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新能源汽車出海步伐加快(產經觀察·走近“新三樣”)

發布時間:2024-01-17 15:02:00來源: 人民日報

  習(xi) 近平主席發表二〇二四年新年賀詞時指出,“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chan) 品給中國製造增添了新亮色”。

  近年來,中國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chan) 品“新三樣”出口快速增長。2023年,電動載人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太陽能電池等“新三樣”產(chan) 品合計出口1.06萬(wan) 億(yi) 元,首次突破萬(wan) 億(yi) 元大關(guan) ,同比增長29.9%。

  在激烈的國際競爭(zheng) 中,“新三樣”是如何憑借新技術新產(chan) 品脫穎而出、占領製高點的?如何進一步做大做強?本版今起推出“走近‘新三樣’”係列報道,展現相關(guan) 行業(ye) 茁壯成長的新實踐、揚帆出海的新進展。

  ——編 者

  2023年,全年產(chan) 銷分別完成958.7萬(wan) 輛和949.5萬(wan) 輛,分別同比增長35.8%和37.9%;出口120.3萬(wan) 輛,同比增長77.6%;中國品牌市場占有率超過80%……1月11日,中國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年報出爐,亮眼的數據、沉甸甸的含金量為(wei) 中國製造增添了新亮色。

  產(chan) 品、技術迭代加速,多項智能電動核心技術領跑全球

  走進位於(yu) 重慶市的長安全球研發中心N7試驗樓,純電動兩(liang) 驅動力總成實驗室的台架上,一場耗時56天、544次充放電循環的可靠性測試,今年元旦前剛剛完成。

  “上半年即將上市的長安汽車CD701,將搭載充電10分鍾、續航200公裏的800伏高壓碳化矽平台。”試驗工程師廖興(xing) 渝說,為(wei) 了讓新車在現有500伏充電樁上也能正常充電,長安汽車通過複用電路,在行業(ye) 內(nei) 首創的多合一超集電驅裏開發了升壓係統。544次循環的台架試驗及後續的極寒、高溫等一係列整車測試,就是要確保新係統安全可靠。

  1公裏之外的長安科技W1辦公樓裏,智能駕駛單體(ti) 回灌團隊負責人周傑正在緊張開展軟件測試工作。

  “3台智能駕駛試驗車,每天要產(chan) 生並回傳(chuan) 1000GB的測試數據。”周傑告訴記者,測試中遇到的虛報障礙物、誤製動、漏製動等問題,都會(hui) 由長安科技自主研發的SDA電子電氣架構雲(yun) 平台自動抓取,並在雲(yun) 平台的數據處理係統裏自動進行場景特征提取與(yu) 分析,通過仿真模擬,提出解決(jue) 方案。“數據自動抓取、分析大大提升了智能駕駛軟件的迭代速度,目前每周都會(hui) 有一個(ge) 新的軟件版本,兩(liang) 個(ge) 月就會(hui) 完成一次大迭代。”周傑說,這就是“軟件定義(yi) 汽車”帶來的變化。

  長安汽車大幅提升充電便利性的800伏高壓碳化矽平台,以及圍繞“軟件定義(yi) 汽車”開發全新中央集成式電子電氣架構,是我國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技術快速突破的一個(ge) 縮影。

  ——在“三電”領域,我國動力電池技術再上新台階。2023年,寧德時代第一代鈉離子電池電芯首發落地;單體(ti) 能量密度500瓦時每公斤的凝聚態電池,其車規級版本具備量產(chan) 能力。由上汽投資的清陶科技,在全球率先實現了半固態電池的研發量產(chan) ,今年,第一款搭載半固態電芯、續航超過1000公裏的智己品牌純電轎車將上市發售。我國驅動電機峰值功率密度超過4.8千瓦每公斤,量產(chan) 最高轉速達到每分鍾2.1萬(wan) 轉,躋身世界前列。

  ——在智能駕駛領域,國產(chan) 車規級激光雷達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弱到強。上海禾賽科技車載激光雷達累計交付量突破30萬(wan) 台,2023年12月單月交付量突破5萬(wan) 台。深圳速騰聚創正與(yu) 全球21家整車廠定點合作,定點車型達61款,2023年1至10月車載激光雷達累計銷量12.2萬(wan) 台。

