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為國鑄器 為民科研——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掠影

發布時間:2024-01-29 14:49:00來源: 中國紀檢監察報

  為(wei) 國鑄器 為(wei) 民科研

  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掠影

  本報記者 沈東(dong) 方

  1月19日,“國家工程師獎”表彰大會(hui) 在北京召開。這是黨(dang) 中央、國務院首次開展“國家工程師獎”評選表彰,81名個(ge) 人和50個(ge) 團隊分別被授予“國家卓越工程師”稱號以及“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稱號。

  工程師是推動工程科技造福人類、創造未來的重要力量,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廣大工程技術人員創造了舉(ju) 世矚目的驕人業(ye) 績,他們(men) 在重大工程建設、重大裝備製造、“卡脖子”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重大發明創造等工作中,取得一批重大技術成果,不斷提升國家自主創新能力。記者帶您一起走近獲得我國工程技術領域最高榮譽的工程師們(men) 。

  哈電集團首席科學家覃大清:

  助中國水電力挽江河

  “這是黨(dang) 和國家給予我的榮譽,也是對我們(men) 團隊、對我們(men) 行業(ye) 的鼓勵,更是對千千萬(wan) 萬(wan) 中國工程師的褒揚。”談起此次被授予“國家卓越工程師”稱號,哈電集團首席科學家覃大清依舊激動萬(wan) 分。

  作為(wei) 我國水電裝備研發領域領軍(jun) 人物,從(cong) 三峽到溪洛渡再到白鶴灘,隻要是我國的重大水電工程,都有覃大清的身影,他帶領團隊完成了多項國家重大水電工程科技攻關(guan) 和多項重大科研課題研究。

  三十多年奮戰在水電機組研究前線,當被問到記憶最深刻的經曆和挑戰時,覃大清的答案有些出人意料——“下一個(ge) 工程”。

  “在科研中麵對新挑戰時,我們(men) 可能會(hui) 陷入思維困境,誤認為(wei) 眼前的問題似乎怎麽(me) 走都沒有出路。但隻要跳出固有框架來思考,往往能柳暗花明又一村。”覃大清告訴記者,白鶴灘水電站項目中的世界首台長短葉片百萬(wan) 千瓦機組精品轉輪就是個(ge) 經典例證。

  在高水頭水輪機轉輪水力研發中,水輪機葉片多時,轉輪入口流動控製好但出口擁擠;葉片少時,轉輪出口寬敞但入口流動控製也略差。按照常規的思路來看,隻能折中選擇一個(ge) 不多不少的葉片數,以求平衡。而科研人員最終通過巧思妙想,創新性地采取了長短葉片相結合的轉輪設計方案,即15個(ge) 長葉片和15個(ge) 短葉片相結合的獨特結構。這樣一來,既對轉輪入口流動控製比較好,又解決(jue) 了轉輪出口擁擠問題,改善了空化性能。

  類似這樣的突破性創新,在覃大清的科研生涯中數不勝數。他清醒認識到,關(guan) 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mai) 不來、討不來的。“並不是如今技術領先了,我們(men) 才強調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自立自強,哪怕是上世紀水電技術剛剛起步的時候,這條原則也深深烙印在每一個(ge) 水電人的心中,一路走來初心從(cong) 未改變。”

  俯仰之間,日新月異。經曆幾十年奮鬥,中國走過了發達國家幾百年才完成的工業(ye) 化曆程,在水電裝備領域實現了從(cong) 跟跑、並跑到領跑的創新跨越,登上了水電的“珠穆朗瑪峰”。

  想在前做在前,科研工作永遠要比工程項目走得更早、更遠。對覃大清來說,無論是載入中國發展史的三峽,還是令世界震撼的白鶴灘,都已成為(wei) 奮鬥路上精彩的注腳。站在領跑位置,中國水電還有更大的目標要實現。

  “以前,水電研發方向更多是為(wei) 電網提供能量,而當下,我更多思考如何將水電放在國家能源係統的結構調整當中,發揮水電的調能作用,讓水電更靈活、適應性更廣。”據了解,他和團隊成功開發的超寬負荷高穩定性新一代水電機組,把靈活性提高到已有的1.5至2倍,標誌我國在世界水電靈活性領域率先取得突破。

