  除此之外,艙內(nei) 每間隔100米到200米,都設置光纖專(zhuan) 用電話,“提起話筒就能與(yu) 監控室直接通話”。管廊內(nei) 設置了1100餘(yu) 個(ge) 高清探頭,配備了煙霧、氧氣等各類傳(chuan) 感器,監控室24小時有人應急值班,會(hui) 隨時與(yu) 入廊人員保持聯絡。

  屏上看、平台管、地下查

  地下綜合管廊事關(guan) 城市“生命線”,僅(jin) 僅(jin) 依靠人工巡查維護遠遠不夠。

  如今,越來越多的“黑科技”加入,為(wei) 管廊及廊內(nei) 管線安全保駕護航,也對管廊運維員的工作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魏武路07區燃氣段霧氣較大。”

  “已開啟風機進行排風。”

  10多分鍾後,霧氣漸漸散去,預警解除。

  這是監控室值班人員張潤鬆根據“異常信號”預警,在線及時處置的一起故障。

  原來,冬夜戶外氣溫低,造成管廊溫差較大,很容易出現霧氣報警。

  隨手翻開值班記錄本,條目式記錄了每日巡查發現的問題和故障處置情況。

  借助綜合管廊智慧管理係統,可以實時看到管廊裏所有設備的運行情況。大屏上反映出基礎數據管理、管廊空間全息化、在線實時監控等內(nei) 容。

  “統一收集和分析廊內(nei) 濕度、甲烷等數據,如果出現故障或者突發情況,都會(hui) 發出預警,保障人身安全。”張潤鬆說,如此一來,可實現從(cong) “看不見”到“屏上看、平台管、地下查”。

  地下綜合管廊作用不小,但在實際操作中存在一次性投資較大、建設周期較長、建設難度高等問題。而管廊建成後,要及時將城市中的各類管線集中納入,才能發揮其真正的價(jia) 值。《合肥市地下綜合管廊條例》於(yu) 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為(wei) 預防化解“看不見”的城市風險提供法治保障。

  “日常巡檢維護工作雖然枯燥,但是感覺很有意義(yi) ,相信立法後,地下管線管理會(hui) 更規範有序。”周理想說,這也是他的“理想”。(工人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