  國產(chan) 車規級芯片迎頭趕上。地平線征程係列芯片出貨量近400萬(wan) 片,合作車企25家,新一代係列車載智能計算方案征程6係列將於(yu) 今年4月正式發布,並於(yu) 第四季度完成首批量產(chan) 車型交付。黑芝麻、億(yi) 咖通等芯片廠商也推出了有競爭(zheng) 力的車規級芯片及解決(jue) 方案。

  智能輔助駕駛應用加速普及。華為(wei) ADS2.0、小鵬XNGP等智駕係統均實現了不依賴高精地圖的城區智能輔助駕駛。其中,小鵬開放XNGP智能輔助駕駛的城市已達到243個(ge) 。

  800伏超充、多合一智能電驅、串並聯一體(ti) 式智能插混係統、CIB電池車身一體(ti) 化技術、“人車家”生態智能座艙、無圖模式城區智能輔助駕駛……產(chan) 品、技術加速迭代,讓中國新能源汽車從(cong) 標準技術的接受者逐步變成了製定者。吉利汽車集團CEO淦家閱感慨道:“過去我們(men) 對標的跨國品牌如今也把目標投向了中國品牌車企。”

  吸引全球產(chan) 業(ye) 資本,探索全新合資模式和出海模式

  2023年12月22日,比亞(ya) 迪宣布將在匈牙利塞格德市建設一個(ge) 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chan) 基地。該基地將分階段建設,預計可為(wei) 當地創造數千個(ge) 就業(ye) 崗位。

  在歐洲建廠,隻是比亞(ya) 迪出海布局的舉(ju) 措之一。2023年7月,比亞(ya) 迪宣布總投資約45億(yi) 元,在巴西巴伊亞(ya) 州卡馬薩裏市設立由3座工廠組成的大型生產(chan) 基地綜合體(ti) ,並計劃於(yu) 今年下半年投產(chan) 。

  東(dong) 南亞(ya) 正成為(wei) 中國車企出海的“熱土”。長安汽車成立了東(dong) 南亞(ya) 事業(ye) 部,並設立了3家本地公司,搭建了本地化運營團隊。2023年11月8日,一期設計年產(chan) 能10萬(wan) 輛、計劃2025年初投產(chan) 的長安汽車泰國製造基地正式動工。據統計,2023年宣布在泰國建廠的國內(nei) 車企還有上汽、比亞(ya) 迪、哪吒等,規劃總投資額超過100億(yi) 元。

  “從(cong) ‘請進來’到‘走出去’在歐洲建廠,是上汽人過去幾十年的夢想。”上汽集團總裁助理、上汽國際總經理餘(yu) 德表示,上汽已在海外布局了泰國、印尼、印度、巴基斯坦4座整車製造基地。2023年,上汽集團海外銷量達120.8萬(wan) 輛,同比增長18.8%,連續8年蟬聯國內(nei) 行業(ye) 第一。其中,上汽名爵品牌已進入28個(ge) 歐洲國家,2023年在歐洲銷量突破10萬(wan) 輛。“上汽集團正在為(wei) 歐洲地區首個(ge) 整車生產(chan) 廠選址。”餘(yu) 德說。

  海外建廠加速,是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的一大亮點。國內(nei) “造車新勢力”得到海外產(chan) 業(ye) 資本的認可,也為(wei) 中國智能電動汽車技術領跑全球寫(xie) 下生動注腳。

  2023年7月,大眾(zhong) 汽車集團宣布增資7億(yi) 美元持有小鵬汽車4.99%股份,雙方還簽署了長期合作技術框架協議,合作初期將基於(yu) 小鵬G9平台共同開發兩(liang) 款針對中國市場的中型大眾(zhong) 純電車型,預計2026年在中國推出;奧迪也與(yu) 上汽簽署諒解備忘錄,上汽將利用其技術優(you) 勢,參與(yu) 上汽奧迪全新電動車型聯合產(chan) 品開發,攜手開啟合資合作新篇章。

  2023年10月,銷量位居全球前五的汽車跨國公司Stellantis集團宣布,將投資15億(yi) 歐元,成為(wei) 零跑汽車的戰略股東(dong) ,雙方還將以51%∶49%的比例成立合資公司“零跑國際”,該合資公司將於(yu) 2024年下半年開始,加速銷售零跑汽車高技術含量和更具性價(jia) 比的產(chan) 品。

