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靠什麽勇奪“金盾牌”
“又縮短了3秒!”新年開訓,隨著考核員準時掐表,北部戰區空軍(jun) 某地空導彈營三級軍(jun) 士長魯東(dong) 亮的臉上露出了笑容。每次訓練,魯東(dong) 亮和戰友們(men) 就像在和兵器較勁兒(er) 一樣,力爭(zheng) 要有所進步。用他們(men) 的話說,“雷達早發現目標幾秒鍾,導彈就多幾分命中概率,打贏也就多了幾分勝算。”
那一年,該營參加上級組織的某大項比武競賽,官兵們(men) 也是以這樣的勁頭過關(guan) 斬將,一舉(ju) 奪得象征空軍(jun) 地空導彈部隊最高榮譽的“金盾牌”,魯東(dong) 亮等11名官兵榮獲“藍盾尖兵”獎章。
近年來,從(cong) 老裝備跨代換裝新裝備,該營官兵一路學習(xi) ,一路加速,一次次刷新紀錄……這種加速奔跑的緊迫感已經融進全營官兵的肌肉記憶。隨著采訪深入,記者漸漸發現了這個(ge) 導彈營換裝不久就勇奪“金盾牌”的“密鑰”——持久的學習(xi) 力。
喚醒學習(xi) 力,努力推倒思維裏的那堵牆
終於(yu) 要換新裝備了!那年隆冬,換裝的通知剛一下發,就迅速在全營官兵口中傳(chuan) 開。大家興(xing) 奮得像盼望過年的孩子,手舞足蹈。
冷靜下來,老班長梁濤陷入沉思:操縱老裝備十幾年,早就習(xi) 慣了傳(chuan) 統的“眼瞄手搖”;現在,換成“指哪打哪”的新式精確製導武器,自己還能不能頂上去?
沒來得及細想,梁濤踏上列車,和戰友們(men) 一道前去參加改裝培訓。
一同參加培訓的官兵都是兄弟部隊的技術骨幹。不同的是,他們(men) 以前操縱過同類型裝備,唯獨梁濤和戰友是直接“跨類型”來學習(xi) 。
理論基礎為(wei) 零,實踐經驗為(wei) 零,剛開始上課時,梁濤聽教員講裝備原理就像在聽“天書(shu) ”。
“起步就落後,大家心裏都憋著一口氣。後麵鉚足了勁,就是想用成績證明,自己不比任何人差!”梁濤坦白地說,雖然心裏憋著勁兒(er) ,但確實被新裝備、新知識“震撼”到了。此前,他們(men) 一直困在自己熟知的經驗區,現在“必須努力推倒思維裏的那堵牆”。
著急歸著急,“牆”在那裏,怎麽(me) 去推倒?營長的一席話讓大家茅塞頓開——提升學習(xi) 力!
課上講的沒聽明白,他們(men) 就在教室後麵架上一台攝像機,課後再一遍遍回放討論。白天有知識點沒吃透,他們(men) 通宵達旦也要當天弄明白。
在大學生士兵李鵬的記憶中,那段時間學習(xi) 室裏的燈淩晨1點前從(cong) 未熄過,感覺自己又上了一次緊鑼密鼓的高三學期,經曆了一回高考!
得知來接裝學習(xi) 的戰友們(men) 這麽(me) 拚,在營裏留守的官兵特意設計製作了一批書(shu) 簽,寄過來給大家加油鼓勁。書(shu) 簽很簡約,用黑色楷體(ti) 大字寫(xie) 著:“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奉獻。”
收到書(shu) 簽後,李鵬也領悟到了戰友的一片苦心:“學習(xi) 新裝備,咱不能隻知道吃身體(ti) 上的苦,更要肯吃思想上的苦!”
李鵬和戰友們(men) 漸漸發現了一個(ge) 深層次的現象:其實,許多知識就藏在各類教材和書(shu) 籍之中,需要靠深入學習(xi) 去挖掘、吸收。
助理工程師黃繼拯在全營推廣自己構建的裝備思維導圖,並反複向戰友灌輸“學習(xi) 可以碎片化,知識必須體(ti) 係化”的思維理念;老班長梁濤在紙上“跑”電路,繪圖的草稿紙攢了厚厚一摞;三級軍(jun) 士長吉梓林把教材翻爛了,案頭的幾本書(shu) 上密密麻麻滿是紅藍相間的批注……
回憶起這個(ge) 營官兵的學習(xi) 狀態,當時負責改裝教學的一名教員印象深刻:“真不一樣!看著他們(men) 執著鑽研的那股勁兒(er) ,讓你也有立刻拿起書(shu) 本學習(xi) 的衝(chong) 動!”
