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位父親決定推著孩子去跑馬拉鬆
在推著兒(er) 子羅柏(化名)完成了67場馬拉鬆等路跑賽事後,羅書(shu) 堅開始琢磨改裝他們(men) 的“戰馬”——一輛在“雙11”花8000元從(cong) 網上買(mai) 回來的藍色兒(er) 童推車,這輛推車陪伴父子倆(lia) 完成了近50場賽事,也承載了羅柏六七年的成長。
羅柏今年14歲,但出生時長達15分鍾的重度窒息導致其嚴(yan) 重腦損傷(shang) ,智力停留在一兩(liang) 歲,身體(ti) 發育也相對遲緩。身高1米27、體(ti) 重僅(jin) 30多斤的他能安穩地坐在小推車裏,跟隨父親(qin) 的腳步感受不同城市裏不同季節的風。
但細心的羅書(shu) 堅發現,“孩子個(ge) 子有點高了,坐久了可能會(hui) 難受”,他打算對車進行改裝,“加長一點、加大一點”,盡管,他對兒(er) 子的發育速度並沒把握,“可能一下子長很快,也可能會(hui) 很慢”,但羅書(shu) 堅隻是一門心思地想讓羅柏在賽道上更舒服一些,“改車”是一個(ge) 不算緊迫但非常必要的事情。
2015年剛開始推著羅柏“跑馬”時,羅書(shu) 堅用的是四輪輪椅,他至今都記得,在杭州迷你馬拉鬆的賽道上,自己在雨裏和不受控的輪椅較勁,一邊隨時躲避人群,一邊觀察羅柏的狀態。最終,7公裏跑了1個(ge) 多小時,體(ti) 能也消耗殆盡,但他欣喜地發現,“在我奔跑時,羅柏笑得合不攏嘴,口水都流出來了”,尤其當自己超越別人時,羅柏還會(hui) 高興(xing) 地拍手,這些舉(ju) 動讓羅書(shu) 堅篤信,“羅柏有追逐的欲望,他喜歡跑步的氛圍”。
自此,跑馬拉鬆成為(wei) 羅書(shu) 堅工作之餘(yu) 的頭等大事,他查資料自學、自己摸索訓練,發現步頻在180步/分鍾左右時,跑步的效率和能量經濟性會(hui) 大大提高,因此,他努力讓自己“保持在附近”,如果跑得太慢,羅柏體(ti) 能耗盡,情緒就會(hui) 變差,“所以我必須盡快到達終點”。在羅書(shu) 堅看來,羅柏就是他全力奔跑的理由。
摸索了20多場比賽後,為(wei) 了更好地控製方向、提升安全性,羅書(shu) 堅把四輪輪椅換成了三輪兒(er) 童推車,左手邊是抓在手上防止溜車的防滑帶,右手邊是刹車,車頭插上一麵五星紅旗,他一跑起來,旗子就會(hui) 隨風起舞,羅柏就會(hui) 看著旗子興(xing) 奮拍手。漸漸地,從(cong) 迷你馬拉鬆到半程馬拉鬆、全程馬拉鬆,羅書(shu) 堅帶著羅柏一跑就是8年,在北京、上海、金華、無錫、麗(li) 水、蘭(lan) 州、廣州等20多個(ge) 城市的賽道上,父子倆(lia) 始終一起衝(chong) 向終點,“最好的全馬成績是3小時28分”。
在帶兒(er) 子“跑馬”之前,羅書(shu) 堅“不大關(guan) 心體(ti) 育”,但從(cong) 成為(wei) 父親(qin) 的一刻,奔跑似乎就成為(wei) 他的本能。47歲的羅書(shu) 堅是浙江省金華市一個(ge) 工業(ye) 小鎮裏的快遞員,他每天早上7點出門,在50多個(ge) 樓宇間穿梭派件、攬件,每天工作12個(ge) 小時,平均收發兩(liang) 三百個(ge) 包裹。為(wei) 了補貼家用,他還幹過很多兼職:在村裏掃路掙錢、賣保險、線上代理水果銷售……
羅柏1歲時,羅書(shu) 堅在病友康複的QQ群裏看到一部介紹美國迪克父子的紀錄片,迪克·霍伊特推著他罹患腦癱的兒(er) 子裏克·霍伊特,在30多年間參加了1000多場馬拉鬆和鐵人三項賽。影片中,兒(er) 子對父親(qin) 說的一句話讓他印象深刻,“你推著我跑,我感覺自己是一個(ge) 正常人”。羅書(shu) 堅記得,初看影片,他就大受震撼,他曾想,“如果有一天,我的羅柏康複了,我也像這樣帶他去體(ti) 驗體(ti) 育的魔力”。