  “40年前,以市場換技術,中國汽車產(chan) 業(ye) 走進合資時代;如今,本土企業(ye) 用技術換市場,開啟了後合資時代中國汽車合資合作的新篇章。”零跑汽車創始人、董事長朱江明說,借助Stellantis在歐洲、拉美、中東(dong) 等地的銷售服務網絡以及豐(feng) 富的本地化經驗,零跑可以快速、低成本進入這些市場,甚至可以利用當地製造資源製造零跑汽車產(chan) 品,為(wei) 中國智能電動車企出海探索新路。

  全產(chan) 業(ye) 鏈協同創新、集群化發展,助力企業(ye) 降本提質增效

  “傳(chuan) 統整車廠需要160多個(ge) 零件經過衝(chong) 壓、焊接多道工序生產(chan) 的兩(liang) 大總成,在這裏隻需一台7000噸、一台1.2萬(wan) 噸智能壓鑄單元,以及整形清理生產(chan) 線、機加工裝配線和在線檢測線,便可完成生產(chan) ,前後不過10分鍾。”小鵬汽車製造工程中心壓鑄工藝高級經理嚴(yan) 兆凱告訴記者,全新工藝集成度高、焊點少,讓X9的中後地板碰撞變形量減少20%,彎曲剛度提升40%,整車後部整體(ti) 強度相比傳(chuan) 統車身設計強度提升30%以上。此外,還讓小鵬汽車廣州工廠焊接車間下車體(ti) 線投資節省30%、土地占用麵積節約40%、材料利用率提升至97%以上,更大大提高了流轉周期,確保了交付穩定性。

  小鵬、極氪、蔚來、小米……性能、成本和效率優(you) 勢,讓一體(ti) 式鋁壓鑄工藝在我國新能源整車生產(chan) 企業(ye) 中加速普及,也培育了力勁科技、海天金屬等國產(chan) 壓鑄機龍頭企業(ye) 。據介紹,小鵬汽車廣州工廠這套超大型智能鋁壓鑄單元,目前噸位全球第一。接下來,采用行業(ye) 首創新型直壓式結構的1.6萬(wan) 噸、2萬(wan) 噸全新裝備也將陸續下線交付。而在全球一體(ti) 式鋁壓鑄裝備供應商中,力勁科技全球市場占有率第一。

  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不斷取得新進展,得益於(yu) 全產(chan) 業(ye) 鏈協同創新,也得益於(yu) 產(chan) 業(ye) 集群發展帶來的低成本和高效率。

  環境感知、決(jue) 策控製、雲(yun) 平台、車聯網、人工智能、高精度地圖及信息安全……位於(yu)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的中關(guan) 村協同創新智匯園,有70多家聚焦自動駕駛技術研發和應用的高新技術企業(ye) 。自動駕駛公交車、出租車、觀光車、無人送貨車、自動售賣車……漫步合肥街頭,進入路測階段的各種無人駕駛車輛已成為(wei) 一道亮麗(li) 的風景線。在集聚了國軒高科、大眾(zhong) (安徽)新能源、比亞(ya) 迪、中創新航等動力電池企業(ye) 以及產(chan) 業(ye) 鏈企業(ye) ,形成完整的動力電池產(chan) 業(ye) 集群之後,合肥市正大力推動智能網聯產(chan) 業(ye) 集群化發展。

  “我國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的同時,融入了5G、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多種新技術,產(chan) 業(ye) 鏈、價(jia) 值鏈正持續向交通、能源、信息通信等領域拓展,並建成了高效協同的產(chan) 業(ye) 體(ti) 係,汽車產(chan) 業(ye) 生態正在全麵重塑。”工業(ye) 和信息化部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積極推動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創新發展,支持新一代動力電池、新型底盤、智能駕駛等技術研發和產(chan) 業(ye) 化,開展智能網聯汽車生產(chan) 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開展城市級“車能路雲(yun) ”一體(ti) 化試點應用。此外,還將協同推動能源供給、材料供應、生產(chan) 製造等環節低碳化發展,健全綠色循環生態體(ti) 係。(本報記者 王政)

  來源:人民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