  複興(xing) 號高速列車研發創新團隊:

  持續刷新世界高鐵新時速

  在50個(ge) “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中,複興(xing) 號高速列車研發創新團隊是其中之一。複興(xing) 號這個(ge) 閃亮的名字廣為(wei) 人知,而其背後的“複興(xing) 之路”卻飽含著漫漫求索的艱辛和執著。

  道路通,百業(ye) 興(xing) 。2012年,麵對我國高速動車組部分核心技術受製於(yu) 人的情況,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原鐵道部)牽頭,聯合國內(nei) 產(chan) 、學、研多家單位組成了研發創新團隊,拉動全產(chan) 業(ye) 鏈上千家核心配套企業(ye) 共同參與(yu) ,開始了中國標準高速動車組的研發之路。

  “複興(xing) 號的誕生和發展,是新型舉(ju) 國體(ti) 製在鐵路係統的成功實踐。所以從(cong) 廣義(yi) 上來說,我們(men) 這個(ge) 研發創新團隊有著成百上千位成員。”團隊負責人、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和信息化部原主任周黎介紹,動車組是一個(ge) 龐大的係統,因此也需要一個(ge) 龐大的創新團隊相互協作支持。從(cong) 科研創新、生產(chan) 組織到產(chan) 業(ye) 化應用,從(cong) 規劃設計、工程建設、裝備製造到運營管理整個(ge) 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每個(ge) 環節、每根鏈條上的參與(yu) 者,都是支撐複興(xing) 號的重要力量。

  一支被稱為(wei) “卓越”的工程師團隊,其最重要的特質是什麽(me) ?

  “真正的大國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裏——這種信仰始終存在於(yu) 不同時期的中國鐵路創新團隊。”周黎介紹,在中國標準動車組采用的254項重要標準中,中國標準占到84%,整體(ti) 設計和關(guan) 鍵技術全部自主研發,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chan) 權。以複興(xing) 號為(wei) 代表的中國高鐵技術創新成果,也為(wei) 世界鐵路提供了中國技術、中國方案、中國智慧,2023年10月開通運營的雅萬(wan) 高鐵,成為(wei) 中印尼共建“一帶一路”合作的“金字招牌”。

  目前,我國已經形成涵蓋時速160—350公裏不同速度等級,能夠適應高原、高寒、風沙等各種運營環境的複興(xing) 號係列產(chan) 品。截至2023年底,複興(xing) 號開行實現31個(ge) 省份全覆蓋。

  未來的複興(xing) 號,會(hui) 繼續刷新“中國速度”嗎?

  周黎告訴記者,我國“十四五”規劃圍繞重點領域戰略任務提出了102項重大工程項目,“CR450高速度等級中國標準動車組(CR是China Railway的縮寫(xie) ,即中國鐵路,數字表示速度等級)”就是其中之一。所謂CR450,是指試驗運行時速450公裏、商業(ye) 運行時速400公裏的高速動車組列車,這也是複興(xing) 號高速列車研發創新團隊正在努力的方向。

  從(cong) CR400升級到CR450,時速的提升並不是“一腳油門”那麽(me) 簡單。這一進步的背後涵蓋了機械、冶金、材料、電力電子、化工、信息控製、計算機、精密儀(yi) 器等眾(zhong) 多技術領域的創新革命。

  “在新列車上我們(men) 采用了很多創新技術,力爭(zheng) 時速400公裏運行時的能耗、噪音都與(yu) 如今時速350公裏的列車相當。換言之,加速但不加耗也不加噪。”周黎舉(ju) 例,新的減阻結構、新型降噪材料、幫助列車減重的新材料新結構、更具流線型的設計、最新的安全監控係統等一係列全新升級,才能保證列車在400公裏時速下安全穩定運行。

  穿過連綿山脈,跨越河海湖泊,複興(xing) 號一路風馳電掣。“我們(men) 將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囑托,砥礪前行、持續奮進,全麵實施以更高速度、更加安全、更加智能、更加綠色為(wei) 標誌的新一代高速列車創新工程,為(wei) 鞏固擴大我國鐵路科技領跑優(you) 勢,服務和支撐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力量。”周黎表示。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高級工程師張誌清:

  精測風雲(yun) 變幻惠及民生福祉

  仰望星空,由一顆顆通信、氣象、導航、空間科學等各類衛星組成的“中國星”家族正守護著地球上的人們(men) 。它們(men) 看似遙遠卻與(yu) 生活息息相關(guan) ,其中對老百姓最“知冷知熱”的,當屬風雲(yun) 氣象衛星。

  風雲(yun) 衛星群星燦爛,截至目前,我國共成功發射了兩(liang) 代四型21顆風雲(yun) 氣象衛星,目前有9顆在軌運行,為(wei) 129個(ge) 國家和地區提供資料和產(chan) 品。“國家卓越工程師”、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高級工程師張誌清先後參與(yu) 了我國風雲(yun) 係列所有氣象衛星的工程工作,並擔任了風雲(yun) 二號和風雲(yun) 四號靜止氣象衛星地麵應用係統總設計師。

  “正在為(wei) 我們(men) 提供服務的最新一代氣象衛星是風雲(yun) 四號,它工作在地球赤道上空約3.6萬(wan) 公裏的軌道位置上,是我國第二代靜止氣象衛星,晝夜連續不斷地對我國及周邊約占地球40%的麵積進行觀測。”張誌清介紹,風雲(yun) 四號交到預報員手中的,除了基礎的衛星雲(yun) 圖外,還有包括大氣、雲(yun) 、沙塵、降水、輻射、閃電等在內(nei) 的23種產(chan) 品。

  我國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災害最嚴(yan) 重的國家之一,其中氣象災害約占70%。氣象衛星作為(wei) 氣象災害的“太空前哨”,發揮著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的作用,因此必須發展中國人自己的氣象衛星家族。

  “隻有研製自主可控的氣象衛星,才能以最佳的軌道位置和最有效的發展方式,來滿足我國經濟社會(hui) 建設和國家安全的需要。”從(cong) 20世紀80年代張誌清來到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工作起,研製自主可控的先進氣象衛星一直是他和同事們(men) 的奮鬥目標。

  台風,無一漏網;高影響天氣的蛛絲(si) 馬跡,三維CT式掃描;厄爾尼諾,積累氣候變量數據集……精密的衛星觀測是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時效的關(guan) 鍵因素之一。目前,利用風雲(yun) 衛星可開展台風、暴雨、強對流、大霧、沙塵、霾等災害性、高影響天氣,以及洪澇水體(ti) 、森林草原火災、高溫和幹旱等地表環境的監測。

  在張誌清看來,最有代表性的成果當屬風雲(yun) 四號衛星圖像導航和配準,“因為(wei) 它決(jue) 定工程成敗,是整個(ge) 技術體(ti) 製升級換代的基礎”。

  拍照時手一抖,照片就糊了,衛星成像更是一個(ge) 複雜的過程。圖像導航和配準,就是通過對衛星上關(guan) 係載荷掃描成像的各種影響因素進行實時計算和補償(chang) ,消除偏差影響,實現“無姿態偏差、無軌道偏差、無熱變形偏差”的“完美”成像,提高圖像的精度。這也是當前世界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核心技術。

  50多年來,中國風雲(yun) 氣象衛星事業(ye) 從(cong) 零起步,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成為(wei) 世界上唯一同時運行靜止和多個(ge) 低軌道業(ye) 務氣象衛星的國家。截至目前,使用風雲(yun) 氣象衛星數據的國家和地區已達到129個(ge) ,其中包括85個(ge) 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全球92個(ge) 國家和地區的1400多名學員接受了相關(guan) 技術培訓。

  毫米波和亞(ya) 毫米波(也稱太赫茲(zi) )是未來大氣探測的新技術,尤其是在靜止軌道上可以高頻次對大氣溫濕度三維結構和雲(yun) 微物理特性進行探測,這是張誌清最專(zhuan) 注的研究方向。“把工程做成精品的人才能稱為(wei) 卓越工程師,我將繼續深耕我的研究領域,不負這個(ge) 榮譽頭銜。”(中國紀檢監察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