否定昨天的自己,隻為(wei) 明天遇見更好的自己
版本,是記者在采訪中聽到的一個(ge) 高頻詞。
一套訓法,幾經迭代——從(cong) 訓練大綱規定的任務用時“及格線”開始練起,1.0版本縮短了用時,2.0版本僅(jin) 需“及格線”的一半時長,3.0版本繼續壓縮用時。這群年輕的官兵仍不滿足,他們(men) 認為(wei) ,還能快些、再快些!
運用最新版本的訓法,他們(men) 已將任務用時縮短至“及格線”的1/4。
這背後靠的是什麽(me) ?負責牽頭更新訓法的中校田利博總結出答案:“否定之否定,是辯證法的基本規律。每次否定舊版本,都會(hui) 寫(xie) 下訓法新的一頁。否定昨天的自己,隻為(wei) 明天遇見更好的自己。”
“敢於(yu) 推翻自己”,是戰友們(men) 眼中田利博最顯著的特點。訓練一結束,他就帶著大家研究數據,希望能找到提升訓練質效的更優(you) 解。哪怕是自己之前總結的訓練經驗,如果還有改進空間,他也會(hui) 以“歸零心態”毫不猶豫推翻重來。
“過去的經驗在一定程度上能指導我們(men) 工作,但現在練兵備戰麵臨(lin) 很多新情況新變化,過度依賴經驗就會(hui) 出現‘老辦法不管用、新辦法不會(hui) 用’的情況。”田利博說,“以前,操縱老裝備主要拚體(ti) 力;現在,操縱新裝備主要拚腦力。不學習(xi) ,不行;學慢了,也不行!”
全營官兵把每一次訓練、每一次任務都當成一堂必修課。如今,在重大任務牽引下,能上的課、要上的課太多了,每堂課都需要他們(men) 沉下心來,提煉出實實在在的東(dong) 西,不斷創新戰法訓法。對此,該營教導員深有感觸地說:“都說地空導彈兵是‘車輪子上的部隊’,其實‘動’的不隻是車,更重要的是官兵的思維要‘動’起來。”
為(wei) 了活躍官兵思維,這個(ge) 營發起“互相學習(xi) 、互相提問、互促進步”的“三互”學習(xi) 活動。這種經常性互相提問的方式,不拘泥於(yu) 課堂上還是飯堂裏,不局限於(yu) 學習(xi) 時間還是休息時間,隻要有機會(hui) 大家就可以隨時提問、一問到底。官兵們(men) 答對過關(guan) ,便可理直氣壯地反問對手;答錯轉身,自己再去主動加班補習(xi) 。
一次“諸葛亮會(hui) ”上,一級上士劉兵剛闡述完一個(ge) 關(guan) 於(yu) 數據傳(chuan) 輸的問題,會(hui) 議桌對麵立即傳(chuan) 來戰友康誌強的否定聲。會(hui) 上,兩(liang) 人爭(zheng) 論起來,誰也不服誰。會(hui) 後,兩(liang) 人繼續交流、互取所長,一份更完善的方案隨即“出爐”。
“大家都想上進,誰也不願意被否定,但這樣的爭(zheng) 論必不可少。”劉兵說,大家就事論事,每次爭(zheng) 論完都能達成一種共識、固化一項技術成果。
一次,排查某裝備故障時,中士寇赫磊、薑博威意見相左。由於(yu) 誰也說服不了誰,他們(men) 一個(ge) 電話打到了裝備生產(chan) 廠家。最終,在技術專(zhuan) 家的耐心指導下,故障順利排除。如今,薑博威和寇赫磊都已經成長為(wei) 操作技師,作為(wei) 新生代技術骨幹,活躍在演訓一線。
真正的學習(xi) 力,是永遠善於(yu) 接受新事物
翻開一級上士張相爭(zheng) 的理論學習(xi) 筆記本,扉頁上工整地寫(xie) 著這樣一句話:“不接受改變,注定會(hui) 被這個(ge) 時代淘汰。”
作為(wei) 新型裝備的發射班班長,張相爭(zheng) 不斷嚐試在實踐中進行技術革新。他告訴記者:“通過小革新、小發明,把裝備性能挖到極限,才能對得起這麽(me) 好的裝備!”