2015年,中國路跑賽事進入井噴階段,發現哥哥也在“跑馬”後,羅書(shu) 堅決(jue) 定把5年前的願望變成行動,“推著兒(er) 子用腳步去丈量世界”。為(wei) 了能上賽道,他淩晨5點上山晨跑,從(cong) 5公裏逐漸加碼到10公裏、35公裏,體(ti) 重也從(cong) 120斤一度降至106斤。又是一次超乎家人預計的堅持,“看似我在付出,其實我的改變都是羅柏帶給我的,他讓我愛上運動,讓我變得更加有愛心、更加有責任感,我會(hui) 盡己所能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羅書(shu) 堅以跑步為(wei) 例解釋,父子倆(lia) 互為(wei) 支撐,“雖然推車奔跑時肩膀和手臂會(hui) 很酸,但感覺很累的時候也有車在幫我撐著。雖然是我推著羅柏在奔跑,但我感到我們(men) 是同一個(ge) 人。”
在跑步之後,爬山、遊泳、騎自行車,羅書(shu) 堅帶羅柏體(ti) 會(hui) 越來越多的運動,“一碰運動,他就比較興(xing) 奮,甚至看電視時,對足球賽也更感興(xing) 趣”。他發現,體(ti) 育不僅(jin) 讓他和兒(er) 子關(guan) 係更加密切,也讓他找到了一種對生活的掌控感,“我自己挑戰過越野賽,小的賽事也能進前三名”。越野賽道上的成就感,是屬於(yu) 羅書(shu) 堅的時間。但迄今為(wei) 止,在馬拉鬆賽道上,他從(cong) 來沒有獨自參加過比賽,在2018年廈門馬拉鬆的暴雨裏,父子倆(lia) 一起止步於(yu) 10公裏;在公益路跑賽事中,他們(men) 一起為(wei) 白血病患兒(er) 籌措資金,“感覺我們(men) 有能力做更多”。
羅書(shu) 堅帶兒(er) 子“跑馬”的初衷是“希望兒(er) 子看看世界”,可當自己和羅柏在賽道上成為(wei) 中國版“迪克父子”後,他還希望“像羅柏一樣的孩子可以被社會(hui) 看見和接納”。在帶兒(er) 子康複的那幾年,他見過“像筷子一樣”無法彎曲身體(ti) 的孩子、被遺棄在醫院走廊的孩子,“各式各樣的家庭”,偶爾會(hui) 有情況相近的家長來向他谘詢帶孩子跑步的情況。
“通常30公裏左右,羅柏會(hui) 出現煩躁情緒,我也會(hui) 進入身體(ti) 不適的‘撞牆期’。”這時,羅書(shu) 堅就會(hui) 停下來,幫羅柏換紙尿褲、和他聊天,“緩一下再上路”。但在生活的馬拉鬆賽道上,他坦言,陪伴羅柏成長,自己從(cong) 未有過“撞牆期”,“如果他是正常小孩,我根本接觸不到這樣一個(ge) 群體(ti) ,也不可能像現在這樣跑遍全國各地”。在羅書(shu) 堅看來,在很多特殊兒(er) 童的家庭,不少家長都被孩子“激發”出了“超人”的一麵,有人組織公益活動、有人投身康複機構,而自己並沒有過人的能力,隻希望通過跑步讓大家更樂(le) 觀地去麵對生活、麵對自己的孩子。
羅書(shu) 堅對“幸福”有過一個(ge) 定義(yi) :“就是一個(ge) 笨蛋爸爸,遇到一個(ge) 傻瓜兒(er) 子。”早些年,他曾期望有朝一日帶著羅柏去波士頓馬拉鬆看看迪克父子的雕像,但一場場馬拉鬆跑下來,他的心態已經改變,“珍惜當下,不強求”,因為(wei) 現在填滿他內(nei) 心的是“感謝兒(er) 子給我重新站上起點的力量”。
本報北京1月29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梁璿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