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構築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國際論壇)
日前,2024“中國—東(dong) 盟人文交流年”正式開幕。相關(guan) 活動持續深入開展必將掀起雙方人文交流合作的新一輪熱潮,為(wei) 構建更為(wei) 緊密的中國—東(dong) 盟命運共同體(ti) 奠定更加深厚的民意基礎
中國與(yu) 東(dong) 盟國家山水相連,人文相通,友好交往源遠流長。自1991年中國和東(dong) 盟建立對話關(guan) 係以來,雙方始終彼此尊重,平等相待,走出了一條團結奮進、合作共贏之路。作為(wei) 亞(ya) 太區域合作中最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夥(huo) 伴關(guan) 係,中國—東(dong) 盟合作對推進地區繁榮發展、引領世界經濟複蘇、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中國已與(yu) 老撾、緬甸、柬埔寨、印度尼西亞(ya) 、泰國、馬來西亞(ya) 、越南等東(dong) 盟國家就共建雙邊命運共同體(ti) 達成重要共識,中國—東(dong) 盟命運共同體(ti) 建設持續推進,已成為(wei)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生動例證。
人文交流是中國—東(dong) 盟關(guan) 係中除政治安全合作、經濟合作之外的第三大支柱。多年來,雙方在文化、旅遊、教育、智庫、媒體(ti) 、體(ti) 育、青年等領域交流合作不斷開花結果,雙方人民常來常往、相知相交,命運共同體(ti) 意識逐步深入人心。2023年9月,在習(xi) 近平主席提出建設更為(wei) 緊密的中國—東(dong) 盟命運共同體(ti) 10周年之際,中國和東(dong) 盟共同宣布將2024年確定為(wei) “中國—東(dong) 盟人文交流年”。日前,2024“中國—東(dong) 盟人文交流年”正式開幕。相關(guan) 活動持續深入開展必將掀起雙方人文交流合作的新一輪熱潮,為(wei) 構建更為(wei) 緊密的中國—東(dong) 盟命運共同體(ti) 奠定更加深厚的民意基礎。
深化傳(chuan) 統文化交流,推動文明共興(xing) 共榮。中國和東(dong) 盟國家都擁有曆史悠久、獨特多元的文化,共同構成兼容並蓄、璀璨絢麗(li) 的亞(ya) 洲文明。雙方應繼續深耕傳(chuan) 統文化交流合作的肥沃土壤,拓展民間藝術、文博展覽、非遺保護、考古、中醫藥等領域合作,打造亞(ya) 洲文明交流互鑒的樣板。
加強人員往來,拉緊民心紐帶。民心相通是最基礎、最堅實、最持久的互聯互通。近年來,中國和東(dong) 盟不斷創新人文交流機製和平台,人員往來更加便捷。不久前,中國與(yu) 泰國簽署互免簽證協定,該協定將於(yu) 3月1日正式生效。中國同新加坡宣布達成30天互免簽證安排,馬來西亞(ya) 對中國公民實施入境30天內(nei) 免簽政策。這些措施將促進雙方人員往來,讓中國和東(dong) 盟國家人民心貼得更近。
促進青年交流,賡續傳(chuan) 統友誼。青年是中國東(dong) 盟關(guan) 係的未來。中國與(yu) 東(dong) 盟各國開展了多層級、多領域教育合作。雙方互派留學生人數超過20萬(wan) 人,東(dong) 盟大部分國家已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ti) 係,42所孔子學院和39個(ge) 孔子課堂在東(dong) 盟國家落地。相信通過中國—東(dong) 盟青年交流周、中國—東(dong) 盟菁英獎學金、魯班工坊等平台以及“中國—東(dong) 盟千校攜手計劃”“萬(wan) 人研修研討計劃”等項目,雙方青年交流將更加密切,為(wei) 傳(chuan) 統友誼薪火相傳(chuan) 積蓄後備力量。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中國和大部分東(dong) 盟國家同屬發展中國家,都處在民族複興(xing) 和國家發展的重要階段。雙方將繼續加強在治國理政、減貧、反腐、綠色發展、公共政策等領域交流互鑒,做現代化道路上的同路人和好夥(huo) 伴,共同書(shu) 寫(xie) 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地區發展新篇章。
中國—東(dong) 盟中心是中國和東(dong) 盟十國共同成立的唯一政府間國際組織。2024年,中心將繼續落實好中國和東(dong) 盟領導人重要共識,發揮一站式信息樞紐和活動中心的橋梁作用,以2024“中國—東(dong) 盟人文交流年”為(wei) 主線,舉(ju) 辦青年、教育、文化、旅遊、媒體(ti) 等多領域交流活動,為(wei) 凝聚中國和東(dong) 盟各界友好力量、加深雙方民眾(zhong) 相互了解與(yu) 友誼、促進中國東(dong) 盟全麵戰略夥(huo) 伴關(guan) 係深入發展、構建更為(wei) 緊密的中國—東(dong) 盟命運共同體(ti) 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為(wei) 中國—東(dong) 盟中心秘書(shu) 長)
作者:史忠俊
來源:人民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