訓練場上,他們(men) 先後試驗幾十種材料,把影響導彈發射的不利因素降到最低;為(wei) 縮短某型雷達架設時間,戰勤班想方設法解決(jue) 場地平整問題,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架設成績顯著提升,流程更加優(you) 化。
學習(xi) 室內(nei) ,有關(guan) 創新的話題始終保持熱度。他們(men) 探索出“人盯人”訓練法和“時間軸”訓練法——
所謂“人盯人”訓練法,指的是技術骨幹之間的比拚。通常,兩(liang) 名骨幹圍繞同一個(ge) 問題,互為(wei) 裁判、互相監督,看誰能把這個(ge) 問題解決(jue) 得更快、更好。
所謂“時間軸”訓練法,就是把操作環節分解到每一分鍾甚至每一秒。該營營長告訴記者,通過持續學習(xi) 和不斷創新,官兵練兵備戰的質效穩步提升。
這股強勁的創新之風,還“吹”進了炊事班。在做好全營官兵夥(huo) 食保障的同時,炊事班班長楊斌不斷嚐試推出新菜品,讓戰友吃出幸福感。他帶領炊事班結合野戰實際需求,自製出“單兵爐灶”。記者發現,炊事員用幾個(ge) 毫不起眼的自製鐵片,幾秒鍾就組裝出一個(ge) 便攜式野炊小爐灶。這種爐灶便於(yu) 隨時隨地做出熱乎飯,深受戰友們(men) 喜愛。
“武器裝備越先進,越要練精練活。”這是全營官兵感觸最深的一句話。在創新之風驅動下,全營官兵學習(xi) 氛圍更濃、學習(xi) 質量更高,學習(xi) 力向戰鬥力的轉化不斷加速。近年來,針對多個(ge) 課目,他們(men) 形成並固化出成熟的操作流程標準;技術團隊發表多篇理論研究成果,引領技術革新10餘(yu) 項,取得發明專(zhuan) 利2項。
“真正的學習(xi) 力,是永遠善於(yu) 接受新事物。”看到自己帶出的“徒弟”漸漸成長為(wei) 獨當一麵的技術能手,張相爭(zheng) 經常會(hui) 產(chan) 生“本領恐慌”。很多時候,他又當起了“學生”,虛心向年輕戰友們(men) 請教……
北部戰區空軍(jun) 地空導彈某營紮實推進實戰化訓練。
學習(xi) 力是戰鬥力生成的基石
賈俊峰
有人說,一個(ge) 人的實力絕大部分來自學習(xi) 。北部戰區空軍(jun) 某地空導彈營的換裝騰飛之路再次驗證一個(ge) 事實:一支有戰鬥力的軍(jun) 隊,必然是一支愛學習(xi) 的軍(jun) 隊。學習(xi) 力與(yu) 一支軍(jun) 隊的創造力、戰鬥力息息相關(guan) 。勝利之師往往也是好學之師,一支有學習(xi) 力的軍(jun) 隊往往具有極強的戰鬥力。
戰爭(zheng) 是血性的比拚,也是智慧的較量。從(cong) 一定意義(yi) 上說,正是由於(yu) 勤於(yu) 學習(xi) 、善於(yu) 學習(xi)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才找到了革命的正確道路,才能在艱苦卓絕的鬥爭(zheng) 中戰勝強敵,取得革命的最終勝利。毛澤東(dong) 同誌曾強調,沒有文化的軍(jun) 隊是愚蠢的軍(jun) 隊,而愚蠢的軍(jun) 隊是不能戰勝敵人的。這一論斷,深刻揭示了學習(xi) 力與(yu) 戰鬥力之間的辯證關(guan) 係。
昨天的“李雲(yun) 龍”,未必能打贏今天的戰爭(zheng) 。未來戰爭(zheng) 既是戰場上的對決(jue) ,也是“書(shu) 桌上的較量”。當今時代,戰爭(zheng) 形式不斷變化,武器裝備科技含量不斷增加,戰場向新領域不斷延伸,這些都對官兵的科技文化素質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隻有不斷提升學習(xi) 力,才能快速獲得打贏未來戰爭(zheng) 所需的各種知識,才能加速新質戰鬥力的生成。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說,誰勤學不輟、功底厚實,打贏的天平就會(hui) 向誰傾(qing) 斜。
當前,我軍(jun) 打現代化戰爭(zheng) 的能力還不夠、各級幹部指揮現代化戰爭(zheng) 的能力還不夠,這兩(liang) 個(ge) 問題很現實地擺在我們(men) 麵前。這就要求廣大官兵常懷“本領恐慌”,不斷提升學習(xi) 力,持續用力,久久為(wei) 功,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進一步提升打贏能力。
學習(xi) 力是戰鬥力生成的基石。未來,唯一持久的優(you) 勢就是“比你的對手更善於(yu) 學習(xi) ”。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裏取得最佳的學習(xi) 效果?這要求廣大官兵既要勤於(yu) 學習(xi) ,更要善於(yu) 學習(xi) ,在學習(xi) 中儲(chu) 備新知識,在苦練中形成新技能,在探索中設計新戰法,將知識優(you) 勢轉化為(wei) 製勝優(you) 勢。
本報記者 任 旭 高 亮 特約記者 王學峰 通訊員 王立敏
(解放軍(jun) 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